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天下时代,任人唯亲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说皇位的代代相传,不说外戚的一女得宠、全家飞升,单是当时明文规定、合理合法的荫补制,就让大批不学无术的“官二代”轻而易举步入仕途,当上大官。例如按照荫补制,每逢皇帝诞辰、郊祀、官员告老退休、死前上遗表时,皇帝都会对官员的子弟和亲属封官,有时大臣死后,其子弟、亲属封官甚至多达数十人。
据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统计,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的官员中,荫补出身的占57%,科举出身的占28%,其他出身占15%.可以看出,荫补入仕者远远多于科举入仕者。所以,在那个时代,任人唯亲,靠“脑子”不如靠“老子”,靠苦读不如靠出身的风气习以为常。而那些任人唯贤、任人不问出身的,倒是颇有些异类,像北宋名相吕蒙正,就是这样一位用人不问亲疏的好领导。
建立“人才库”
吕蒙正任职于宋太宗、宋真宗时期,曾三次拜相,宋史上说他“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是位宽厚正直的宰相,在士大夫间声望颇高。
作为宰相,吕蒙正把发现和使用人才当成自己的第一职责。明代郑瑄《昨非庵日纂》记载,吕蒙正曾问儿子说:“我当宰相,外人有何议论?”儿子回答道:“他们说,您当宰相,四方无事,国泰民安。不过,他们还说您颇无能,宰相之权,多为同僚所争夺瓜分。”吕蒙正听后哈哈一笑,说:“我的确无能。但是我有一种能力,那就是善于用人。”体现了他在人才选拔工作上的自信。
吕蒙正是通过寒窗苦读入仕的,深知人才的难得。他不但在发现和使用人才上不遗余力,而且还独具匠心地建立了一个“人才库”.他的口袋里,常常备有一小册子。每当地方官吏汇报工作之余,他必反复询问地方上有何特别人才,并随时把这些人才的情况分门别类,登记册上。如果其中有谁被多人称道,那么就会被他视为贤才而随时准备为朝廷选用。“公(吕蒙正)夹袋中有册子,每四方替罢谒见,必问其有何人才,客去随即疏之,悉分门类。或有一人而数人称之者,必贤也。朝廷求贤,取之囊中。故公为相,文武百官各称职者(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丞相许国吕文穆公》)。”在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人才库”,是不是吕蒙正呢?不敢妄下结论。不过,他发现和选拔人才的方法,倒确实有其原创性。
用人上“固执己见”
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吕蒙正从来不顾及皇帝的好恶,只在乎是否对国家有利。一次,宋太宗准备派人出使辽国,让吕蒙正推荐合适人选。吕蒙正推荐了一位,皇帝不同意;第二次,皇帝再问,他又以最初的人上奏,皇帝仍不同意;当皇帝第三次向吕蒙正要人时,他还是执意推荐此人。皇帝发怒说:“你怎么如此固执呀!”吕蒙正没有被皇帝的怒火所吓倒,反而针锋相对地回答说:“并非我固执,不过是您对此人有偏见罢了。我以为,派遣此人出使,一定不辱使命,因为从能力上来说,他是最合适的人选。我不希望为了讨好您而影响国家的利益。”
满朝文武听到君臣二人火药味十足的对话,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好在宋太宗有雅量,不但没有妄加指责,而且最终同意了他推荐的人选,甚至还在退朝后对左右说:“蒙正气量,我不如。”事实也证明了吕蒙正的正确,此人出使辽国,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皇帝相当满意。不过,在君主社会,一切以君主个人好恶为标准,像吕蒙正这种为实现国家利益、大力推荐优秀人才而不怕批逆龙鳞、不怕受到排挤的,真是凤毛麟角。
有利于国家是用人的唯一标准
荫补制本身是为了调动人才积极性的,如果荫补级别过高,既不利于人才选拔,也不利于人才积极性的调动,甚至对苦读入仕者,还是一种挫伤。对此,吕蒙正有自己的思考。当初,卢多逊当宰相时,他儿子刚成年便被封为水部员外郎(六品官)。以后,宰相儿子荫补封六品官成了惯例。
吕蒙正任宰相,轮到皇帝给他儿子封官时,他觉得这个惯例太不合理了,便对皇帝说:“我通过十年寒窗,终于考中进士时,封的也不过九品官罢了。如今犬子刚刚成人,就受如此恩宠,我担心会遭到阴间的惩罚。况且,天下人才,因为没有背景而老于岩穴、得不到半点皇恩的太多了。请求您给犬子仅授我进士及第时的官职吧。”在他的坚持下,皇帝同意了他的要求,从此,宰相的儿子荫补只授九品官成了朝廷定制。
吕蒙正告老还乡后,宋真宗曾经两次到他家里探望,反复问他儿子中间有谁能担大任。“虎父无犬子”,吕蒙正七个儿子,个个品学兼优。然而,在皇帝给他示好、要提拔他儿子的时候,他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没有推荐自己的亲生儿子,而是向皇帝郑重推荐了他堂弟的儿子。他对宋真宗说:“我的几个儿子都不能担大任,唯有我的堂侄吕夷简,现任颍州推官,堪称宰相之才。”于是,宋真宗开始注意吕夷简,并有心栽培。后来,吕夷简果然成了一代名相。
皇帝不喜欢的人,为何要再三推荐呢?按惯例能享受的待遇为何要拒绝呢?皇帝真心示好为何要舍近求远、舍亲就疏呢?看来,吕蒙正作这些重大决定是深思熟虑、反复权衡,甚至内心斗争的结果。这些最后的抉择,与其初衷有关、与其原则有关、与其坚守有关,因为在他心里,国家利益至上。当国家需要人才的时候,他总是选择最优秀、最适合的,至于这个人远近亲疏、姓什名谁,他才不在乎呢。这也是他为推荐使辽人选时敢于同皇帝叫板的底气所在。
在少了些许经济待遇就会喋喋不休、少了些许政治待遇就会暴跳如雷、少了些许封赏就会闹得鸡飞狗跳的领导干部当中,吕蒙正把是否有利于国家作为选拔和任用人才的唯一标准,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即使今天看来,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