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棒的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

时间:2011-12-27 23:37来源:大江周刊 焦点 作者:程晓东 点击: 载入中...
    一年前,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R0bert zoeUick)正式任命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为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在世界银行这一全球最大发展机构60多年的历史上,他是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
    分析人士认为,林毅夫出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不仅因为他个人在发展经济学上的杰出贡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来自中国,而中国最近30年的发展为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样本。   
    近日,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各国在推行经济刺激计划时,应将重点放在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领域,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可以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人们再一次把目光投注到这位充满传奇,又创造奇迹的人物身上。他出生在台湾,又从中国走向世界……
    发挥“1000年的智慧”
    尽管外界对林毅夫出任要职异常关注,但抵达华盛顿之后,林毅夫却保持着一贯的低调,他身上所具有的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谦逊、内敛和从容,也让许多世行官员深为折服。
    与他共事的世行官员说,林是他们见过的“最棒的首席经济学家”。比如担任世行新闻总监的乔普拉女士,同样来自发展中国家一一印度,她为林毅夫的表现感到骄傲。
    但对林毅夫来说,从大学教授转为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外界的关注和厚望,是对他的鼓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压力一一尽管他本人总是回避使用这个词。他更愿意说,他在努力适应目前的生活,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全新的生活。
    生活的不同,不仅是因为他的家从北京搬到了世行总部所在的华盛顿,更缘于当前的工作方式和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他虽然也担任北大、全国政协等行政职务,但主要仍以教学和研究为主,进入世界银行,职务崇高,责任也大。
    “在国内的话,站在中国的立场,想中国的问题、世界的问题;但在这个地方,必须以全球的视角来考虑问题。”他的最大感触,就是作为首席经济学家必须具有全球视角。
    林毅夫担任的是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世界银行的头号宗旨就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发展部门也被认为是世行最核心的部门。林毅夫说,作为这一部门的负责人,他面临的很大的挑战,就是调动每个同事的积极性。
    发展部门人才济济,250位工作人员中,40位为资深研究学者。自然,对同样的经济现象,他们中肯定会存在不同看法。而林毅夫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智慧集合起来,形成合力。
    有难度,但林毅夫也有信心。他雄心勃勃地表示,如果将其手下这些研究学者的研究年限加起来,将超过1000年,“如果把这1000年的智慧能发挥起来,没有不能解决不能研究清楚的问题。”
    从2008年5月底正式就任首席经济学家后,林毅夫马不停蹄地走访了埃塞俄比亚、卢旺达、加纳、尼日利亚等多个非洲国家,还到德国、日本等多个发达国家进行了访问。尽管几乎日以继夜地工作,他仍感叹,现在日常生活中最大的难题,就是感觉时间不够用,因为一天只有24个小时,而世行的成员则有180多个。具体来讲,“最大的难题,我想还是怎么样去了解每个国家,去真正地站在那个国家的立场,看他们的机遇和挑战。”
    去年下半年金融危机日益肆虐时,在他的发起下,世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成立了首席经济学家联席会,共同协商应对当前危机。
    把祖国留在心中
    尽管身在国外而且异常忙碌,但林毅夫依然关注着中国的发展。
    在去年9月底接受记者采访时,针对当时一些国内人士要“抄底华尔街”的论调,他非常清醒地指出,抄底华尔街,尤其是抄底华尔街一些金融企业,中国并没有优势。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正是受到林毅夫这一观点的影响,“抄底华尔街”的言论才有所降温。不然,中国可能蒙受巨额损失。
