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旅游发展大会在兰州召开 鼓励支持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

时间:2014-12-22 17:13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记者王占东文/图 点击: 载入中...
  
  大西北网12月22日讯
今日,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在兰州召开。会议提出,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旅游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中新的重要的增长点。我省将全力促进各类旅游要素和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鼓励支持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国家旅游局副局长霍克出席大会并讲话。大会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主持。
  
  “近年来,全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年增长率均在25%以上。”甘肃省旅游局发布信息显示,“2013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达到1.008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8.6%;实现旅游总收入620亿元,比上年增长31.6%。两项增幅指标分别位居全国第1位和第2位,但就绝对数来说,两项总量指标只分别位居全国第25位和第27位。”
  
  与会领导分析指出,上面这几个数字说明:一、甘肃旅游业发展的速度和发展的水平有差距;二、甘肃旅游呈现出跨越式的发展态势,成长性很强;三、甘肃旅游产业的效益有待提高,或者说甘肃旅游产业效益的提高空间还很大。
  
  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积极发现培育新的增长点?就甘肃来讲,新的增长点在哪里?我省的旅游业就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且资源丰富、基础较好、潜力很大的重要增长点。
  
  全省各种类型的自然景观丰富多样,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交相辉映,特别是国家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批复和建设,为我省旅游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从全国乃至全球来看,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增长势头强劲,随着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这一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峰期。
  
  从我省来看,在基础设施、旅游服务等软硬环境提升的带动下,旅游产业成长为支柱产业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但同旅游业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景点的宣传、旅游产业的培育、旅游业态的创新还有明显的差距,发展空间、增长空间、提升空间都比较大,必须下功夫把这方面的潜力挖掘出来,更好地发挥旅游拉动投资、拉动消费的重要作用。
  
  我省提出,2015—2020年,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0%和22%以上。到2020年,全省接待游客达到3.6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5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万人以上。
  
  到2020年,建成20个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的大景区和50个旅游名城名镇,培育50个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综合性旅游骨干企业;形成精品丝路线、黄河风情线、华夏寻根线、民族风情线、中医药养生线、红色旅游线等6条主题品牌线路,打响“精品丝路、绚丽甘肃”旅游品牌。
  
  到2020年,实现旅游体制机制高效顺畅,旅游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旅游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旅游业的可进入性、可驻足性、可消费性和可回头性全面提升,把甘肃建成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和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景区总体规划纲要》正式印发

  
  甘肃20个大景区扬帆起航
  
  日前,经省政府同意,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正式印发了《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景区总体规划纲要》,到2020年,我省建成景区体量大、旅游项目多、吸纳能力强、功能配套完善、管理统一顺畅,年接待游客达到300万人次以上、过夜游客平均停留2天以上的20个大景区。2020年大景区合计旅游人数超过6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00亿。
  
  《规划》认为,多年来,甘肃省旅游资源虽然富集,但整合开发不够、转化利用滞后,景区整体上规模小,容纳游客少,接待能力低,游客逗留时间短,平均花费少。呈现“小、散、弱”、“旅长游短”的格局。依然是一流的资源,三流的开发,成为甘肃旅游难以做大、做强的根本制约。
  
  《规划》通过省级倾斜支持、市(州)负责实施,全省整体布局,重点建设以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石窟艺术、长城文化、黄河风情、红色胜迹、自然奇观、生态休闲、养生保健、现代科技等不同主题类型的20个大景区。
  
  根据规划,我省大景区建设将分两步走,计划到2017年,率先建成百里黄河风情线—锦绣丝路园、敦煌莫高窟—月牙泉、崆峒山、嘉峪关、麦积山、张掖丹霞、黄河三峡、敦煌阳关—玉门关等8个大景区;到2020年,建成黄河石林、拉卜楞寺—桑科草原、大云寺—王母宫、松鸣岩—古动物化石地质公园、马踏飞燕、紫金花城—神秘骊靬、红色南梁、官鹅沟、渭河源、冶力关、兴隆山等12个大景区。
  
  《甘肃省河西五市旅游联动发展总体方案》发布实施
  
  实现五市旅游产业有机融合
  
  近日,省委、省政府发布《甘肃省河西五市旅游联动发展总体方案》。以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和嘉峪关河西五市联动有关方面,作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空间范围,在2014-2025年规划期内,依托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品牌集聚优势,充分彰显河西五市丝绸之路经济带精华段的战略地位。
  
  《方案》提出,尽快签署五市旅游联动战略合作协议和相关备忘录,建设利益共享、互动共赢的旅游发展战略联盟;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区域旅游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整合提升联动发展的产品体系,搭建旅游联动的全方位多层次支撑体系和产业合作平台;按照“引导增量、优化存量”的思路,构建联动发展的旅游基础设施和统一开放的产品和要素市场,实现五市之间旅游产业整体有机融合、互补互促、合理竞争、共生共荣发展,打造与中亚地区直至欧洲各国“政策、道路、贸易、货币、民心”五通的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目的地;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发展绿色旅游,促进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
  
