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掘精神荒原的铧犁

时间:2015-04-23 10:54来源:新华网 作者: 陈家兴 点击: 载入中...

    上班时对着电脑,下班时握着手机,哪怕暂时别此二物,也变得有点坐卧不宁。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然与书长别久矣。即便时常买点书装装门面,也根本静不下心来,读几页进去。

    也有人以为,每日里浏览诸多网站、微信公号帖文数十万字,也是一种阅读。觉得即使是浅阅读、碎片化,但聚沙成塔,未尝没有裨益。诚然,这于掌握信息有得,但终归算不上真正的阅读,浏览的此类文字再多,也无法叠加成书山,助你攀上更美的精神境地,倒可能不断风化你原有的精神疆域。

    惟有读书,才是开掘精神荒原的铧犁。对于很多人的精神生活来说,都当有陶渊明先生“归去来兮”般的顿悟。有“田园将芜胡不归”的自问,有“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觉醒,更需“将有事于西畴”的自觉,得“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化境。倘不深耕精神的田园,终不免颗粒无收,成为精神生活的委顿者。

    阅读是一种很奇特的精神生长。读完一本可心的书,就如同干涸的河床有了清流的浸润,精神的荒原有了生命的萌动。人的精气神立马有了不同,颇有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觉,而察世事、思万物也有了些深度与张力。以致有的写作者,常常在文思枯竭时找来一本富有灵性的书读,思维便豁然洞开,感觉一下子就有了灵感。而久不读书的写作者,一如过日子有出项无入项,坐吃山空,必致江郎才尽,文字面目可憎,思想苍白无味。

    对于一些人而言,读书的价值仅在于功利。求学时,或为“黄金屋”“颜如玉”而发奋,或为改变命运而苦读。工作时,读书或为寻章摘句、引经据典,或为附庸风雅、装点门面,或为解决问题、开启思路。诚然,书如一位肚量与智慧无穷的长者,有所求必有所予,决不会让你入书山而空归。但此种读法,毕竟是读书的低层次,志趣不高,所得必有限。一如渴而得一瓢饮,而终不得取饮之瓢。惟超越功利心,以读书为精神生活的基本方式,得着入书山的妙径,方能充分领略读书的妙处。

    一个人的精神成人,大多在青年时期就基本完成了。但精神成长则无极限,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想长多高就可能有多高。古人讲“活到老,学到老”“朝闻道,夕死可矣”,即是一种成长为精神巨人的追求,亦是对生命旨在悟道的执着,而无穷的书则为此提供了最丰富的可能。不少人大学毕业之后便无系统读书的经历,其精神高度便也再无超越。有的人以为有实践、有阅历,一样能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这固然有个人的天赋与际遇,以致读通了社会、人生之大书。但缺少了书这个精神源泉的给养,缺少了书本与实践的互通参详,其洞明与练达,也终究可能少了大智慧,亦难得大自在。

    读书的价值与能量,历代大儒与名士多有所感,读书之善与益不必赘述。今日之不读书者,理由往往有千万条。而爱读书者,则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就像农民不种地吃什么,精神田园荒芜了,何以为生?必得精耕细作,经年不息,日子方得富足,如是而已。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博论|“主旋律”蕴含巨大精神力量
  • 【河声】弘扬大别山精神,同心共筑中国梦
  • 人民日报评论员:掌握斗争规律 讲求斗争方法——论学习贯彻习
  • 让愚公精神与美丽中国建设同频共振
  • 以“钉钉子”精神抓实整改(守初心 担使命 找差距 抓落实·深
  • 【精神的力量·新时代之魂】走出精神困境,涵养和弘扬中国精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