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皇帝朱由校的过渡人生

时间:2013-01-30 09:11来源:百家讲坛 作者:范军 点击: 载入中...


 

  出发


 


  站在明熹宗朱由校的立场上看1620年,这个15岁少年感觉颇为无助。七月二十一日,祖父死;九月初一,年仅39岁的父亲明光宗在乾清宫去世,在位时间才一个月。父亲的去世是与一大堆泻药以及成分不明的"红丸"联系在一起的,先是卧床不起,司礼监秉笔兼掌御药房太监进泻药,父亲吃了,一昼夜腹泻三四十次,然后是鸿胪寺丞进"红丸",两天后父亲就猝然离世了。朱由校如履薄冰地上台,在父亲尸骨未寒的时刻即皇帝位,成为只有七年执政生涯的过渡皇帝。毫无疑问,1620年绝对是一个疑窦丛生却又含义丰富的年头。


  这一年接下来的时间,朱由校开始为如何处理自己和母亲的关系而纠结。按祖制,选侍李氏也就是朱由校的母亲此时必须搬出乾清宫,以为新皇帝朱由校腾位。但李选侍拒绝这样做,她的身后,晃动着宦官魏忠贤的身影。在最高权力的取舍上,此二人似乎结成了战略同盟,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隐秘奋斗。


  九月初二,明光宗死后第二天,都给事中杨涟上疏反对李氏继续居于乾清宫,同时这位声名显赫的官员还弹劾李选侍对朱由校无礼,声称不可将朱由校托付给她。御史左光斗也上疏表明了李选侍不能继续待在乾清宫的理由:"内廷的乾清宫,如同外廷皇极殿,只有皇帝和皇后才能居住于此,其余嫔妃都不可于此居住……"


  1620年由此变得剑拔弩张,权力的基点在乾清宫内外游离,杨涟、左光斗等士大夫开始为一种秩序的重新归位,与李选侍还有魏忠贤进行着较量。三天之后,形势明朗,李选侍移居哕鸾宫,朱由校搬进乾清宫,1620年的秩序得到了维护。但是没有人知道,这只是开始,不是结束。因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魏忠贤继续发力,让杨涟、左光斗等士大夫付出了沉重代价。当然,这是后话。


  1620年,巡按直隶御史易应昌上疏发表"盛世危言",说今日国事最危险的有以下三件:第一,天下之兵未可恃。征兵征不上来,应征的却又逃走;调兵调不到位,勉强到位却又逃走,只因"兵饷甚缺".第二,天下之食未足恃。帝国之大,没一年不发生旱涝,没一地不发生旱涝。第三,天下民心不可恃。各地士兵逃亡、哗变事件接连不断;饥民蜂起,起义此起彼伏……易应昌感叹,帝国国势,真真堪忧了。


  在接下来的七年时间里,帝国且战且退,天启年代没有亮起启明星-


  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攻克沈阳和辽阳,明经略袁应泰自杀身亡;


  天启二年,广宁失守,与此同时,河套蒙古入侵延安、黄花峪等处,深入帝国境内600里地,杀掳数万人;


  天启三年,黄河决口,睢阳、徐州、邳州一带方圆150里以内悉成平地;同年七月三日,工科给事警告:兵饷问题不解决,帝国将有倾覆之忧;


  ……


  天启七年五月十一日,后金兵围锦州;二十八日,分兵再攻宁远城。朱由校在历史的大困局中首鼠两端,茫茫然不知所措。这一年,距离明帝国的覆灭还有17年时间,但这17年不属于朱由校,而是属于他的兄弟朱由检-崇祯皇帝,因为三个月后,23岁的朱由校与世长辞了。


  朱由校死于青春,而他身后的帝国则在黄昏中行将就木。



 

  脸谱


 


  现在,我们重新回过头来看看朱由校的那张脸。他坐在龙椅之上,看上去如此年轻,只是屁股决定脑袋,什么样的位置决定了什么样的人际关系-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和魏忠贤的关系。


  万历十七年(1589年),当河间府肃宁县的一个市井无赖李进忠被选入宫中,成为一个打杂的小伙计时,他不知道,在此后的岁月里,自己竟然有能力深刻地影响帝国政局。朱由校成为他的铁杆玩伴。这个后来更名为魏忠贤的人引导皇帝极尽声色犬马之好,他自己却包揽政事,成为帝国的一个符号人物。他们二人的关系,那是纠结而缠绵啊。