  《方案》制定了联动发展三阶段目标:2014—2015年为启动实施阶段。建立五市区域旅游联动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和发展联盟;签署一体化联动发展战略协议;确立“丝路传奇,壮美河西”区域旅游主题形象;营造浓郁的区域一体化联动发展氛围和环境。2015年,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在2013年的基础上年增30%,分别达到5000万人次和320亿元。
  
  2016—2020年为全面实施阶段。实现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品牌化和国际化。2020年,五市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分别达到1亿人次和650亿元。
  
  2021—2025年为成熟运行阶段。旅游产业联动发展规模、体系和结构成熟,示范功能和引领作用突出。2025年,五市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在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分别达到2亿人次和1300亿元。旅游成为区域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
  
  推进旅游综合改革
  

  为促进我省旅游业发展,2014年12月1日,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
  
  《意见》分四部分、共20条。第一部分总体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全省旅游发展“12556”目标体系,即“一个总目标”,围绕全面提升旅游业的可进入性、可驻足性、可消费性和可回头性,把甘肃建成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和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加快建成20个大景区;建成50个旅游名城名镇;培育50个综合性旅游骨干企业;形成6条主题品牌线路。
  
  第二部分围绕增强旅游业发展动力,提出了创新景区管理体制、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推进旅游综合改革、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等6项改革任务。
  
  第三部分围绕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出实施旅游发展环境优化、大景区建设、旅游发展空间拓展、旅游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建设、旅游扶贫和旅游品牌提升等6大工程。
  
  第四部分围绕强化政策激励,提出了优化土地利用政策、加大财政金融支持、落实税费优惠政策、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加强组织领导等6项保障措施。
  
  《意见》提出,以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为重点,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市场开放;下放管理权限,加强市场监管;强化旅游管理职能,建立高效的旅游行政管理和服务体系。率先在敦煌市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在旅行社、星级饭店、A级景区、导游管理、旅游项目审批、规划管理等方面享有市(州)一级的旅游管理权限。支持敦煌开展低空飞行等特许旅游经营项目。加快敦煌国际航空口岸建设,争取旅游团过境免签政策及出入境免税和离境购物退税政策。在总结敦煌市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逐步在重点旅游城市和全省全面推进改革。
  
  创新景区管理体制
  
  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以全省规划建设的20个大景区为重点,积极推进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各市(州)政府在现有管理机构的基础上,严格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整合组建大景区管理委员会,对景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科学管理,统筹开展景区招商引资、开发建设等工作。大景区管理委员会整合景区内林业、水利、文物等各类资源,按照分类管理要求,调动属地单位保护、开发、利用的积极性。鼓励有条件的省直景区资源管理部门将资源管理权限下放,实行属地管理,做到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按照“一区一策、先易后难,成熟一个改革一个”的原则,由各市(州)政府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制定大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报省政府审批后实施。
  
  《意见》把创新大景区管理体制作为深化旅游业改革的突破口,学习兄弟省区市先进经验,采取“景区管委会+旅游开发公司”模式,由各市州政府在现有管理机构的基础上,整合组建大景区管理委员会,解决旅游景区资源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难以统一开发利用的问题,并成立相应的旅游景区开发公司,按照市场化机制,统筹开展招商引资、募集资金、建设经营等活动。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
  
  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强化市县政府在旅游改革发展战略研究、政策制定、规划编制、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形象推广等方面的职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省级旅游管理部门承接国家下放的外商投资旅行社及中外合资旅行社设立项目审批、4A级景区评定等职能,将经营国内旅游业务和入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审批、备案及3A级旅游景区评定权限下放至市(州)旅游管理部门。
  
  加快推进省、市旅游协会和行业中介组织改革发展,建立健全导游行业组织,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落实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和最大游客承载量公示制度,实行最大承载量控制。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建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加大旅游工作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
  
  鼓励支持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
  
  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运行规则,打破区域限制和行业隐形壁垒,促进各类旅游要素和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
  
  鼓励支持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引进国内外品牌旅行社、旅游饭店、景区管理公司、航空公司、汽车租赁公司,在我省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
  
  鼓励发展和引进旅游策划营销、装备制造、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演艺、旅游培训、户外运动等专业旅游经营机构。扶持发展旅游餐饮、旅游客栈、休闲农庄、旅游商品开发、旅游客运、游乐场所等特色中小微型旅游企业。支持省内外旅行社跨省(区、市)、跨市(州)设立分社和门市,做大做强各类旅游企业。
  
  相关消息:

   甘肃省旅游发展大会上午在兰州召开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甘肃兰州市城关区严惩8类行为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 甘肃昆仑燃气公司向爱心车队捐赠1万立方米天然气
  • 中国邮政甘肃省分公司在兰州市推出“平价蔬菜箱”
  • 甘肃各地多措并举加强疫情防控
  • 甘肃省精准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
  • 甘肃111名特殊人才获高级职称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