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余年国营老面馆因房租闭店 算账仍用算盘

时间:2015-03-26 08:01来源:大西北网-北京青年报 作者:赵婧姝 点击: 载入中...

    位于大栅栏粮食店街的“国营新成削面馆”已有60余年的历史。由于房租问题,今天将是这里最后一天营业。昨天,听说面馆即将关门,前来吃饭的老主顾和新客人挤满门店,队排到了大街上。对年轻人来说,这里“复古”的风格和历史让他们“新奇”,而对于老人儿们来说,这里则是他们四五十年甚至更久的记忆。

 

不到50平方米的店面被挤爆


    紧邻大栅栏的粮食店街开着各种小吃店,用彩色的LED显示着刀削面、炒菜、火锅……然而,在这条巷子深处,“国营新成削面馆”窗户上却贴着“本店由于客人多,早餐去(取)消”的字样。


    下午还不到4点,店里的6张桌子周围都坐上了人,他们点着花生米喝着啤酒。“原来这儿哪有这么多人,随来随吃,都是听说要关了都来了,店里中午太忙下午需要休息。”一位老顾客说。


    5点开始,店里不知不觉排起了长队,整个店里也坐满了人。“我要小炖肉面、炸灌肠……”张师傅在两张纸上分别登记下顾客点的菜和金额,在算盘上拨了两下,“76元”,然后将一张纸递给后台、一张纸递给顾客。“来点白酒。”张师傅便拿出一个量杯,往里面倒上125毫升的“牛栏山”,再把酒从量杯倒入酒杯中。


    店外,不少吃完的顾客拍照留念。而同时,几个年轻人从店门口经过,看了看牌匾问了一句:“国营是什么?”

 

六十余年老店因房租闭店


    解放初期,新成削面馆就存在于这粮食店街上,是一家私人面馆。1956年公私合营时,面馆成为宣武区饮食公司所属的国营饭馆。上世纪70年代,这里曾是前门大街仅有的三家国营饭馆之一。


    1997年,和那个时代一样,新成削面馆也进行了股份制改革,饭馆6个人每人入股5000元。如今,这里的房租每月近万元,在前门这个繁华地段其实并不算高。此前,削面馆经理曾对媒体表示,听说有人愿意以更高价钱租下这里,改建成咖啡店,他们也不愿意拦着房东挣钱,毕竟这里是人家的私产。


    店里的张师傅从1980年就来这里当学徒,至今已经35年,“现在的店面和那时基本一样,门口的那块匾也从来没有摘下过。”


    这些年,张师傅并不十分忙碌,但临闭店这几天可着实让他不可开交,从下午三四点到晚上八九点一刻都不停歇。在这里35年,这最后的时刻张师傅也好像成了明星。有顾客临走前拿着张师傅给他们写的菜单,请他签名。他在上面工整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留下2015.3.24的日期。再忙活最后一天,面馆停业后,他们也不再搬到其他地方,“面馆不再开了,我以后干吗再说吧。”

 

老顾客找回儿时的记忆


    “听说明天就最后一天了,我特意从石景山跑过来。”65岁的王连生(化名)下午三点就来了,排了三号,直到快5点半才吃上,距离他上次在这里吃面,已经是快60年。


    60年代中期,王连生来大栅栏附近找小伙伴玩耍,每次5个哥们儿都来这里吃一顿。1968年,王连生下乡,再也没有来过这里。


    几天前,在电视上看到儿时的面馆要关闭了,他特意跑来吃最后一顿,但儿时的伙伴们已经不在身边,“有的五十多岁就过世了。”


    和王连生同桌吃饭的王凤莲出生于1962年,“我就是大栅栏西口生人,从小就在这一带活动,爸妈带着我来。”王凤莲还记得,儿时来这里吃一顿是很奢侈的,爸妈一个月一共有106元的收入,却要养活6个孩子,那时5分钱一个的大烧饼和2分钱一碗的面并不能想吃就吃。


    直到王凤莲工作了,她才敢大胆花自己的钱来这儿吃。改革开放后更觉得这儿就是个普通店面,没那么稀罕了。现在王凤莲也只是约“老伙伴”一起吃最后一顿,说孩子们和自己口味对不上。


    临走前,她望了一眼店面,“这绿色的窗棂,还是原来的感觉,现在这样的地方太少了。”她请人帮她在门口拍照留念,“这真是儿时的记忆了。”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