  朱由校刚即位,便赐魏忠贤世荫的荣耀,荫封他的兄弟魏钊为锦衣卫千户,这是魏忠贤发达的开始。不过很多人看不透这一点,比如御史周宗建。天启三年二月二十八日,周宗建上疏弹劾魏忠贤结党营私,准备将其一网打尽,没想到朱由校站在魏忠贤一边,诏夺周宗建俸禄三个月,以示惩戒。


  看不透魏忠贤分量的人除了周宗建还有杨涟。天启四年六月初一,左副都御史杨涟向皇帝揭发魏忠贤的二十四大罪,称"大小臣工,皆知有忠贤,不知有皇上,乞正法以快神人之愤".朱由校严厉批评杨涟的"虚妄"之语,以之为对魏忠贤的慰藉和支持。杨涟受批评后,帝国官场掀起了一阵反魏风,有70多名高级官员上疏弹劾魏忠贤不法。但是很遗憾,这些上疏弹劾的人统统受到朱由校的严词切责。魏忠贤在皇帝心目中的分量,是沉甸甸的。


  天启六年,魏忠贤在帝国的威望到达顶点。这一年,他的生祠遍天下。这一发端于浙江杭州的兴建魏忠贤生祠运动得到了皇帝的极大支持。朱由校赐名西湖的魏忠贤生祠为"普德",还令杭州卫百户守祠。由此,花费数万到数十万的魏忠贤生祠在全国各地出现。都城内外,祠宇一时相望。监生陆万龄甚至提议在国子监建造魏忠贤生祠,给出的理由是:"孔子作《春秋》,忠贤作《要典》,孔子诛少正卯,忠贤诛东林,宜建祠国学西,与先圣并尊。"这是把魏忠贤抬到孔子的地位上了。甚至连袁崇焕也为魏忠贤建生祠,成为帝国信仰迷失的新鲜注脚。由此可见,朱由校对魏忠贤的关爱到了何种程度。


  我们再来看看魏忠贤的职位。他是司礼太监和提督东厂太监,但很显然朱由校认为还不够,不仅进其上公,加恩三等,还赐魏忠贤"顾命元臣"的印鉴,准其享有九千岁的称呼,并默许百官对魏忠贤的雕像行五拜三稽首之礼。这是朱由校在礼仪层面上的突破,在帝国的秩序体系中,此前从未有过这样的突破。甚至朱由校还放弃他的最高权力,在忙于木匠活的时候让魏忠贤自由裁量政务。由此,在万历年间神宗的怠政中,天启年间熹宗又加了乱政的方子。杨涟等重臣纷纷去职,东林党人惨遭杀戮-朝局正邪全面失衡,帝国的崩溃呈现了不可遏止的姿态。这其中,朱由校未能处理好他与魏忠贤的关系是重要原因。


  甚至在去世之前,朱由校还交代继任者崇祯皇帝要善待魏忠贤。虽然崇祯杀伐决断,未让魏忠贤继续苟活人间,但一切为时已晚,魏忠贤遗留下的所有破坏性效应在帝国最后17年一览无遗并得以总爆发。究其原因,实在是天启年间朱由校犯下的错。朱由校漠视权力与秩序的后果,在他与魏忠贤的关系上清晰而全面地显现出来,这是他呈现给世人的第一张脸谱。


  朱由校留给世人的第二张脸则是温情或者说仁慈。天启二年五月,他为张居正平反。他赞同户部左侍郎等人为张居正所列的20项功绩,认为张居正在治理帝国方面的确"功不可泯",所以为其平反昭雪,并给予祭葬-这是朱由校对祖父万历皇帝的一次反动,也是对历史真相的一次探究与致敬。他的脚步不止于此,而是走得更远,走到了建文时代。同年六月初二,皇帝下旨,称"方孝孺忠节持着,既有遗胤,准与练子宁一体恤录".此前方孝孺的十世孙来京为延续一线血脉"伏阙上书",朱由校一切从实际出发,抚恤方孝孺遗嗣,为历史留下一个温情的注脚,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漠视权力与秩序的独特个性。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上,朱由校这样的个性则为其带来生前身后的美誉-皇帝的形象开始变得丰满起来。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