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秦始皇的“纠缠”

时间:2012-09-04 10:02来源:读书文摘 作者:课新 点击: 载入中...



按理说,前人已逝,后人不应再论及前人的功过是非。但郭沫若却和秦始皇苦苦“纠缠”了一生,从大骂秦始皇到艰难转变观点,直到最后依然无法改变初衷,引得推崇秦始皇的毛泽东也写诗给郭沫若,“劝君少骂秦始皇”。


和郭沫若“纠缠”了一生的秦始皇,像镜子一样折射出郭沫若早年与晚年之间的巨大变化。

 

四十年代:大骂秦始皇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郭沫若在重庆。当时,蒋介石一面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一面加紧镇压国统区的民主运动,露出了法西斯专制的狰狞面目。郭沫若、阳翰笙、夏衍等人的160余种剧本均被列入“取缔剧本一览表”中,不准出版,不准演出。郭沫若的行动也受到特务的监视。但是,郭沫若没有屈服,他在《新华日报》上撰文疾呼:“连话都不让老百姓说,那是很危险的事。”还对友人说:“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文禁愈严,总是灭亡之期愈近。”密布的文网,促使郭沫若把研究的目光投向了秦始皇。他写出《吕不韦与秦王政批判》,收入《十批判书》。


对于秦始皇“普天之下大烧其书”,郭沫若说:这无论怎么说,也不能不视为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书籍被烧残,还在其次,春秋末叶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人都知道,郭沫若所批的秦始皇,就是蒋介石。面对蒋介石的屠刀,郭沫若高呼:“书是禁不完的,儒是坑不尽的,秦始皇是快死的。从左闾里已经有篝火起来了(引唐弢文)”。他甚至让戏里的主人公高渐离公然呵斥秦始皇:“如今天下的人都是和我通谋的,天下的人都愿意除掉你这个暴君,除掉你这个魔鬼,除掉你这个……”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重庆,这是何等的英勇无畏!


在写作《吕不韦与秦王政批判》的过程中,还有个小插曲。有个叫程憬的人,在中央大学《社会科学季刊》上发表了一篇《秦代政治之研究》,歌颂嬴政,意在拍蒋介石马屁。郭沫若读了程文,怒火中烧,一口气完成了四万多字的批判文章,那气势真如“长江大河,飞沙走石”。

 

五六十年代:艰难的转弯

 

出乎郭沫若的意料,他的挚友、导师、心中的太阳毛泽东,却钟情于秦始皇。其实,这信息早在重庆报纸发表《沁园春·雪》的时候,就已经透露出来了。但那时二人的关系尚属诤友,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还被毛主席列为延安整风文献之一。尽管郭文的原意是惋惜正直的知识分子李岩被杀,指出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是重用权臣、骁将,不用知识分子,为此他甚至想写李岩和红娘子的悲剧,以警后世。但毛主席却从文章中总结出“革命胜利后不能骄傲”的历史教训。文章虽说见仁见智,可毛主席把郭沫若的史论当作革命的镜子,却是不争的事实。有了这一层关系,郭沫若骂骂秦始皇就没有什么不便的地方了。


五十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事情是由范文澜的一篇文章引起的。1958年5月8日,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毛主席说:“这篇文章引了许多事实证明厚今薄古是我国的传统,引了司马迁、司马光……可惜没引秦始皇。秦始皇主张‘以古非今者族’,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这时有人插话:“秦始皇焚书坑儒。”毛主席立予驳斥:“民主人士也称我们是‘秦始皇’,我们与他们辩论过,你骂我们是秦始皇,不对,我们超过了秦始皇一百倍;骂我们是秦始皇,是独裁者,我们一概承认。可惜的是你们说得不够,往往要我们加以补充。”


如此明确地肯定秦始皇,而且是点名民主人士“骂我们是秦始皇”,这不能不使郭沫若惊悸。于是,他开始了艰难而又苦涩的转弯。


六十年代初,郭沫若出版了《读〈随园诗话〉札记》。全书凡77条,其中第8条就是《论秦始皇》。在《诗话》中,郭沫若重谈焚书:其用意在整齐思想,统一文字,在当时实有必要。然始皇所焚并不多,书多藏在官家,民间欲学书者可就官家学习,此犹今之图书馆也。


“普天四海大烧其书”变成了办图书馆,为了转过这个艰难的弯子,郭沫若可谓煞费苦心。

 

七十年代:没迈过这道坎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历次运动中,郭沫若始终是以革命者的身份过关斩将、高歌猛进,风头之劲,文艺界、学术界罕见其匹。文革初起时,郭沫若虽曾一度惊慌失措,发表过惊世骇俗的“烧书”高论,但因为有“要保护郭老”的最高指示,所以还是有惊无险。然而,七十年代风云突变,郭沫若的地位一下子变得岌岌可危,祸根仍然是秦始皇。


原来,林彪反党集团反对毛主席,手段之一就是骂毛主席是秦始皇。在《571工程纪要》中,他们恶毒攻击毛主席是“借马列主义之皮执秦始皇之法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封建暴君”,并高呼“打倒当代的秦始皇”。1973年7月4日,毛泽东召见王洪文、张春桥,先对外交工作发了通牢骚,话锋一转就谈到了郭沫若:郭老在《十批判书》里自称人本主义,即人民本位主义,孔夫子也是人本主义,跟他一样。……国民党也是一样啊,林彪也是啊!


这次不单是秦始皇了,连提倡人本主义的吕不韦丞相也被拉了出来。主席还写了首打油诗调侃郭沫若:


郭老从柳退,不及柳宗元。


名曰共产党,崇拜孔二先。


别看是打油诗,分量却字字千钧。“名曰共产党”,指的就是在1966年3月,毛主席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到吴晗、翦伯赞时说:“他们俩都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却反对共产党。”吴晗、翦伯赞的下场历历在目,尸骨未寒呐,现在轮到郭沫若了。


毛主席8月5日又召见江青,让她手记七律一首,题目是《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


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


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


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


莫从子厚返文王。


“文革”开始后,毛主席七年没写诗,第一次写,竟是这样一首,郭沫若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该来的终于还是来了。1974年1月25日,中央直属机关召开上万人的批林批孔动员大会。会上江青两次把郭沫若叫起来,宣读毛主席的两首批郭沫若诗篇。一位与会者记述了当时的场景:郭老那天也去了,带着病,低着头坐在那里。江青会上发言问:“郭老来了没有?”郭老站起来说:“到。”


已届82岁高龄的郭沫若,以带病之躯,在大庭广众之下站起来蒙羞,此情此景,令人齿冷心寒。尤其让郭沫若揪心的是,运动下一步如何发展尚难逆料,所以会后他体温骤然上升,突发肺炎,住进了医院。


听说郭沫若病了,毛主席派人前往医院探视,顺便向病家索要《读〈随园诗话〉札记》。郭沫若的书,主席那里大字本小字本应有尽有,他送江青看的《十批判书》,就是专门排印的大字本。要看书,何至于向郭老要?这其实是给郭老送去了一副良药。果然,郭沫若的病躯很快转危为安了。想不到拯救郭老于危难者,依然是“秦始皇”。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秦始皇爱黑色隋唐开始穿黄袍
  • 史料称郭沫若曾被溃兵拘捕重殴受伤 一日未食
  • 毛泽东为何不赞成对自己诗词作注解?
  • 赵高祸秦真相:父母兄弟妻儿死于秦手
  • 郭沫若笔下的秦始皇:与赵高同谋奸污美貌寡妇
  • 蒋介石解除郭沫若通缉令内幕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