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讯 “期待了很久,今天第一次点进网站,背景音乐响起的瞬间,热泪盈眶,希望‘数字敦煌’越来越好。”内地网友“流觞一曲梦千年”感慨,在他看来,这是近年国内文物数字化、互联网共享以来,最令人激动和振奋的成果了。
5月1日,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文化发现”的敦煌石窟,正式开启全球共享模式:持续多年的项目“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这意味着全球民众通过互联网,可尽情畅游石窟。
据敦煌研究院对“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用户浏览及点击率的数据分析,“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10个小时后,页面访问量已逾6万人次,平均每人浏览4.76个洞窟数据。全部用户来源为:中国、美国、日本、德国、荷兰、加拿大。
目前上线的有30个经典石窟,跨越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10个朝代。
通过“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用户可高速浏览超大分辨率的图像,进行图像、视讯、音频、三维数据和文献数据的智能关联、基于敦煌学词汇的高效检索,实现大数据分析与数据价值挖掘,也可在计算机上进行720度全景漫游。
以4至14世纪的艺术和文献遗存闻名于世的敦煌石窟,由于自然因素、人类活动等多种原因,集珍贵性与脆弱性于一身。针对其不可避免的衰老退化,敦煌研究院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数字化技术的探索与研究,希望为这处古老遗产“延年益寿”。
“经过20多年的数字化进程,‘数字敦煌’资源库的上线具有重大里程碑的意义。”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向中新社记者透露,需要完成图像采集、处理、拼接等一系列繁琐过程的这项工作,正以“每年20个洞窟的速度”推进。
之前,地处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被科考认定为“中国最干旱的地方”,四面被沙漠围困导致的交通不畅,成为与外界沟通的障碍。随着“数字敦煌”资源库的上线,将使这里与世界“仅有网速的距离”,平日里不对游客开放的一批珍贵洞窟亦将“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新社记者梳理发现,敦煌石窟数字化成果近年还通过“数字展”、“网络体验”、“手机APP”等途径频频“走出敦煌”,一大批栩栩如生的“数字敦煌”产品相继在香港、杭州、上海、兰州等多个城市加速“动起来”。此外,一批敦煌艺术精品还将在近期在美国首次集中展示。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要把它藏在硬盘或是陈列馆里,而是要通过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与全球民众共享,让更多人了解。”王旭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