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评斯大林的工业化:靠集中营囚犯实现(3)

时间:2013-10-25 08:20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陆南泉 点击: 载入中...


  "大清洗"运动结束了夺权过程。由于大规模的镇压,集中制发展到了专制主义,使全党全国服从于斯大林一个人的意志,按照他的思想在苏联建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历史传统的潜移默化

 


  要对苏联十月革命之后出现的种种重大问题有深刻理解,就必须把这些问题的研究与十月革命前俄国在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传统联系起来考察,特别是在分析斯大林模式形成原因的问题时,显得尤为重要。


  革命前的俄国曾是一个长期集权统治的国家。在十月革命前,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还带有浓厚的封建关系。这就是说,俄国虽已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但在经济与政治方面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传统的特点。俄国的资本主义在相当的程度上是在封建主义体制中运行的。正如列宁所说的:俄国的"现代资本帝国主义可以说是被前资本主义关系的密网紧紧缠绕着".(《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4页)


  在这种政治经济条件下,沙皇长期实行的是专制制度,国家最高权力在沙皇一人手中。斯大林所继承的俄国历史传统,最主要是沙皇的集权与扩张。当然,这种扩张是以世界革命名义的扩张。而所有这些都要求有一个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依靠它来建立军事经济或战备经济,并把经济权集中在少数人乃至斯大林一个人手里,成为其推行各种政策的财政经济基础。

 

 

  斯大林的个人品性

 


  斯大林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执政长达30年,因此,斯大林个人品性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形成的影响是不能不考虑的。详细摘录斯大林传记中有关对他描述的材料,在这里是不必要的。笔者只想根据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的实践,来考察他个人对经济体制模式形成产生的影响。


  不少学者认为,坚毅、刚强和政治敏感反映了斯大林个人品性的一个方面,而粗暴任性、强烈的权力欲、冷酷无情、崇尚暴力、主观片面、妒贤忌能和孤僻,是反映斯大林个人品性的另一个方面。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十分复杂的人物,因此,他的个人品性对体制模式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也表现在很多方面。


  斯大林的粗暴使他容易犯滥用权力、破坏法制等错误,从而使政治体制中的这一弊端不断发展。斯大林的强烈权力欲,使得他不惜一切的破坏民主集中制原则,独断专行,排除不同观点的人,甚至从肉体上加以消灭。斯大林在工作中不需要顾问,只需要执行者。他要求下属对他完全服从、听话、百依百顺、完全遵守奴隶般的纪律。他不喜欢那些有自己见解的人,他用特有的粗暴把这样的人推开。


  斯大林的独断专行,不仅表现在领导工作方面,在对很多学科的命运问题上,也毫不犹豫地扮演了最高仲裁者的角色。对待遗传学是这样,对待语言学是这样,对待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这样。还要指出的是,斯大林对不同意他观点的学者,不只是极不尊重,还加以粗暴的污辱和嘲弄。譬如,对经济学家雅罗申柯对政治经济学家教科书提出的意见,斯大林说他"是在跟着布哈林的尾巴跑"(《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94页),是发了疯的马克思主义者。当雅罗申柯请求委托他编写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问题时,斯大林说,这个请求"不能认为是严肃的,至少是因为他这种请求充满着赫列斯塔科夫的气味".


  斯大林的主观片面导致产生了一系列错误的有关社会主义理论,如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进展阶级斗争更加尖锐的理论,把阶级斗争视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对道路和体制模式的选择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斯大林崇尚暴力和冷酷无情导致大规模的镇压。1934年7月,斯大林与英国作家威尔斯谈话时说:"一种社会制度被另一种社会制度所代替的过程,在共产党人看来,并不简单地是自发的和平的过程。而是复杂的、长期的和暴力的过程。"(《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1页)"大清洗"运动中,滥杀那么多无辜,对斯大林来说,并不构成什么道德问题。他从不检讨自己,从不后悔,他考虑的只是为了不间断的"革命"和扩大自己的权力而拼命向前,不惜用火和剑粉碎任何反抗,哪怕是最轻微的反抗--即使来自最亲密的战友。后来,实践向人们表明,斯大林逐步对强制与暴力当作偶像加以崇拜。在斯大林看来,革命、所有制的改造、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文化管理等等,都是强制暴力的同义语。现在回过头来看,斯大林之所以在很多场合下赞赏伊凡四世、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伟大而英明的统治者",也就不奇怪了。斯大林甚至还认为,伊凡四世专权和残酷得还不够,伊凡雷帝在处死人之后总是后悔和忏悔个没完,这表现得不果断,说彼得一世"对外国人过分纵容",国门开得过大,听任外来影响向国内渗透。


  斯大林妒贤忌能也是他个人品性中的不可忽视的一个弱点。他一方面把与他同代的革命领导人通过各种手段排挤出去,垄断了对列宁主义的解释权,另一方面他竭力压制知识分子,特别是党内知识分子。斯大林的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受过系统教育,不懂外文,而在他的周围有不少智慧非凡和具有突出才能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斯大林有着无止境的想领导一切的欲求,却是才能有限,因此不能不感到自己作为政治活动家、理论家和演说家都有许多不足之处。正是这一点促成了他的嫉妒心以及对任何真正有教养的党内知识分子心怀仇恨。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成为斯大林敌人并不是因为他们反对苏维埃政权,反对党和反对斯大林,而是因为按对革命贡献来说完全可以与斯大林平起平坐,甚至比斯大林有更大贡献。(参见[苏]罗·亚·麦德维杰夫着,赵洵等译:《让历史来审判》,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32-533页)


  在苏联国内再版300多次,译成31个国家的文字,在世界共发行了约4.7亿册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也反映出斯大林个人的品性。这部书的主要观点无疑是属于斯大林的。该书的特点是:伪造历史、教条主义、公式化和民族主义(在不少情况下变成大俄罗斯沙文主义)。这方面的情况很多人熟知的,不需要进一步论述。但要指出的是,在苏联历史科学中经常出现为沙皇的许多侵略战争辩解,不能不说与斯大林的影响有关,并在斯大林的对外政策中不时地有所反映。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犹太人“建国”报告触怒斯大林
  • 日本暗杀斯大林行动因何失败?
  • 斯大林如何吊蒋介石的胃口?
  • 斯大林的清洗有多残酷
  • 斯大林去世为何会影响东京股价?
  • 德媒体公布斯大林真正死因:尸检报告称死于窒息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