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原称“发财票”

时间:2014-07-22 08:30来源: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民国彩票

 

民国彩票


  清末时期,社会动荡,受外国彩票的启发,国库空虚的清政府以赈灾为名,以官办的形式发行彩票,俗称“发财票”.到后来,民办公司和外资公司也开始经营彩票,一时间,买彩票成为时人趋之若鹜的一件热闹事情。


  清末发行的彩票,返利率将近七成,极具诱惑力。而且,彩票发行方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购买,又将券值五元的彩票分拆为十条,每条五角钱。若是中奖,由持有者共同分配奖金,等于放低了购买彩票的门槛。


  清末作家李伯元的《文明小史》有过这样的记载:“哪晓得他时来运来,偶然买买发财票,居然中了一张二彩,得到一万洋钱。”


  在当时,一万洋钱是普通老百姓一生都难以赚到的天文数字。由于清末发行的彩票,中奖的覆盖面宽,奖金彩额高,这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人们的侥幸和投机心理。


  一些大城市,售卖彩票的小店林立,买彩票成为时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由于参与者多,彩票还成了促销的一种形式。


  清末广州十三行的巨商潘仕成,于同治末年亏空公款三百万两银子,家产被全部籍没充公。他在广州西关的别墅豪宅海山仙馆也被南海县收管,作为抵债资产向社会公开发售。海山仙馆为当时岭南的私园之冠,造价高昂,园中的名画古器、秀石佳木亦是多不胜数。


  由于能买得起这座园子的人寥寥无几,海山仙馆卖了很长一段时间都卖不出去。地方官员很着急,于是改用发行彩票的方式售卖,共发行了彩票三万条,每条金额为银币三角,头奖即为海山仙馆的所有权。奖额如此之高,自然吸引了大量希望成为幸运儿的人购买,彩票很快就一售而空。香山县(今中山市)的一位乡学先生幸运地中了头奖。


  然而,乡学先生也面临着巨宅难以兑换成现银的窘境,以他的财力,又无法自住,不然光是维护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为了尽快兑现,乡学先生遂出下策,把园子里的值钱物品分拆了廉价出售,先是卖宅子里陈设的古玩名器,接下来卖园林里的假山巨石,接下来又拆卖用名贵木料制作的门窗,最后连园子里种的名树也锯掉卖了。而骤获巨奖暴富,又令他人格扭曲,一拿到钱就恣意嫖赌,挥霍无度。一两年过去,海山仙馆这座昔日的岭南名园就只剩下几堆颓垣败瓦,最后被夷平成为耕种之地,中奖者最终也潦倒而死。


  著名国学大师黄侃对买彩票也十分热衷。精研《周易》的他,认为可以从卜卦所显示的卦象中找到买彩票的规律,所以一得闲暇,他就打卦占卜,推算爻位与彩票的关系。


  刘成禺的《世载堂杂忆》载,黄侃居于南京期间,某日卜得一个“三上上”的卦,立刻出门购买彩票,而且买的是券值五元的全张。开奖后,果真给他中了头奖。虽然书中没有透露具体的中奖金额,但黄侃用这笔钱在南京蓝家庄购买了一处宅子,并按照自己的设计推倒重建新宅,足见这笔彩金的数目颇为不小。据《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地主之子茅学勤中彩票回乡办学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