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写《洛神赋》期待美好政治

时间:2013-08-22 08:59来源:晶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曹植

 

曹植(影视资料图)

 

  曹子建短促的一生与政治无缘,与他的政治爸爸无缘,与他的政治兄弟无缘,只是与一个女人有缘,这个女人就是洛神,这个女人其实也就是如神一般的君王。--杨键


  谢灵运有言:"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曹子建其实有两面,这在他的《洛神赋》里说得很清楚。


  他对洛神的描述是:"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而在《洛神赋》结尾他又写到了对君王的期待:"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这里所引的两段,一是说的他与洛神的关系,一是说的他与君王的关系。


  其实,洛神即君王,君王即洛神。


  曹子建短促的一生与政治无缘,与他的政治爸爸无缘,与他的政治兄弟无缘,只是与一个女人有缘,这个女人就是洛神,这个女人其实也就是如神一般的君王。


  政治家如神,即阳刚而阴柔,这在曹子建的时代就是理想了。


  曹子建的老爸没有如神的一面,也没有阴柔的一面,他太阳刚了,是那个时代的革命家,所以为朱子所不喜,估计也为曹子建所不喜,这才写下了《洛神赋》这样的对于美好政治的永恒期待的作品。


  有论者指出,曹子建诗歌的声音既有《诗经》的哀而不伤,又蕴含着《楚辞》的窈窕深邃,还有《古诗十九首》的温丽悲远,这其中的原因何在?


  据《法苑珠林·呗赞篇》卷三十六载:"魏时陈思王曹植……每读佛经辄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人讽诵,咸宪章焉。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皆闻。植深感神理,弥寤法应,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纂文制音,传为后式。 梵声显世,始于此焉。其所传呗,凡有六契。"中国佛教的梵呗之声原来肇始于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曹子建诗歌中好听的声音就并不奇怪了,他对声音太敏感了,而且有神相助。


  梁武帝之子昭明太子与佛教也有很深的关系,《金刚经》起始的"法会因由分第一",共三十二分就是昭明太子所作,《金刚经》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当中非常重要,每日必念,所以,这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是每天念《金刚经》的人都要念到的。


  我们历史上两位着名太子都与佛教有关系,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