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下发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

时间:2015-12-18 06:49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吴少华 点击: 载入中...

  大西北网讯  昨日,兰州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召开。会议下发了中共兰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记者获悉,“十三五”时期,兰州市要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目标: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到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2020年迈上3000亿元台阶,在全省的经济首位度和中心带动能力持续提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第三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上升。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现代农业取得明显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实现全市整体脱贫。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协调推进。


  2020年迈上3000亿元台阶


  “十二五”以来,兰州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形成经济发展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空间拓展、创新活力增强、开放开发加快的良好态势。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预计2015年达到2082亿元,年均增速11.89%,在全省的经济首位度提升到29%。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预计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07:48.09:48.84调整为2.68:37.42:59.9。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核心区100平方公里范围内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连接新老城区的公路、铁路建成通车,产业集聚态势加速形成,34家“三个500强”企业入驻,兰石集团、科天化工等26家企业建成投产,要素保障能力和平台融资功能不断提升,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预计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125亿元,年均增长25.6%。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顺利实施,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


  十三五时期,兰州市的主要目标是,2020年迈上3000亿元台阶。其中,经济保持健康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改革开放迈出较大步伐、安全发展观念切实增强。


  推动大都市、大产业、大枢纽、大物流、大市场、大平台建设


  在今后五年,兰州市将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着力推动大都市、大产业、大枢纽、大物流、大市场、大平台建设,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其中,着力建设大都市,以兰州为中心、100公里道路交通距离为半径,打造“一小时经济圈”,提升兰州辐射带动功能,与周边城市、重点城镇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格局,努力使兰州市域经济总量占全省30%以上、人口规模力争达到500万以上,打造现代化中心城市。着力建设大产业,加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质增效力度,争取国家支持启动兰石化搬迁,壮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业,着力将大数据、文化旅游、健康养生、水性新材料以及城市投资开发等产业培育发展成为3—5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增长极。


  着力建设大枢纽,持续强化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地位,加快建设“1221”铁路枢纽运输辐射网,兰州西客站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围绕全省“6873”交通突破行动,努力构建“130”城区道路网和“321”环城公路网,实现乡乡通省道,村村通四级以上公路;航空港建设90条国内外航线。推进综合保税区与航空港一体化发展,打造临空经济园区。


  着力建设大物流,依托交通枢纽、重要通道功能优势,发挥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现代物流基地的作用,分类分层次设置物流集散中心,形成“342”物流集散中心网;大力发展国家中转物流,建设兰西拉、兰银包、兰西乌等物流通道,完善辐射全省及全国各地的综合物流网,全面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层级和水平。


  着力建设大市场,加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利用兰州商品集散和辐射周边省区的基础条件,结合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升级。从供需两端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展,以扩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给升级,加快形成消费引领、服务驱动的发展格局,推动综合性市场与专业批发市场共同发展,加快建成区域商贸中心,形成辐射周边的大市场。


  着力建设大平台,依托国家向西开放战略机遇,以兰州新区为基础,以国际港务区建设为重点,构建与中西亚及欧洲商贸物流、产业合作、信息服务、人文交流、国际机构汇集的平台。


  打造西北国际物流中心


  今后五年,坚持以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着力培育和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产业从低端向中高端水平转变,在创新驱动中加快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兰州市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并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据悉,兰州市将推进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推动“互联网+”在各领域的运用,着力培育3D打印、大数据、北斗导航、电子信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抓好三维数字软件产业园、三维商城电子商务孵化园、四联集团西北产业基地建设。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6%。


  在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方面,兰州市将加快中央商务区、中央休闲购物区和特色商圈建设,推进服务业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建设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带动全省、服务西北、通达全国、辐射中亚的西北国际物流中心。保持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积极培育住房租赁市场,促进养老地产、旅游地产有序发展。到2020年,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


  建设“大兰州新兰州”


  按照建设“大兰州新兰州”的目标定位,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强化兰州在西北的辐射、带动和支撑作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中心城市。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兰州“得山独厚、得木独秀”的自然特征,充分利用黄河穿越而过的天然优势,依托七大湿地,利用市区公园和河洪道,在做好“水的文章”上实现突破,着力打造各种类型的水景园林景园,建设山环水绕、显山露水、山水相依的山水城市,持续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完成水源的项目建设,保护城市饮水安全。着力推进黄河干流兰州段和南河道水生态治理,对雷坛河、大砂沟等30余条大型洪沟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铁路枢纽,构建“南客北货”环线,配合建设连接陇海、兰新、包兰、兰青、兰渝、兰城、青藏、宝兰客运专线等8条铁路干线,兰州至合作、兰州至张掖、兰州至天水、兰州至中卫等客运专线。以统筹解决国家公路兰州过境问题和促进城市内外交通的有效衔接为出发点,着力协缓解城市内外交通交叉干扰、出入不畅、交通拥堵问题。建设“上跨下穿”工程,建设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启动建设轨道交通2、3、4号线一期工程。实施市政公用老旧管网改造工程,完善供水设施,解决部分高坪偏远地区“饮水难”问题。扩大供气范围,提高供气能力,满足天然气用户需求。


