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大国工匠篇】邓建军:勤奋浇灌让“黑牡丹”绽放在纺织重镇

时间:2018-06-14 17:11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光明网 点击: 载入中...
  30年紧盯生产一线、参与技术改造项目500多个、攻克重大技术难题约30个,这一系列数字是邓建军几十年工作成绩最直观的体现。邓建军是江苏省常州市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职工董事。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走到行业技术的领跑者,邓建军在纺织机械设备的维护与制造这一领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做工匠,做技术工人,没有什么太好的法子,也没有什么速成的办法,就要靠踏踏实实的积累。”
 
  
  扯到床头的电话线
 
  邓建军告诉光明网记者,作为技术工人,特别是他们这些搞自动化研究的,都需要很长时间的积淀,轻轻松松一下子成功是不可能的,没有三五年的积累轻易上不了手。
 
  “就是熟能生巧吧。”
 
  事实上,邓建军在学校里学的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和纺织并没有太大关系,刚入厂的他是名实实在在的“门外汉”。1988年,刚从江苏常州轻工业学校毕业的邓建军成为了常州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电气维修工。实习一年过后,邓建军被分做染色设备的维护与制造,这对于邓建军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学校里学的东西完全用不上,一切只能从头开始。
 
  “别看他现在挺能聊的,以前可内向得很,不怎么说话的。”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备科科长蒋春发跟邓建军一个班组工作了很多年,在他看来,邓建军也许不是最有天赋的工人,但他是最踏实肯干的。
 
  “刚入厂那几年,他每天空闲时间都去看书,然后参加了自考,考了大专,后来又考了本科,那时候有他那种毅力的人不多。”蒋春发回忆道。邓建军的这种毅力在工作上很快体现了价值,他从一名半懂不懂的“门外汉”短时间内就成长为了车间设备维护的主力。
 
  当时由邓建军所在组维护的染色设备,在整条流水线上是单台机,无可替代,需要24小时运转,这也就使得设备出故障的几率更高。
 
  “染色设备一出故障,整个流水线都得停下来,损失的不是一点点。”为了减少损失,邓建军等设备维护人员都是24小时待命。蒋春发告诉记者,有时候半夜一两点,设备出故障,他们就得赶紧找人去把宿舍里的邓建军叫醒,但是这样很不方便,后来为了加快设备故障后维修的进度,厂里从车间扯了一条电话线到邓建军的床头,随时叫醒他。
 
  就是靠着这种踏实肯干的精神,邓建军赢得了厂里工人们的认可,他也进一步发挥自己的钻劲,从进行设备的维护,再到带领自己的团队进行设备创新改造、制造,全方位保障了企业的发展以及在设备更新时的平稳过渡。
 
  现在,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牛仔布料行销国内外,供应AEO、GAP、Levi's等知名品牌。
 
  
  团队的带头人知识的分享者、传递者
 
  这么多年来,每当有重大技术改造的时候,邓建军总会拉上自己创新工作室的所有成员,分门别类的进行“头脑风暴”。
 
  “现在想靠一个人做成一个项目是不可能的。”邓建军告诉光明网记者,以前他们搞电气自动化研究的时候,事实上只是从“点”出发,研究很小的一个方面,而现在他们的团队在进行一个项目的时候,要涉及到原材料、工艺、设备等整个流程的方方面面,要从整个工艺流程去做研究,只依靠一个人是不行的。
 
  “你看我搞搞电气还可以,但是项目中计算机方面的还得工作室内的其他人。”邓建军很明白“术业有专攻的道理”,他强调每个人要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事,但也认为每个人都要对所有的工艺都有所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自己的本职工作。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思想彼此交换一下,每人就会有两种思想,甚至更多。”邓建军创新工作室的运行方式正体现了萧伯纳这句经典名言的哲理:每次进行新的技术改造项目攻坚时,作为领办人的他,会让工作室的成员按照工艺的不同,分小组讨论技术方案,最终汇到他那里:“工作室除了攻坚以及表率作用,它另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抛却单打独斗,汇聚每个人的长处,最终起到‘1+1>2’的效果。”
 
  在日常的工作中,邓建军还注重让不同领域的工作室成员相互交流。“就是让大家轮流当老师,给其他人讲课,所有人都要对其他领域也有所了解,才能在项目中更好的发挥作用。”邓建军介绍,他一直在告诉工作室的成员,“艺多不压身”,希望每个人都能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钻研工艺。
 
  
  唯一让邓建军担心的是接班人的问题。在他看来,受到现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年轻人愿意从事这样的工作的太少,而从事这类工作的年轻人又有很多难以静下心来。
 
  “简而言之就是,招的不愿意来,来的不愿意干。”邓建军总结道。对于年轻人浮躁的问题,已经工作50年的潘建初最有发言权,他作为上世纪60年代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从事了一辈子的电路研究,退休几年后来到了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了邓建军创新工作室的一员,除了自己搞研究,平时也指导一些年轻工人。在他看来:现在的年轻人太难带,大部分不愿意实实在在的去学,以为抱着理论一切就可以了。潘建初感慨道,“这些设备实际操作起来和书本上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啊。只要干上一两个月,你就知道要从头开始学了。”
 
  “我们要给现在的年轻人塑造一种‘双赢’的理念,你努力工作了,受益的不止是企业,还有你自己,引导他们在我们这样的企业扎根。”邓建军解释到,“引导他们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返回光明网首页
(责任编辑:苏玉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