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艰苦奋斗铸就新辉煌砥砺奋进谱写新篇章

时间:2019-09-05 21:40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记者 王志俭 点击: 载入中...
  9月5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白银专场。白银市委书记苏君,白银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旭晨,围绕“艰苦奋斗铸就新辉煌砥砺奋进谱写新篇章”主题介绍情况,并回答相关问题。
 
  
  发布会现场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郭锦诗
  
  主持人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郭锦诗
  
  发言人
  
  白银市委书记苏君
  
  白银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旭晨
 
  
  白银市委书记苏君
  
  白银是一个美丽的名字,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黄河与大漠在这里聚首,古老与现代在这里交融。白银的特点可概括为“六个地”:
  
  白银是丝绸之路的枢纽要地,包兰、干武铁路和中兰客专穿境而过,京藏、定武高速和国道、省道纵横交错,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主干线横贯境内,是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物流通道。
  
  白银是兰白都市圈的核心之地,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兰州—西宁城市群重点开发区、兰白都市圈的副核心、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兰白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
  
  白银是藏金聚宝的资源富地,境内发现矿产45种,煤炭储量16亿吨,凹凸棒资源探明储量50亿吨,陶土储量40亿吨,被列为国家级地质找矿整装勘察区。
  
  白银是享誉全国的工业重地,具有年产各类有色金属68万吨、稀土12万吨、煤炭1400万吨的生产能力,发电装机容量573万千瓦,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多品种有色金属工业基地、西部重要的新型化工能源基地。
  
  白银是绿色高效的农业基地,我们依托黄河过境258公里的特殊优势,发展有效灌溉面积近150万亩,马铃薯、玉米种植和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基础稳固,大棚蔬菜、特色林果、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远销国内外,黑毛驴、奶骆驼、戈壁农业等“独一份”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有29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被命名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
  
  白银是绚丽多彩的旅游胜地,黄河风情游、红色教育游、工矿文明游、生态休闲游等四条精品旅游线路,精彩纷呈、特色独具,入选“2018畅游中国100城”。被誉为“中华自然奇观”的黄河石林被《纽约时报》评为“2018全球必去的52个目的地”之一。会师景园被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会宁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城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白银经济发展翻天覆地的70年。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白银公司、银光公司、靖煤集团、甘肃稀土公司等大中型企业,从惊天一爆到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如今已建立起完备多元的现代工业体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新中国有色工业的摇篮,白银为共和国的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曾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第一的辉煌,但是后来由于资源枯竭,可持续发展曾一度陷入困境,为了支持白银城市转型,2008年国家把白银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并先后将白银纳入兰白科技改革试验区和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域,开启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转型之路,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工业集中区“一区六园”成为工业聚集的良港。吃饭问题一直是过去困扰白银人民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干旱山区更是丰年不能温饱。新中国成立以来,相继建成景电、靖会、兴电、引大、引洮等大型水利项目,把滔滔东去的黄河水,输送到了戈壁旱塬,昔日“一片荒滩罕人烟、千里风沙万重山”的戈壁荒滩变成了阡陌纵横、瓜果飘香的米粮川。
  
  这70年,是白银城乡面貌沧桑巨变的70年。解放初期,白银还是“风吹石头跑、入夜野狼嚎”的荒凉世界,是一片不毛之地,方圆几十里,只有形单影只的十几户人家,白银所属的会宁县、靖远县、平川区位于苦甲天下的陇中地区,景泰县“地处腾格里、黄沙漫天飞”。现在,放眼白银大地,发展日新月异,昔日荒凉的郝家川蝶变为兰白都市圈副核心城市,旱平川已成为全省重要的能源建材基地,会宁迅速崛起为闻名全国的状元县、小杂粮之乡、肉羊之乡,景泰成为名副其实的“沙漠绿洲”,古城靖远旧貌换新颜,堪称“塞上小江南”,一个有色彩、有温度、有温情的新白银正在加速崛起。
  
