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第三方权威评估结论表明,中国拥有全球先进的法治营商环境。
10月24日,世界银行发布《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评估了190个经济体在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推出的相关政策举措。在最新的《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排名跃升至第31位,连续第二年被评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个经济体之一。孕育梦想的营商土壤,在中国正越来越丰厚。
优化营商环境,中国司法先行。在作为评估对象的十大领域里,评价民商事司法制度与法院工作质效的“执行合同”指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上升一个名次,位居全球第五,其中体现司法制度与工作机制的“司法程序质量”指数以16.5分的成绩雄踞全球第一。而评价市场救治退出机制与质效的“办理破产”,评价在投资者发生利益冲突时法律对中小投资者保护力度的“保护中小投资者”两项指标,亦有较大幅度上升,提升位次在十项指标中分列第2、3名。法治,已经成为拉升营商环境海拔的重要推动力。
与不少经济体相比,中国的司法有一些天然的竞争劣势。2018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商事案件341.8万件。与一些小型经济体不同,中国司法就像一艘万吨巨轮,抗风浪能力强,却也有不易调整方向的缺点。但是,公平正义是投资兴业之梦不可或缺的养分。席卷全球经济的周期、结构不确定性,决定着司法要继续守护梦想,就必须以非凡的能动姿态与灵活身手,顺应形势,与时偕行。
挑战面前,中国司法不仅有谋划的眼光,更有担当的勇气。一年来,最高人民法院率先垂范,先后出台包括三个司法解释在内的八份规范性文件,既为破产案件、公司诉讼的审理难点提供指引,又直指审判信息不透明、流程衔接不紧密、多次休庭拖延效率等程序性问题。在《营商环境报告》记录的中国八项改革举措中,由最高人民法院实施的就有三项。这些改革举措涉及各个领域,但具有共同的特点:都是向动自己奶酪的深水区前进,都为法院人添责任,给商主体行便利。
长风过处千帆竞。在最高人民法院带领下,全国各级法院奋楫争先,为法治护航营商环境做出新的贡献。北京、广州分别设立互联网法院,全国各地试点设立互联网法庭,探索完善网上立案、智能化语音识别、在线庭审、示范性诉讼,通过让信息替当事人跑腿,优化“执行合同”司法体验;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成立破产法庭,完善全国法院破产案件办理平台,推动法院与政府破产案件协调、破产费用保障、管理人行业自律等破产审判配套机制,通过优质司法服务传递出“破产不是生涯终结,而是再创业起点”的善意激励。一系列实践多样又统一,让法治从概念愿景走向指标体系,又融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日用不竭,须臾不离。
在谈到法治与营商环境的关系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在《营商环境报告》里,中国与法治有关的评价指标或是领先全球,或是快速增长,呈现出鲜明的引领态势。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施”,法治为营商环境改善奠定了牢固基石,中国营商环境排名的增长前景依然可期。我们相信,无论风和日丽还是风急浪涌,这艘巨轮都将守护好每一个营商梦想,在中国经济的大海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