    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林毅夫有自己的看法:中国面临严峻考验,但相对来讲,中国具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中国存在资本管制、中国货币政策稳健,在中圈政府过去4年都实现了财政盈余。他强调,在当前经济背景下,中国只要能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和刺激内需,就是对世界经济的一大贡献。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曾就林毅夫的这一观点表示“非常赞同”。
    投笔从戎的高才生
    1952年10月15日,林毅夫生于我国台湾省宜兰县,父亲林火树给他取名叫林正义,是希望儿子长大后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
    1971年初,19岁的林毅夫进入台湾大学农工系学习,担任学生会主席。成功岭寒训期间,因受蒋经国感召,他决定投笔从戎,申请转学赴“陆军官校”就读。
    1975年,林毅夫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陆军官校正期生四十四期步兵科,随即留校担任学生连排长;第二年考上公费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1978年获政大企管硕士;随即返回军中,派赴金门马山播音站前哨担任陆军上尉连长。
    林毅夫自己买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每当夜深人静,他就悄悄地收听大陆电台,遥望对岸星星点点的灯火,心潮澎湃,对祖国大陆充满了无限向往之情。然而,台湾海峡如一道天然的屏障,硬是生生使两岸人民骨肉分离,他心中的“大中国思想”无法实现。他痛恨这种人为的分离,却又无法改变现实。
    林毅夫曾听人说,十年前,金东师旅部连有一名搜索排长,从天摩山下由后屿坡泅水到对岸。当时这名排长事前向蛙人借了“蛙鞋”,只说要下海学游泳,泅水的当晚到一家小店吃了一碗绿豆汤。第二天一早对岸就广播,宣扬那名排长“起义归来”。
    这个故事给了林毅夫极大的启示,他的心情豁然开朗,经过深思熟虑,一个大胆的念头终于冒出来了。
    金门马山连长神秘失踪
    1979年5月16曰傍晚时分,林毅夫“假传演习命令”,下达宵禁令,由连传令兵通知沿海岗哨,不准驻防马山播音站的官兵在夜晚点名后走出营房;若发现有人下海游泳,严禁开枪射杀,以让游泳者顺利泅泳“叛逃”对岸;即使听到枪声,也不准一探究究竟。  
    其实,那个“游泳者”不是别人,正是下达宵禁令的林毅夫。当时,风浪不是太大,似乎比平时要小。林毅夫身带连旗和作战计划  (后来的误传),悄悄地抱着两只篮球下了海。依靠篮球的浮力,加上强健的体魄,沉浮之间,他已泅过2500米宽的海域,脚触大陆的土地厦门。
    林毅夫失踪的那天晚上,金门全岛鸡犬不宁,所有驻军出动,连夜展开全岛水陆两域地毯式搜索。为防“叛逃”泄露军机,连队当即修订了作战计划,两天后展开了全岛东西守备部队互换防区的大规模演习。
    事情发生后,金门岛上谣传不断,有人直指是“叛逃”,也有人说是“落海失踪”。但大家担心的是“可能会发生战争’’,且上级又严令官兵不得将“事件”告知在台湾的所有亲人。就这样历经近一个月时间,所有作息才逐渐恢复平常,但是疑团则没有答案。
    过了一段时日,台湾“国防部”只好按规定以失踪事由结案。据说还给林毅夫的家属发放了抚恤金,逢年过节依照惯例定时派人慰问。
    然而,时隔23年,2002年11月18日,台湾“国防部”高级军事法庭检察署发布新闻指出,原284师上尉连长林正义(林毅夫原名)涉嫌在1979年5月16日晚上潜往大陆地区一案,经军事检察官调查完毕,已依陆海空军刑法第24条“投敌”罪,于2002年11月15日发布通缉令。该检察署说,如果林毅夫被判罪名成立,可能被判死刑。
    林毅夫闻讯后平静地说:“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我愿意背负十字架。不过,我希望这一历史的不幸能早日结束。”。
    师从经济大师舒尔茨
    投奔大陆不久,林毅夫便进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政治经济学专业。对于林毅夫的“弃暗投明”,当初许多人并不了解。林毅夫最初想上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可是,校方以其“来历不明”将之拒之门外。上北大后,林毅夫以其既谙熟西方经济学理论、英语口语又非常流畅的优势,很快即在同学中鹤立鸡群。
    1980年,刚刚对外开放的大陆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一一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舒尔茨。舒尔茨自然不会放弃到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宣讲他的经济学理论的机会。当时,北大为找一个翻译颇费了一番心思,林毅夫荣幸地成为给舒尔茨做翻译的惟一人选。这个意外的机会,为他打开了通往世界经济学最高殿堂的大门。
    舒尔茨对林毅夫的翻译非常赞赏。一天,舒尔茨问林毅夫:“你想到美国读博士吗? ”林毅夫不假思索地说:“想呀。”
