晁景祥的蝈蝈作品
晁景祥的蝈蝈作品
晁景祥展示自己的作品
核心提示: 在开封杞县,有一位72岁的农民画家名叫晁景祥,自幼喜爱绘画,与田间地头常见的蝈蝈结缘,毕其一生专职从事蝈蝈绘画。其所绘蝈蝈或憨态可掬,或雄壮威猛,神情、动作皆形象逼真、跃然纸上,被赞为“中华一绝”。
7月10日,记者走进晁景祥的家,“零距离”接触这位农村走出的农民艺术家。
画的蝈蝈能引来母鸡啄
晁景祥的家位于杞县西寨乡季寨村,一处普通甚至略显破旧的农家小院,坐南朝北的几间平房裸露着红砖,院子里不少地方杂草丛生,其间散乱地堆着农具。如果不是有人指引,很难想象这是一位远近闻名的画家居所。
初见晁景祥,他穿着灰蓝色老式衬衣,土黄色短裤,脚上沾满泥土,身材消瘦却精神矍铄,举手投足有一种文人傲骨,开口说话却又平易近人、热情好客。
晁景祥把记者带进他的“工作室”--院子南侧的两间平房,屋子一角是绘画用的大书桌,桌子上摆满了画笔、颜料、砚台、镇纸等,周围墙上挂满了各种水墨画、工笔画,但“主角”只有一个--蝈蝈。
“我自小就喜欢蝈蝈,喜欢绘画,一场重病后开始专门画蝈蝈,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我对蝈蝈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晁景祥说,作为田间地头很常见的一种昆虫,蝈蝈因身大肚圆、威猛好斗又善于鸣叫,且大多为绿色,看起来炯炯有神,被誉为昆虫界的“勇士”“英雄”,在当地被群众亲切称为“老少爱”。
晁景祥拿出新近创作的几幅蝈蝈图让记者欣赏,只见一只只蝈蝈或嬉戏于草中,或潜伏在瓜下,体态威猛、神情各异、形象逼真。
“蝈蝈的情绪都能从两根须子看出来,如果两根须子前后摆动,说明心情很高兴,精神很好;如果一起向前或向后,说明急了,要找其他蝈蝈打架。”晁景祥说,有一次他将刚刚画好的蝈蝈放在太阳下晾晒时,一只老母鸡飞奔上来啄画中的蝈蝈,这一幕恰好被邻居看见,一时间,假蝈蝈引来真母鸡的事儿就被乡亲们传播开来。
将人生经历融入作品中
“蝈蝈的眼睛没有眼皮,鼻子长在靠肚子上;公的会叫、母的不会叫,天气越热,叫得越响;早晨,蝈蝈在草丛中歇息;中午,在草秆中间;夜间,它又爬到草秆的顶部……”
“蝈蝈的叫声是一种情歌,听到公蝈蝈的‘情歌’,母蝈蝈就会被吸引……”
说起蝈蝈的习性,晁景祥如数家珍,他说这是几十年来细心观察的结果。
据介绍,年幼时的晁景祥就喜欢画蝈蝈,无奈家境贫寒,只能以树枝为笔、地为纸,每日在地上画,后来更是起早贪黑下地割草,用卖草的钱换来笔、纸和颜料临摹练习。为了掌握蝈蝈的生活习性,晁景祥每年暑假都会冒着高温,骑车前往50公里外的黄河滩区实地观察,渴了就喝口黄河水,饿了就啃几口干馍,热了就跳进黄河洗个澡,晚上看不清,又专门买个手电筒继续在田间地头转悠捉蝈蝈。
经过多年观察,晁景祥将蝈蝈的形态通过画笔表现出来,创作出一幅幅形态逼真的蝈蝈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感觉到自己的绘画陷入瓶颈,又开始到处拜访名师,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并因此结识了十多位绘画名家。
“对蝈蝈的热爱源于生活,创作也是如此。”晁景祥说,正是多年的观察掌握了蝈蝈习性,自己才能创作出形象逼真、颦笑传神的蝈蝈图,后来他专门将自己的人生经历融进一幅《百蝈图》中,用蝈蝈的经历来隐喻自己的一生。后来,这幅《百蝈图》被专程前来采访的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记者称为“中华一绝”,晁景祥也因此进入大众视野,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民画家。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