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曾出资供弟子刘质平读书

时间:2016-04-11 08:01来源:大西北网-人民政协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在民国时期,作为一个多才多艺的才子型学者,李叔同的名字是十分为人所熟知的。而且,李叔同在许多方面都是“第一”:他是第一批在舞台上演出文明戏的演员,他在《茶花女》中扮演的茶花女被写入了中国戏剧史,他是中国第一位画裸体画的画家,他也是最早在中国介绍西方音乐的人。当年流行的《送别》这首歌是他根据一首英国民歌重新填词创作的,这首歌曲娓娓唱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真挚情感,后来成了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主题歌。


    其实,李叔同不仅才华横溢,更重要的是,他当老师时待人真诚,尤其是对于自己的弟子,他更是倍加关怀,用心培育,堪为良师。


    丰子恺眼中的李叔同


    李叔同在浙江师范任教时,教的是音乐和美术这两门课,可是,他的国文却比学校里国文老师的水平好,他的外文比外文老师还要好,至于他的书法,也是全国闻名。但是,李叔同却从来不恃才傲物。在弟子面前,他不是靠自己的才华去做老师的,而是在生活和工作中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严于律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教育弟子做好学问,更要把人做好。


    丰子恺是李叔同的弟子,谈到自己的恩师李叔同,他总是充满由衷的感激之情。起初,丰子恺跟随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后来,丰子恺才专攻绘画。丰子恺回忆说,李叔同给弟子上音乐课时,穿的衣服总是非常整洁,而且上课非常准时,绝对没有迟到过。由此可见,李叔同是在以自己的认真来教给学生求知和做事必须要认真的道理的。


    丰子恺学习音乐时,每弹错一次,李叔同就抬头看他一眼。丰子恺曾说,他对李叔同看他的这一眼,比什么都害怕,也比一顿严厉的训斥更有效。在后来的人生历程中,丰子恺每当由于不慎而做错一件事时,他总是会一下子想到李叔同抬头看他的那一眼。


    供刘质平读书直到毕业


    刘质平也是李叔同的弟子,他是李叔同在音乐艺术方面的传人。刘质平出身贫寒,家境很差,但是学习很努力。


    刘质平在日本留学时,经济上无以为继。李叔同知道刘质平的困境后,立刻十分认真地给刘质平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中,李叔同详细列举了自己的经济收入,然后又一一向刘质平说出了支出的款项:


    现每月入收薪水百零五元,出款,上海家用四十元(年节另加),天津家用二十五元(年节另加),自己食物十元,自己零用五元,自己应酬费买物添衣费五元。如此正确计算,严守之数,不再多费,每月可余二十元,此二十元即可以作君学费用。将来不佞之薪水,大约有减无增,但再减去五元,仍无大妨碍,自己用之款内,可以再加节省,如再多减,则觉困难矣。


    一个老师能向弟子详细列举自己在经济上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是不多见的。李叔同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出钱资助刘质平完成学业,其爱护弟子的真挚之情,令人感动。


    后来,李叔同出家做了和尚,他的尘缘之心既然断绝,完全可以不必再理会弟子刘质平的求学问题,但是,李叔同临出家的时候,依然为刘质平准备了一大笔钱,供刘质平读书直到毕业。


    这笔钱未凑齐的时候,李叔同给刘质平写信说:“此款倘可借到,余(指李叔同)再入山(出家为僧之意),如不能借到,余(指李叔同)仍就职,至君(指刘质平)毕业时止。”意思是说,若能为刘质平准备好求学所用的钱,李叔同就出家为僧,否则,李叔同先不出家,继续工作挣钱,供刘质平完成学业后再出家。


    李叔同如此爱护弟子,真的超越世俗,然而,老师若是不珍惜爱护弟子,又何以谈让弟子去恭敬地尊师。刘质平后来在音乐方面的造诣相当高,这和他的恩师李叔同的真心爱护是分不开的。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