  加大老城区改造提升步伐。在中心城市加快实施抽疏战略,加大老城区及“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力度,完成全市所有“三不管”老旧楼院整体改造,优化和改善市民居住环境。强化黄河风情线、铁路沿线、城市六大出口、西客站周边主次干道环境整治。开展高空线缆整理工作,加快中心城区地下空间有序开发利用,地下综合管廊、停车场建设步伐,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设完善的生活垃圾处理厂、建筑垃圾处理厂和餐厨垃圾处理厂填埋回收利用体系。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在加快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坚持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优化农村发展空间,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从2016年起,在巩固300个贫困村脱贫成果的基础上,力争每年建成150个左右的小康达标村。到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710元,扶贫对象可支配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其次,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促进主城区、兰州新区、远郊县区、重点城镇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进一步扩大新型城镇化试点县镇建设范围,加快历史文化旅游型、特色农产品加工型、工业服务型、商贸物流型、科教服务型小城镇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大力发展名城名镇名村名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居家进城落户。实行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每年建成10个左右省级示范村


  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明确各县区产业发展定位,推动产业园化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为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再次,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重点提高城镇道路交通、给水排水、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及农村综合服务等设施的覆盖率、处理率,有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每年建成10个左右省级示范村,分类引导乡镇和村庄依照规划建设,加强市域重点乡镇和村庄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设施保障能力,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


  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企业排放许可制


  坚持绿色强市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形成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其中,继续加强固定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成果。加强重点污染源防治,实施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全面完成污染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实现绿色生产。实施危险化学品和化工、热电联产等高排放企业环保搬迁工程。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加大新能源机动车车辆推广使用力度,淘汰老旧车辆,引导鼓励绿色出行。采取更严格的措施管控烟尘污染,实施规范化管理。


  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建设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措施。加强节能降耗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完善监管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土资源管理制度,实施雨水集流利用工程,推动工业用地集约化利用,完善工业用地价格市场形成机制。最后,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以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为突破口,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导向,进一步加快循环经济体系发展进程。加快实施各园区延链补链等重点项目,完成6个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任务。


  努力改善黄河兰州段等生态环境


  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更加突出重点开区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的生态建设与功能保护,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努力改善黄河兰州段等生态环境,保护好“母亲河”。


  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以建设国家生态屏障综合试验区为核心,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打造生态防护体系,全面提升森林、河流、湿地、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建设沿黄河生态走廊和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巩固扩大两山绿化成果,提升绿化景观效果,打造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文化特色鲜明的两山风光带,为市民提供丰富的绿色空间。大力实施以连城、兴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主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五期工程,建设大兰山片区、青白石片区、忠和片区等区域的城市生态涵养工程,逐步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加快实施国家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县项目建设。


  逐步推进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首先,加快城区学校新建、扩建、迁建、配建步伐,办好县城教育园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必要的教学点,扩大教育资源总量和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提升教育品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继续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逐步推进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在创业带动就业方面,按照就业优先原则,改善就业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大力实施扶持创业、带动就业“万企计划”,加大对小微企业、创业孵化企业贴息贷款扶持力度,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扶持力度,加快网上创业电子服务培训基地建设。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加快市一院、市二院扩建和市妇幼保健院、市中藏医医院异地迁建,推进市级综合医院集团化发展,扶持精神疾病、传染病、口腔、骨科、肺科等专科医院特色化发展,提档升级。


  落实渐进式延退休年龄政策


  在社会保障方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建立多缴多得激励机制,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落实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逐年提高城乡低保供养水平。落实渐进式延退休年龄政策。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积极开展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成市社会福利院、第二社会福利院两所老年养护中心,确保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乡镇和60%以上行政村拥有养老服务设施。


  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整治保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3783”主体责任体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着力解决一些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气象部门发布霜冻蓝色预警48小时内兰州等市州局地低温降到0℃
  • 兰州市殡仪馆4月23日起恢复群众祭祀、告别、守灵等治丧活动
  • 甘肃发布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省经济
  • 兰州:城关区小饭桌5月6日起逐步恢复经营
  • 兰州高三“一诊”结束一线老师划重点
  • 甘肃省兰州新区打造水阜河新生态助力城市建设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