  这70年,是白银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7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建国之初的几十元提高到2018年29470元、9057元。随着今年会宁、靖远脱贫摘帽,白银人民将彻底告别贫困,与全国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经过多年发展,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事业长足发展,从过去的土坯房教室,到如今的多媒体教室,从缺医少药,到如今各级医疗能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广播电视、互联网、电子商务、汽车等走进了千家万户,活动广场、大小超市遍布城乡,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喝上了自来水,看上了无线网络电视,用上了卫生厕所,柏油路也修到了家门口,自驾游、出境游、康养游成为时尚,老百姓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这70年,是白银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的70年。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43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0244公里,铁路里程达到411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相继建成了25处大中型提灌工程,建成水利灌溉工程1711处,彻底改变了白银靠天吃饭的局面。城市建设大踏步前进,棚户区改造全面推进,总投资22亿多元的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建成运营,提升了城市的功能和品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和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决摒弃单纯依赖工业的思维定势和粗放的发展方式,制定出台了加快培育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充分发挥区位交通、黄河水和大工大农“三大优势”,着力打造兰白都市圈率先发展、全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西部创新发展“三个高地”,集中破解脱贫攻坚、基础建设、生态环境、科技、人才“五个瓶颈”,聚力做强现代农业、优势工业、特色旅游、现代物流、城市建设“五大领域”,为白银的发展积蓄了新的动能、拉开了新的架势、打开了新的局面,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的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70年栉风沐雨,70年春华秋实。白银的辉煌成就,根本在于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也更加坚定了全市上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砥砺前行的决心和信心。
  
  赓续历史,白银与新中国共命运;展望未来,白银与新时代共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提出的新要求新部署新任务,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用务实的奋斗推动全市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再上新台阶,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记者提问

 
  
  央广甘肃记者站记者现场提问
  
  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冲刺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来我省考察调研,专程到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了解易地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及脱贫致富情况,对我省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知道,白银也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长期以来都在同贫困作斗争,今年就要实现全市整体脱贫。请介绍一下,白银这些年在脱贫攻坚上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有哪些进展和成效?如何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苏君:感谢你对白银脱贫工作的关心。众所周知,白银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与贫困作斗争,始终是贯穿白银工作的一条主线。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对甘肃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以敢死拼命的作风和担当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2014年以来,全市减少贫困人口28.73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6.52%,景泰县、平川区、白银区实现脱贫摘帽,今年会宁县和靖远县也将脱贫摘帽,白银实现整体脱贫。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突出了四个方面:
  
  一是压紧压实“党政、部门、帮扶”三条线责任。制定了脱贫攻坚帮扶责任清单,构建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三条线”责任体系。党政责任线,市级主要承担指挥督战责任,县区承担脱贫主体责任,乡镇承担属地管理责任。部门责任线,各级行业部门承担各自职责范围的脱贫工程和项目建设任务。帮扶责任线,明确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单位、帮扶干部承担的政策宣传、对接落实政策、帮助发展产业等帮扶责任。通过压紧压实三条线责任,促使全市上下担当起了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凝聚起了强大合力。
  
  二是构建“两园两率两节点”产业脱贫体系。去年以来,我们组织实施“两园两率两节点”产业脱贫行动,紧盯年中、年底两个时间节点,在贫困村建设脱贫产业园、在非贫困村建设特色产业园,确保贫困户入园率、产业达标率均达到100%,目前全市行政村实现“两园”全覆盖。通过产业扶贫行动,引进德康集团、雄特牧业、新希望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完善了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控“四个体系”,培育壮大了牛、羊、蔬、果、薯、药、小杂粮、文冠果、黑毛驴和水产养殖“十大特色产业”,全市贫困户产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9.26%。
  
