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马为地上之龙 唐人中李贺写马最多

时间:2014-02-10 09:08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马

 

  与传说中的龙一样,马在华夏文化中是一种神奇的动物,被赋予许多象征和寓意,古人认为马是地上的龙,故常将“龙马”并称,龙马精神代表了炎黄子孙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自古至今,关于马的传说、诗词、话本、寓言、故事、成语等比比皆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马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分量和地位。

 

 

  十二生肖中的马

 


  十二生肖就是用十二种动物来表示人的生年的一种传统文化,在中国及东亚一带流行,这十二种动物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它们依次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


  马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七,与十二地支的“午”相配,称为“午马”,一天十二时辰中的“午时”即上午十一点至下午一点,又称“马时”.有人认为中国的生肖文化源于国外,郭沫若在《释干支》中认为生肖来源于古巴比伦,在张骞通西域时传入中国。但大量文献资料证明,十二生肖的确起源于中国,关于生肖的记载,最早始于《诗经》,《诗经·小雅·吉日》中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马”八个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时辰好,是骑马出猎的好日子,这应该是将午与马最早相对应的例子了---可见在春秋前后,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的对应关系已开始流传。


  选择十二种动物作为人的属相,这与远古时期人们的图腾崇拜不无关系。马是古人最为信赖的朋友,自从告别渔猎时代进入农耕社会后,马就成了人类最先饲养的动物之一,被誉为“六畜之首”.不论是在农耕、狩猎,还是运输、交通,马都以其聪明、勇敢、忠诚和勤劳,成为人们的得力助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此看来,马入选十二属相也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了。

 

 

  寓言故事里的马

 


  由于马与人类关系密切,所以千百年来民间一直流传着许多关于马的故事和寓言,其中许多饱含着人生的哲理,给人以启迪与感悟。


  《淮南子》中记述了塞翁失马的故事。故事说长城附近有个老翁,他家的马跑到胡人那里去了,大家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说:“怎么就知道这不是一件好事呢?”果然几个月后,他家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跑回来了。大家又来祝贺他,老人说:“怎么就知道不是一个祸患呢?”家里多了良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大家安慰他,老人又说:“怎么就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壮年男子都拿起刀枪参战,大部分都因战争死去,唯独他的儿子因为腿摔断了而免于征战,父子因此得以保全性命。


  在世代相传中,这个故事便成了人人皆知的“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情节虽然简单,但却告诉了我们一个“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哲理。其实有得有失,才是人生,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获得。


  在马与人的关系中,最具温情、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老马识途的故事了。故事出自《韩非子》,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敌人,相国管仲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班师回朝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中转来转去迷了路。管仲想,狗离家很远都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应有认识路的本领。于是便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走在大军的前面。这些老马果然不负众望,最后引领大军走出山谷,找到了回家的路。后世遂以“老马识途”来比喻富有经验,用“识途马”比喻有经验、明是非的人。


  故事的结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智慧,碰到不知道的事,还不惜向老马学习。而今的人带着愚蠢的心而不知道向圣人的智慧学习,不是很大的错误吗?”

 

 

  唐诗里的马

 


  在古代,马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生活和生产伙伴,因此古人常用“千里马”来比喻杰出的人才,也常用马来象征显赫的功勋,譬如周天子的“八骏”、唐太宗“昭陵六骏”,说的虽然是马,褒扬的却是不世功业。正因为马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文人墨客一直对其情有独钟,留下了许许多多吟咏的篇章,其中以唐人最多,据说《全唐诗》中专写马的诗就有120多首,而零散写马的诗句,更如过江之鲫,数也数不清了。


  唐代有崇剑尚武之风,我们耳熟能详的着名诗人无不爱马、写马。大诗人李白,他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借竹马写两小无猜;《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借马鸣写离别之情;《送友人入蜀》:“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写蜀道之崎岖险阻。杜甫的《前出塞》:“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写出了马在征战中的地位;《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写大宛名马的神骏。另外还有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都是传世的不朽之作。


  唐人中写马最多的当属李贺了,他写下了23首《马诗》,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篇:“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一组马诗,写尽了李贺渴望建功立业却又怀才不遇的矛盾之情,时隔千余年后,我们仍能感受到前人的脉搏,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小说话本中的马

 


  在中国古代传奇、话本和小说中,塑造了无数马的形象,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三国演义》中的赤兔马和《西游记》中的白龙马了。


  《三国演义》中赤兔马首次登场是在《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一回,东汉末年权臣董卓想得到猛将吕布,他手下一名叫李肃的谋士自告奋勇去当说客,条件是要董卓把他收藏的名马赤兔送给吕布。小说中李肃这样说道:“某闻主公有名马一匹,号曰赤兔,日行千里。须得此马,再用金珠,以利结其心。某更进说词,吕布必反丁原,来投主公矣。”这匹宝马究竟什么样呢?罗贯中在书中绘声绘色地写道:“肃见布曰:‘贤弟别来无恙!’布揖曰:‘久不相见,今居何处?’肃曰:‘现任虎贲中郎将之职。闻贤弟匡扶社稷,不胜之喜。有良马一匹,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名曰赤兔,特献与贤弟,以助虎威。’布便令牵过来看。果然那马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后人有诗单道赤兔马曰:‘奔腾千里荡尘埃,渡水登山紫雾开。掣断丝缰摇玉辔,火龙飞下九天来。’布见了此马,大喜,谢肃曰:‘兄赐此龙驹,将何以为报?’肃曰:‘某为义气而来。岂望报乎!’”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28首腊八诗词,看古人怎么过腊八
  • 2马1牛初会于何时?(天祝铜牦牛承载着一个惊天的秘密系列之
  • 古人眼中的“星座”是什么样
  • 古人度炎夏 消暑“凉”方多
  • “异香”给古人生活带来的影响
  • 棉花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