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成本文艺片在电影论坛里一度被简称为“闷片”。而“石头神话”之后,黑色幽默和叙事陷阱成为中小成本影片的集体选择。《志明与春娇》中,“香港里弄”好男好女代名词的志明与春娇,一共谈了7天恋爱,每天都有“雷”人的事情发生。就连春娇对志明的表白也都是粗话,影片中“爱情是小情小趣小玩意”的想法,被影评人标榜为城市电影的温暖回归,但是影片票房失利,将“故事”无关票房痛痒的“商业现实”表露无遗。《我叫刘跃进》导演马俪文,在几部自我感觉很不错的文艺小制作没能进院线后曾坦言,投资方闻到文艺味就躲。
“观众习惯了看大片,或者是与之格格不入的小成本制作。”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教授聂伟说,从投资、策划到营销,很多人把小成本电影当成大制作的“假想敌”;但即便是在以小成本电影著称的好莱坞也被当做投资项目“养”着,套用体育术语叫做“板凳深度”。衡量“深度”的则是剧本的控制力和故事的戏剧构成。小成本电影往往代表市场分析和个性表达,在资本对小成本电影导演说出“没有一部电影是冤死的”之时,不再“矫情”的小成本电影应该得到更多机会。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