  三是注重补齐发展短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瞄准基础领域欠账和短板,集中火力一项一项补齐,一个一个歼灭,全市建制村公路通畅率达到100%,累计完成13.2万户、52万人危改任务,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63个,搬迁入住12万户,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88处,解决了110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农村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三保障”突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四是强化干部作风建设。坚持用事业激发干部、凭实绩使用干部,注重选拔善于攻坚克难、敢于担当负责、实实在在抓工作的干部,树立了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把脱贫攻坚主战场作为优秀干部的练兵场,有计划地安排各级干部到脱贫一线接受锻炼、积累经验、增长才干,锻造了一支不怕困难、敢打敢拼、勇于担当的扶贫干部队伍。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对我们提出的五条要求和总书记最近视察我省时提出的“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会宁、靖远两个县脱贫摘帽、全市整体脱贫的目标,举全市之力开展好“3+1”冲刺清零行动和脱贫攻坚大会战,出重典、下硬手补齐欠账和短板,坚决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甘肃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白银作为老工业基地和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请问,这些年,白银在这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特色和亮点?
 
  
  白银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旭晨
  
  张旭晨: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白银工业转型的深入关注。大家知道,白银是一座依托铜矿资源开发而兴起的资源型城市,近70年来,先后建成了白银公司、银光公司、靖煤公司、稀土公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形成了以有色、化工、煤炭、电力等为主导的支柱产业体系,奠定了老工业基地的地位。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已探明铜资源的锐减以致枯竭,伴生矿产资源也开始萎缩,资源性、结构性、社会性矛盾日益突出,白银于2008年3月被国家确定为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转型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主动对接省上十大生态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发展动能,推动工业实现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明显”:一是工业总量明显壮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转型初(2007年)的90.1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29.03亿元,年均增长12.1%。二是产业结构明显优化。2018年,全市有色、化工、煤炭、电力四大主导行业完成增加值93.42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72.3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5.4%。三是园区功能明显提升。建成国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开发区5个,白银工业集中区成为西部少有的工业良港。四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72家,同时还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行业中试基地2家、重点实验室2家。
  
  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传统产业改造支撑工业转型升级。实施传统工业改造项目900多个,推动企业“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促进有色、化工、煤炭等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二是以新兴产业培育加速工业转型升级。先后启动生物医药、碳纤维产业、精细化工、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稀土新材料等五个专业园区建设工作,促进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三是以科技创新驱动工业转型升级。实施阴极铜、纳米稀土发光材料、TDI、铅锌冶炼节能环保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为工业转型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四是以绿色制造助推工业转型升级。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工业转型的基础工程,先后实施白银公司铜冶炼烟气治理、银光公司硫酸雾污染治理等项目84个,二氧化硫和硫酸雾等污染得到彻底有效解决。加快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形成了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新模式,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继续发挥工业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立足存量优化提升、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抢占增量培育先机、实现新兴产业提质增效,推动全市工业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回答完毕,谢谢。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甘肃记者站记者现场提问
  
  生态问题既是重大政治问题,也是重大民生问题。白银是黄河流域和内陆河流域的结合部,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三大高原生态交汇处,生态地位极其重要。我的问题是,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白银在生态保护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和努力?还有哪些好的思路和谋划?
  
  苏君:白银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的交界地带,在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推动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转变,绿色成为白银发展的底色,白银正在走上一条从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宜居型城市转型的绿色发展之路。具体工作可以归纳为“树、治、筑、建、改”五个字。
  
  “树”,就是树立生态优先的鲜明导向。坚决摒弃资源掠夺性开发、环境破坏式开发等落后粗放的发展观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提出有色绿色齐头并进、农业工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融合提升的发展思路和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山水城市的发展目标,切实做到将生态环境保护前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筑”,就是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立足甘肃中部生态屏障的特殊生态地位,提出“北御风沙、南保水土、中建黄河绿洲”的生态建设思路,着力打造北部防风固沙生态屏障、南部水土保持生态屏障和沿黄绿色生态产业带、金沟河等通黄河道观光绿化带、重点道路生态绿化带,推动形成“两屏三带”生态保障格局。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工程,每年完成造林绿化3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13.56%,在城市周围形成了生态包围圈。
  
  “治”,就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实施黄河上游白银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东大沟河道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历史遗留含铬污染土壤治理等工程,落实燃煤污染综合整治、工业企业污染管控等防治措施,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这两年市区空气优良天数稳定达到300天以上,人民群众普遍反映白银的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
  
