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讯 进入7月,位于西固区柴家台的兰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外围景观带内,各色月季花和其他供观赏的花木郁郁葱葱,随风摇曳,成为一道风景线。保护区内栽种的涵养林,成为各种小动物撒欢的天堂。
“水源地生态治理取得成效后,这里多了很多小动物,很多我都叫不上名字。”兰州市生态环境局西固分局工作人员杨攀自2012年来到这里工作,见证了这里从之前的脏乱差变成了如今的水清树绿、鸟语花香。
今年,西固区集中开展入河排污口和“清四乱”整治,全面推进庄浪河、湟水河西固段和八盘峡、河口、柴家峡三大库区环境治理,完成元托峁沟全线提升整治,打造寺儿沟、洪水沟等河洪沟道生态修复景观,强化工业、扬尘、面源、烟尘四大污染源治理,大力推广可降解塑料制品,严守环境“红线”,建设生态“绿线”,全力打造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先行区。
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我们围绕打造黄河生态保护先行区目标,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资金,实施西固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庄浪河、湟水河西固段防洪治理工程。”西固区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该区严格落实河长制,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严查河洪道违法行为和违法案件,提升河洪道管理水平。2名区级总河长亲自督导、亲自调度,6名区级河长认真落实第一责任人责任,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提升河洪道管理水平。2021年区级河长开展巡河42次,乡镇级、村社区级河长开展巡河4410次,排查河湖“四乱”问题51处,已全部完成整改。
同时修复元托峁沟、寺儿沟、洪水沟等洪道内黑臭水体收集管网破损、跑冒滴漏问题21处;实施白崖沟洪道污水收集管网改造,新建检查井11座,安装管线517米,对白崖沟洪道周边沿线污水进行了全收集;抢修寺儿沟洪道内因道路施工破坏的黑臭水收集管网,重新铺设黑臭水体收集管线87米;累计清掏雨、污水检查井106座,清掏收水井812座,疏通雨污管线5010米,维修、提升、更换检查井和收水井112座,复位井盖移位20多处。
细化水源地生态环境治理
兰州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划分为一级、二级水源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沿河道总长度23.8公里,总面积57.26平方公里。作为兰州主城区单一地表水源,兰州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任务艰巨。
“以前这里可不是这样”,53岁的西固区柴家台村村民柴可雄告诉记者,那时候,黄河南岸不远就是109国道,小摊子、小餐馆、修车铺开了一路,货车乱停,尤其是建筑垃圾特别多。北岸这边就是我们庄子,村民保护意识也不强,生活污水要么浇地,要么乱倒,很多都流到黄河里去了。
保护水源,优化水质是一项长期工程。2015年至2020年,兰州市花大力气强化水源地环境保护,陆续实施了兰州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和兰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兰州市生态环境局西固分局全力推进水源地涵养林建设,遵循生物多样性和适地适树、易维护的原则,采取带状与块状混交相结合的方式,沿109国道种植香花槐、泡桐、红叶李、国槐、旱柳等乔木1.12万棵,河滩地、边坡及涵养林下种植柽柳、紫穗槐、沙枣,苜蓿等。
“我们通过防护林带、涵养林、生态护坡的建设,减小了降雨径流对保护区的冲刷,降低了人为活动对水源的影响,起到了调节改善水源和水质的作用,建成了一个具有生态修复功能的水源地保护区。”西固区水源地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杨攀介绍道。
据了解,位于水源地保护区的岸门村、柴家台村、咸水村,多年来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针对每个村的实际问题,西固区建设了污水处理站及污水支管线,对三个村生活污水进行了集中收集处理,处理后达到一级A标准。
坚守脚下“一方净土”
清水、绿草如地毯般铺两边,健身步道时尚大方,改造一新的元托峁洪道,已不再是昔日的“龙须沟”,华丽转身成生态水系景观带。“以前杂草丛生、垃圾乱堆,如今洪道坚固,绿树成阴,更美更安全。”居民陈立宏感慨地说。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元托峁沟的“华丽转身”,仅仅是西固区打造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先行区,以生态文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西固区围绕打造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先行区目标,持续开展“全域绿化·全民绿化”行动,大力推行“林长制”,建立完善绿化网格管护长效机制,确保新造林成活率达70%以上。以“再造一个关山森林”工程为引领,持续推进三北、退耕还林、天保等重点生态工程,实现新增森林面积3000亩。加快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品牌战略,启动实施西柳沟立交桥景观绿化改造等项目,新增和改造城市绿地15万平方米以上。
此外,创新环境执法监管方式,严厉打击无证排污、超标排放等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全过程监管体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扎实开展长期撂荒土地和乱占耕地违法建房专项整治,全面提升农用地使用效益,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人人参与、成果人人共享的新风尚。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董永前
(责任编辑:苏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