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样采访本·拉登

时间:2011-12-28 16:59来源:天天新报 作者:彼得·阿内特 点击: 载入中...
       今年72岁的阿内特是世界有名的战地记者,1966年普利策国际报道奖得主。多年来,阿内特共取得57个主要新闻奖项。2006年,英女王授予他新西兰功绩勋章。 

  此前半个世纪里, 阿内特奔跑在全球硝烟弥漫的战场,从1960年代越南战争、1991年海湾战争,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并独家采访过萨达姆和本·拉登。 

  采访萨达姆 

  曾遭致猛烈抨击 

  海湾战争爆发10天前,我被允许采访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离开奥拉什德酒店之前,我遭4名保镖脱衣搜身,他们甚至要求我用消毒剂洗手,之后坐上一辆只有司机的黑色宝马私家车,感觉就像一颗炸弹在城市中穿梭。那时,我就要与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人相见,但是我很轻松。 

  这次会见的地点在市郊的一间小屋里,因为总统官邸已经被炸弹摧毁。我和他的几个高级助手等了片刻,萨达姆·侯赛因独自一人进来。他看起来很整洁,穿着一件大方的蓝色哔叽西装,衬一条花领带。他向我走来,伸出手和我坚定地握了握。他看上去轻松,整洁的胡须、浓密的头发,装扮无可挑剔。他让我想起了好莱坞旧电影里的拉丁情人。我告诉他,人们想听到他说些什么。他亲切地拉着我的手臂,带我坐到一张靠近3台摄像机的椅子上,这次采访有3家伊拉克电视台拍摄。萨达姆说:“你可以问任何你想问的问题。”此次采访持续了大约一个小时。 

  他谈论了一些关于飞毛腿导弹和战争计划的事,然后,他握着我的手,让人拍了几张照片。接着他就消失于夜色中。这次对萨达姆的采访以及我关于轰炸掩护战役的独家报道得到了同行的支持,却遭到政府官员及其拥护者的猛烈抨击。 

  我收到了无数的负面信件,其中一封很经典的信件,收信人处写着:“彼得·阿内特,萨达姆的首席公关,CNN,亚特兰大,佐治亚州。”把里面的“四字经”(脏话——译者注)用黄色的铅笔凸显出来。 

  另一封则玩着文字游戏写道:彼得·本尼迪克特·阿内特。本尼迪克特·阿内特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臭名昭著的叛国者。批评持续了很多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收到一封信,是传真过来的两条死亡恐吓。一条说深信我在巴格达为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工作,另一个又说我为伊拉克工作。以后信件依然持续不断地寄来。两年前我收到这样一封信:“你,阿内特先生,是个叛变的浑球。显然这不是个巧合,你为可能由世界上最卑劣、最不忠的女人们所控制的组织工作。”当然,我不会这么想泰德·特纳的简·方达。 

  拉登从不允许记者追问 

  几年之后,我采访了那个将替代萨达姆成为世界上最受人仇恨的人——奥萨马·本·拉登。我们的这次采访使他第一次登上电视。一个满脸胡须、个子很高的男人用AK47突击步枪推开门,他需要弯着腰才能进入这座在半山腰上用泥土堆砌而成的小屋。泥屋里铺着破旧的地毯,用灯笼照明。外面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吹着。我们热切地希望这就是奥萨马·本·拉登——美国和英国情报局认定的世界上最危险的人物。我们正在等待着采访他。他直起身来,包着白色头巾的头快要碰到屋顶了。他的长胡子里夹杂着一些灰白的胡须,没有笑容,眼睛里闪着固执的光芒。 

  他穿着白色长袍,长袍外还罩了一件迷彩战斗夹克。他对我们点点头,解开夹克,然后坐在我们对面的破毯子上。他侧拥着那支步枪,就像拥抱着他最喜欢的孩子。他对着电视灯眨了眨眼睛,开始回答我们的问题。 

  本·拉登对待采访的风格是从不允许追问,他的采访基本上是政策宣言。此前几个月,奥萨马·本·拉登因宣布对美国的讨伐或曰圣战而引起关注。我和CNN的同事们成为了第一个采访他的电视台记者。但是,采访刚开始的时候,无论是看着他还是听他讲话,都觉得他不像是世界上最危险的人物,反倒像我在邻近的巴基斯坦宗教学校采访过的穆斯林牧师。他声音温和,有时快速眨眼睛,有时咳嗽一下。 

  我最初的判断显然是错误的。随着采访的进行,他变得强硬起来。我们听到了他愤怒的言辞,后来世界领教了那些言辞的真正意义。 

  我们都知道,就在阿富汗这些山间的土屋、草棚和洞穴中以及沙漠中的营地中,本·拉登鼓动和策划了继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的对美国最严重的袭击。在这次恐怖袭击中,被劫持的飞机袭击了纽约的世贸大厦和五角大楼,就在2001年的9月11日。一两个小时之间,近3000人死亡,而震惊的全世界都从电视直播中观看了这次袭击。 

  不久之后,美国发动了对两个国家的战争,一个在阿富汗,一个在伊拉克。直到2008年的今天,本·拉登依然自由自在。 

  我于1997年3月对他的采访中仍然保留着他最重要的口头声明。本·拉登并不是我记者生涯中遇到的第一个世界级罪犯。在我50年的国际新闻记者生涯中,我采访过其他一些臭名昭著的人物。现代社会中,舆论声音——无论是多么极端的话题——对那些公众人物而言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我正是这个时代中的一名记者。 