  “建”,就是建立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坚持走循环发展的路子,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特色生态农业。全面推进有色、化工、能源、陶瓷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着力发展十大绿色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型产业、特色农业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异军突起,绿色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改”,就是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围绕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三城同创”,大力开展全域无垃圾、拆违治乱、厕所革命及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建成的八大公园、九大生态片区尽显生态宜居城市品位,花街北京路、金岭生态健身公园等成为白银城市新地标;同时,我们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每年20%的进度予以推进。这里,我可以自豪地告诉大家,过去爆土狼烟、黄尘灰土的白银已经被绿色、干净、亮丽所代替,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新华网记者现场提问
  

 
  从前面的介绍了解到,白银作为资源型城市,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请问,新中国成立70年来,白银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弱项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张旭晨: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我们工作的关注。正如您所说,白银作为工业城市和西部欠发达地区,不可避免地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逐年增加民生领域投入,2018年达到136.7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3.74%,有效解决了一大批出行、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群众最盼最急最忧的问题。
  
  一是坚持交通先行战略,群众出行旅游更加便捷。境内干线公路全面改造提升,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总里程达243.4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0377.11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白银到中川机场快速通道46公里即将建成。随着中卫到兰州高铁的开工建设,白银也将迎来高铁时代。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水利,群众用水保障更加有力。水资源匮乏一直是制约白银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白银建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设施建设,积极争取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建成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190处,覆盖125.84万人,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9%。建成各类灌溉工程1711处,高扬程提灌占灌溉总面积90%,成为全国高扬程提灌最为集中的地区。白银人民期盼已久的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已开工建设,直接受益人口14.54万人。
  
  三是加大安居工程建设,群众居住条件更加舒适。由于历史原因,我市分布着大量的棚户区,房屋安全隐患突出,农村也存在较多危房,群众居住条件亟须改善。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一大批城市和农村居民告别了常年居住的棚户区和农村危房,喜迁新居。2008年以来,全市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11.69万套(保障性住房3.45万套,棚户区改造8.24万套)。2009年以来,全市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3.2万户,有效解决了近52万农村住房困难群众的安居问题。
  
  四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群众幸福指数更加飘红。我们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重视做好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下岗失业职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保障工作,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同时,我市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成,医疗条件大幅改善,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5.03张;义务教育均衡达标任务全面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0.56万人,参保率达到98.34%。
  
  下一步,我们将以实际行动打造为民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以群众满意度检验工作成效。
  
  回答完毕,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白银在大家心目中一直是以一座工业城市的形象出现的,但是随着《魅力中国城》的竞演和情景歌舞剧《黄河之上•多彩白银》在兰州的展演,使大家耳目一新,对白银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许多人都有到白银来转一转、看一看的冲动和想法。借此机会,请您把白银的文化旅游也给大家作个推介。
  
  苏君:白银因特殊的地形地貌、多彩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等因素,文化旅游资源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具有不可替代性。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大力改善,白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去年入选了“2018畅游中国100城”,参加了《魅力中国城》竞演,亮相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白银旅游已逐步进入全球视野。2018年,接待游客1337万人次,旅游综合性收入增长29.56%,“黄河明珠•魅力白银”旅游品牌正在擦亮打响。
  
  白银旅游资源丰富,精彩纷呈,黄色、红色、银色、绿色特色旅游“四色辉映”、绚丽多彩:
  
  “黄色”就是磅礴壮美的黄河风情。黄河蜿蜒的河道经过千万年的洗礼和冲刷,在白银形成了黄河大峡、乌金峡、水川湿地等众多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特别是黄河石林,是黄河母亲赐予白银人民的一颗璀璨明珠,国内独有,世界罕见,《天下粮仓》、《神话》、《大敦煌》、《地理中国》等80多部著名影视作品在此取景,被《纽约时报》评为“2018全球必去的52个目的地”之一。
  
