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印度贫民窟形成:穷人铁皮围块地政府不敢拆

时间:2013-07-29 09:59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郑诗亮 点击: 载入中...

  2012年以来,城市化成了中国的热门话题。关于此,种种矛盾、争议,从未停止:大城市与小城镇、发展与环保、城市与农村……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陆铭说:大城市出现的问题亦即城市病,不能简单归罪于城市的扩张与发展,更不能因此否定城市化以及大城市的价值,城市的发展、人口的集聚,反而能有效缓解城市病;而与国际相比,中国现在的人口集聚水平不是太高,而是太低。他在近着《空间的力量》中,将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道路概括为一句话: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现在很多人在说"城市病",似乎城市一大,病就多了、重了。有人悲观地认为,大城市就应该死去。有意思的是,您有一次演讲的题目恰恰叫《城市不死》。您怎么看待城市病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陆铭:简单地把城市病与城市规模做一个正相关,好像城市规模越大,城市病就越严重,这是思维上的一个误区。国际上谈城市病,基本是三个方面:污染、拥堵和犯罪。犯罪我们暂且不谈,先来说说污染和拥堵。我们现在看到的,似乎是城市越来越大,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比如北京、上海交通拥堵现在都很严重,污染也成问题。但如果仔细地想一想,你会发现,城市的规模与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甚至城市的发展在某种情况下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病。


  我们可以做一个国际比较。中国大陆的城市,北京、上海,不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香港的人口密度就比这两个城市要高,但香港没有严重的污染问题,交通也非常通畅。为什么人家没有城市病呢?实际上,城市病主要是技术和管理的问题。从技术上说,我们现在炼油的纯度不高;在管理上,其他国家一些好的政策措施,我们现在都还没有做到,比如征收城市拥堵费。又比如对车的数量的管控,北京做得太晚,上海做得早一点,所以上海的交通状况相对就好一点。香港的地铁便利程度比我们要高;香港的人口密度高,很多地方的道路是全封闭的,所以车速可以很快;香港市中心高楼之间的空中有连廊,地下有地道,行人很方便。所以,在技术先进、管理到位的情况下,人口密度高,非但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有些问题反而容易得到解决。人口密度一高,人口规模一大,发展高速、便捷的共同交通,特别是地铁,就有规模效应在里面,因为成本被摊薄了。所以,香港人出门很少开车的;纽约人也很少开车。规模经济反而让城市基础设施的人均成本下降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人一多,人口密度一高,城市病就会变得很严重,这不一定。我们现在应该充分利用城市人口的规模和密度来治理城市病。


  其实,中国的城市病有非常特殊的原因。拿美国来说,美国在城市扩张的时候,人口往郊区迁移,就业是跟着一起走的,学术上我们称之为人口和就业"分散化".这就意味着居住和就业始终距离不远,不需要长途通勤。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张,平均通勤成本上升其实并不多,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通勤时间差距并没有拉大。但中国和美国就不一样。中国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尤其北京特别明显,因为房价太高,人口往外搬迁,但是就业没有随着人口往外走,这样问题就来了。北京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回龙观,白领都挤地铁到市中心上班。上海也有这个现象。这与中国的公共资源过于集中在市中心有关,本质上这是个财政问题。以教育为例,美国的教育财政以物业税为基础。在城市边缘造个别墅区,别墅区的物业税收上来后办个学校,工资可以开得比市中心还高,老师就过来了。中国现在的情况是什么呢?大城市的教育财政由区一级政府掌握,上海现在虽然也注意到区与区之间要平衡,但不管怎么做,与西方国家以物业税为基础的教育财政支出相比,我们还是不够灵活。现在上海出现了一个问题:上海本地人在往郊区搬,外来人口也集中在郊区,郊区的人口增长非常快,但是郊区的就业不足、公共服务不够,市中心的人口虽然在下降,但是大量好学校都在市中心,大量就业岗位也在市中心,这就造成了长时间的通勤。这样的问题能否归罪于城市的扩张?如果你只看到城市越来越大,交通越来越拥堵,就很容易误认为这都是城市扩张导致的。其实并非这么简单。


  许多研究城市化的学者都喜欢研究贫民窟问题,或褒或贬,观点不一,对立尖锐。您对贫民窟问题怎么看,中国如何避免这一城市病?


  陆铭:现在很多人谈起贫民窟,喜欢举拉美、菲律宾、印度、孟加拉为例。我想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日本、韩国、咱们的香港和台湾,这些东亚的国家和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怎么就没有产生贫民窟呢?这些地方有低收入者的聚居区,但没有严重到贫民窟的地步。贫民窟这个概念是有特定含义的,指的是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都没有办法满足,公共设施特别差。为什么一些国家和地区产生了贫民窟,而另外一些没有?我认为,产生贫民窟的那些地方,是政府该做的没做,不该做的做了。有些国家,比如印度,对私有产权是有非常严格的保护的。我在马路边上搭了个棚子,只要这块地不是私人的,你就不能赶我走。这种保护已经到了严苛的地步。这样一来,一个贫民窟的居民,几块铁皮子一搭就圈了一块地,政府是没有办法拆的。可是,退一步来讲,就算贫民窟里都是铁皮子搭的、没法拆的小房子,政府还是可以改造的,但政府该做的却做得不够。如果给低收入者所在的社区提供教育、医疗的条件,建设公共设施,就算低收入者聚集在一起,也不至于发展成贫民窟。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那些存在贫民窟的国家是做得不够的。


  至于怎么看城市的低收入者聚居区,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这些从收入相对较低的地区--比如农村--迁入城市的人,是不是比过去过得好了?如果我们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发展机会的话,即便他们在城市里低收入地生活着,但比原来过得好了,这有什么不可以呢?他们自己难道不会比较吗?二、他们长期待在城市里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就业,他们是不是老早就离开了?我去广州的城中村做过调研,里面住的全是外地人,月租金三四百块钱。他们实际上都在为周围社区的本地居民提供服务。这样一种经济生态好不好?如果你说它不好,你得给出理由,不能简单地因为这个地方的环境差就否定它。如果城中村出现了消防隐患、安全问题,那么,就事论事地讨论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全盘否定它呢?现在对城中村的改造,就是把房子拆掉盖大楼,大楼盖好了,原来的低收入群体也住不起了。与此同时,还打击群租房。这样一来,一方面低收入者的就业没有了,他们被迫搬到别的地方;另一方面,城中村附近居民原来能享受到的服务也没有了,生活便利性受到很大影响。原来能从市场购买服务的,现在买不起了,劳动生产率下降,比如请不起保姆,不得不分心处理很多家务琐事;请得起的呢,那就付更高的价格。这些居民的生活质量实际是下降了。上海现在也出现了这个现象。我举一个例子:上海住家保姆的价格,已经和香港的菲佣一样,但我们的人均收入是香港的多少?这个价格实际上是被人为地抬高了。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民俗专家忆1953年国庆:上午游行下午跳集体舞
  • 艺术人类学专家:16世纪欧洲人曾崇尚中国文化
  • 英国传奇译码专家助二战提前两年结束
  • 专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弄扭了正常的文明交流
  • 专家评傅斯年:曾是知识分子"时代良心"的代言人
  • 专家:盛世的问题如不加改革 就会导致朝代更替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