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风微熏的晚上,在临河的小楼上纳凉,又忆起了孩提时候故乡的夏晚,弯弯曲曲的老巷,晃晃悠悠的小桥,倒扣着一条条大大小小木船的平平坦坦的土场,大人小孩净一色的脚着木屐,踢踢踏踏,或者溜达,或者奔跑的情景了。
木屐,是个学名吧 ,在我的故乡,木屐,又叫搭刷儿,纯是在土场上修船的老木匠的绝活。
从自家带来一小块木板,或者在修理着的木船边寻一小角边料,用铅笔在这些木板或者边料上画上各自的脚样,请老木匠在收工的时候,用锯子锯锯斧子削削刨子刨刨,做成一双簿簿的养脚的木片,再找来两条三五寸长的狭狭的皮带,钉在这两片木片上,这就有了大人小孩脚上的一双双木屐了。到了晚上,老巷,小桥,土场,声声木屐,便是一曲曲悦耳动人的交响。
要说木屐的好处,用现代的一句时髦话,那就是"爽".试想,夏日炎炎,汗水淋淋,若总是穿着那一双老布鞋,要不了一个夏日,便会烂鞋帮,脱鞋底了。要说凉鞋,无论是皮的,人革的,还是塑料的,在三四十年前,不独是乡下人,就连城里人,也还是稀奇货。记得,报纸上曾登了一幅西哈努克去柬埔寨的丛林里视察效忠于他的臣民的照片,在这位亲王的脚上穿的就是一双塑料凉鞋。就这一双凉鞋,就这一个发现,当时引起了多少城乡人莫大的羡慕。
没福穿凉鞋,就穿这搭刷儿--木屐吧,又轻便,又舒服,又凉爽,套用一句现代流行的广告语,"还真的对得起这双脚。"
随着炎热的夏天过去,凉爽的秋天到来,木屐,也给依依不舍地脱下来,精心地保存在床头下,木箱里,等待着下一个夏天的到来。
到了晚上,随着踢踢踏踏的声音的沉静与消失,那些穿惯了木屐的大人和孩子,心头,也随之空荡了起来。
其实,三四十年前我的故乡的亲人们穿过的木屐,在古老的历史上,也是一种品位,一种文化的象征呢。"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读着这些传自古远的诗篇,沿着那些或是陡峭或是宽缓的山径,我们还能够寻访到古人的那些穿越时空的深深浅浅的屐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