  “红色”就是独树一帜的革命历史。白银市是红色圣地,会宁、平川、靖远、景泰都留有红军和西路军战斗的光辉遗迹,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大墩梁革命烈士陵园、虎豹口强渡黄河遗址、红山寺红军会址、西路军纪念馆等景区都是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尤其是会师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银色”就是独具魅力的工矿遗产和现代工业。由古代“白银厂”遗址、矿山公园、亚洲最大的人工矿坑——白银公司露天矿坑、现代工矿企业,以及正在建设的工业博物馆群、蒸汽旅游观光车等工业文明成果和遗迹,形成了西北乃至全国独有的工矿旅游线路。
  
  “绿色”就是秀美旖旎的自然生态景观和田园风光。戈壁绿洲寿鹿山、屈吴山、哈思山、铁木山等都是大自然赐予白银的原始生态旅游资源。近年来,我们在沿黄、城镇和景区周边、国省道沿线和农业示范园周边打造了白银花村•顾家善、大坪花海、靖远东湾高效农业观光园、平川陶瓷小镇、景泰丝路枸杞园、会宁厍曲杏花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日渐兴起、方兴未艾。
  
  我们依托这些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的沿黄风情游、红色教育游、工矿观光游、生态休闲游等“四条精品旅游线路”日臻成熟,可以让游客愉快地享受旅程。在尽情体验自然风光和民俗民风的同时,还可以品尝到风味独特的靖远羊羔肉、景泰戈壁鱼虾、会宁小杂粮、平川黑驴火锅、水川长面等“白银味道”。借此机会,我诚挚邀请各界朋友来白银观光揽胜、休闲度假,品尝美食、领略风味、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甘肃省广电总台记者现场提问
  
  白银市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请介绍一下白银在创新驱动尤其是推进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旭晨:正如您所说,白银市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引领全市发展的第一动力。2002年开始建设白银高新区,先后被省政府、国务院确定为省级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2年,加快建设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孵化企业186家,在孵企业拥有专利226件,带动就业2700多人,连续三年被科技部考核为优秀(A类)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014年,开展兰白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先后转化重大科技成果108项,等等。
  
  特别是去年2月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我们坚决扛起新时代国家赋予的“创新使命”,积极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各类创新主体活力不断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自创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20.45亿元,同比增长10.6%;工业增加值110.04亿元,增长10.1%;入驻企业超过600家,各项经济指标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一是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制定出台以自创区实施方案、支持措施、空间及产业规划3个文件为统领的“3+2+10”创新驱动政策体系,探索形成“四个依托”创新模式,即依托共建科研院所进行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依托孵化器推进研究成果实化孵化转化,依托园区平台布局高新技术产业,依托优势企业带动产业升级。
  
  二是平台建设有了新起色。主动与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中科院等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上海张江高新区建立稳定合作关系,重点打造兰州大学白银产业技术研究院、兰州理工大学白银新材料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平台。目前,全市形成了以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龙头、以中检普泰国家级医放疗设备检测中心等10大重点研发和检测平台为支撑、以白银科技大市场等服务平台为保障的综合创新平台体系。
  
  三是人才支撑有了新活力。聚力打造以高端人才为“旗舰”、以“归根”人才为“航母”、以本土人才为“千帆”的新时代白银人才“联合舰队”。我市院士专家服务基地正式列为第五批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实现院士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工作室、人才工作驻外联络站等多类创新平台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各类专家联系服务基层创造了便利条件。目前,全市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26个、省级人才培训(培养)基地27个、博士硕士研究生工作站5个,评聘首席专家24名,建立人才工作驻外联络站13个,建成13.16万人归根人才库。
  
  下一步,我们将牢牢抓住兰白国家自创区建设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积极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兑现落实科技创新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切实把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有力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我的回答完毕,谢谢。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甘肃白银:专家学者聚焦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中国铜城”的美丽转身
  • 越来越清晰的“蓝色幸福”——白银区晒出保卫蓝天“战果”
  • 白银市生态环境局通过联席会议破解项目落地难题
  • 【聚焦兰洽会】第二十五届兰洽会白银展厅突出展示九大特色产
  • 甘肃白银:管廊入地城市美丽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