    林毅夫本以为舒尔茨只是随口说说而已,没想到舒尔茨回美国后不久,正式将林毅夫推荐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1982年,林毅夫北京大学毕业,怀揣经济学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证书,远渡重洋,来到了现代经济学的大本营芝加哥大学,师从舒尔茨,学习农业经济。1986年,林毅夫进入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做博士后研究。
    在芝加哥大学求学期间,林毅夫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身在台湾的家人十分挂念林毅夫,当林毅夫所需的学费和生活费用不足时,台湾的家中曾给他汇款资助。
    不仅如此,即使在林毅夫已功成名就的今天,其哥哥林旺松还出资在北京大学设立中国经济研究奖,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得以于2000年开始每年举办全国“经济学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以促进中国高校经济学优秀大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加强青年学生与经济学家的联系,并从中选拔优秀学生继续深造。
    与妻子儿女相聚异国
    林毅夫的妻子名叫陈云英,与林毅夫一样,陈云英也生于台湾。
    陈云英与林毅夫第一次见面是在大学联谊会上,当时陈云英就读于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林毅夫就读于台湾大学农工系。他们一见如故,后来两人有了更多的精神上的接触和沟通。尽管双方家庭的差距很大,但陈云英从林毅夫的言谈中,觉得林毅夫是个关怀民众、胸襟宽广的人,内心为之深深吸引,以至于陈云英总有一种“他就是我”的感觉。1975年,陈云英毕业后,林毅夫送给她的毕业礼物是一套中国锦绣河山画册。两颗年轻的心再也不愿分离,陈云英很快即与林毅夫结婚,第二年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陈云英在一所中学里教授语文。一天下课回到家里,林毅夫给陈云英端来一杯开水,然后坐在她身边,一本正经地说:“如果我不见了,你可能要像王宝钏一样,苦守寒窑十八年……”陈云英以为只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1979年5月16日夜里林毅夫真的突然不见了。
    当时,他们的儿子已经三岁了,她腹中又身怀六甲。家人都以为林毅夫不在人世了,立了林毅夫的牌位。但是,生性倔强的陈云英坚决不相信,她经常以泪洗面,坚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数年后,陈云英突然接到林毅夫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消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欣喜若狂,当即决定前往美国,与丈夫团聚。1983年,陈云英带着7岁的儿子和4岁的女儿,辗转赶到美国,才见到了魂牵梦萦的丈夫,两人抱头痛哭。
    在美国的4年中,陈云英和林毅夫不在一个城市,没法互相照顾,陈云英一边带孩子,一边上课写论文。她花一年半时间拿下了美国爱丁堡大学特殊教育硕士学位,31岁开始攻读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博士学位。好多次,她刚给孩子做完饭,几乎连抬头看一眼蓝天和阳光的工夫都没有,接着跑进教室,身上散发出一股浓浓的中国炒菜味。她最终坚持下来了,拿到了博士学位。1984年,她曾回大陆参观。1987年林毅夫回国后不久,同年的6月18日,即她在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的第8天,就追随丈夫回到了北京。
    陈云英是我国第一个拥有特殊教育博士学位的专业人才,是首屈一指的特殊教育专家,如今已成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领头羊’’。在创业的道路上,陈云英备尝了人生的艰辛,但是她的业绩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同,她的品格受到人们的称赞。“承认落后并不是甘心落后。做任何事不可能假手于他人,要自己扛起来干,今天不会,明天就会了。”
也许正是靠着这股韧劲,才使她的事业蓬勃发展。
    由于她成绩突出,曾多次受到国家教育部及残联的表彰,还被推选为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会常委、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她多次与林毅夫一起参加全国政协会议,被人们称为“夫妻议政”的典范。
                                     摘自《大江周刊 焦点》2009/3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朱镜我:以笔为刃的文化战士
  • 一个老新闻人的家国情怀
  •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陈为人:用生命守卫中央文库的
  • 陈海松:年轻有为的红军政委(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 张謇的商业帝国如何崩塌?
  • 宁都起义的领导人——季振同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