  采访时他几乎没笑过,紧紧握着自动步枪 

  经常有人问我,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采访萨达姆·侯赛因是不是我人生中最重大的采访。在一段时期内,采访萨达姆确实是最重大的。但是,6年以后,采访了本·拉登以后就不再是了。 

  采访本·拉登是在阿富汗进行的。阿富汗,一个遥远的中亚国家,在过去的30年里,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引起世界的关注。整个20世纪80年代,苏联入侵并进行了持续的战争,直至其失败。这促生了一代穆斯林战士,其中包括本·拉登。而他们的战斗也部分地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狂热的塔利班取得政权,开始为本·拉登及其阿拉伯战士提供庇护,但2001年“9·11”袭击促使美国迅速推翻了这个穆斯林政府。 

  作为CNN的国际新闻记者,我曾经多次到过阿富汗,报道过阿富汗与苏联战争中的双方以及20世纪90年代塔利班的崛起,以及后来2001年的美国战争。所以,1997年,CNN决定尝试采访本·拉登时,我对这个国家已经相当熟悉。我们在伦敦与他的代表碰面,取得了他的采访许可。当时还有许多英美媒体想要采访他,但我们赢得了这一竞争。 

  在我看来,CNN的优势在于它是当时世界上惟一的国际电视新闻网,而且,本·拉登熟知CNN对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报道以及我在其中的角色。我们飞到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然后驱车穿过凯博通道来到阿富汗东部城市贾拉拉巴德,本·拉登的藏身之地就在贾拉拉巴德境内的托拉博拉山区。 

  在那里一个蚊虫肆虐的旅馆里,我们不胜其烦地等了7天。最后,我们接到通知说几小时后可以采访。傍晚时分,我们3个人——制片人彼得·伯根、摄像彼得·尤维纳尔和我一起上了一辆小巴士。本·拉登的人要求我们戴上蒙着黑布的墨镜作为眼罩,然后开车把我们送上山。沿途许多神情紧张的士兵不断对我们进行检查,但我很自信我们没有危险。即使采访时本·拉登几乎没有笑过,并且紧紧地握着他的自动步枪,气氛非常职业,但没有威胁感。当时,关于本·拉登的公开信息几乎没有,我们的采访目的就是发掘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包括他的历史和动机。 

  很明显的是,他对美国蓄谋已久。本·拉登告诉我们,他对美国宣战是由于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和第一次海湾战争后不断对沙特阿拉伯增兵。他警告美国平民离开那个地区,并谴责说,由于他们支持政府,因而容易被攻击。他还明确指出自己的长远目标,要求美国停止一切针对穆斯林世界的煽动行为。这个声明传达了他心中的愿景,他想改变一整个巨大的地区,从摩洛哥穆斯林到印度尼西亚穆斯林。 

  本·拉登还严厉地指责美国的态度:“今天的美国设置了双重标准,把一切反对它不公平的人称之为恐怖分子。美国想要占领我们的国家,窃走我们的资源,强行指派代理者来统治我们,妄想我们能够顺从这一切。如果我们拒绝顺从,他们就会说‘你们是恐怖分子’。” 

  采访进行了一个多小时。之后他陪我们喝了一会儿茶,闲聊了一会。 

  世贸被袭后,人们才想起我放在网上的采访 

  在对本·拉登的采访中,本·拉登重申了他的战争恐吓。我清楚地意识到他的野心是要按照他的模式重塑整个伊斯兰世界,然后由塔利班强加于阿富汗,那是一个充斥僵硬教条和压迫的落后世界。为了达到他的最终的幻想,他迫切地需要通过战争及暴力来扫除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对伊斯兰国家的影响。 

  当时我们的采访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因为整个美国都把注意力转移到了世俗的娱乐消息上,像类似辛普森事件的琐碎之事,却毫不担心来自遥远地方的那个长胡子、目光冷酷的不知何方神圣的人的恐吓。 

  世贸中心被袭击之后,人们才回想起我放在网上的采访。我开始收到责备的邮件,他们认为我采访一个明显的反美人士是不爱国的表现。在这一点上,他们对本·拉登的认识绝对是正确的。 

  那次采访之后我离开了CNN几年,这对在新的管理机制下的CNN是一个大的打击。这个公司对软新闻、丑闻及闲杂之事的兴趣逐渐大过了反映世界真相的硬新闻的兴趣。管理部门对观众的意见变得越发敏感,因而在这次恐怖主义袭击中,CNN的报道趋向于跟随美国政府的政策,他们对此投入的热情远远超出了我认为的必要程度。当我们需要泰德·特纳的时候,他在哪儿? 

  今天,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美国公众以及全世界是否应该看到反恐怖战争的全貌?我们已经见过愤怒的阿拉伯世界的街头示威者,他们喊出对美国的仇恨,而来自奥萨马·本·拉登以及其他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官员的视频录像和信息,也正通过电波在泛滥着。就像第二次海湾战争——这场反恐战争中,美国媒体并未做到平衡并批判地对待政府的决定与政策。 

摘编自《我怎样采访本·拉登》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8年10月  

                                         摘自《天天新报》2009/2/8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朱镜我:以笔为刃的文化战士
  • 流传千年的作品当初是怎样“发表”的呢?
  • 林肯是怎样化解当众羞辱的?
  • 成汤是怎样做战前动员的?
  • 丰子恺:我的老师弘一法师
  • 1929年斯诺采访绥远灾情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