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的前世今生

时间:2016-05-11 08:01来源:大西北网-羊城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黄石国家公园地热现象

 

黄石国家公园地热现象

 

    1872年,世界最早的“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建成;现在,全世界已有2000多家登记在册的“国家公园”872年,世界最早的“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建成;现在,全世界已有2000多家登记在册的“国家公园”。


    01    “国家公园”概念源于一位画家


    说到“国家公园”( National Park),就绕不过美国,因为美国是最早酝酿“国家公园”理念,并在世界上率先建立“国家公园”的国家。


    第一个提出“国家公园”概念的是十九世纪30年代颇负盛名的美国风情画家乔治·卡特林---1832年,此君在赴西部采风途中,一边对美国西部大开发带来经济上的欣欣向荣颇感自豪,一边却又对工业的繁荣是以破坏历史悠久的印第安文明和原本安定祥和的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忧心忡忡。


    他的写生画卷展现了白人文化入侵后当地印第安人开始“学会”无助、抑郁地酗酒,一些标志性的印第安文化遗址被夷为平地,而原本充满了勃勃生机的草原野牛也在大开垦中大量遭到残酷杀戮……


    当他直面密苏里河畔一望无际开满金黄色蒲公英花的草地心醉神迷之时,一个奇特又富前瞻性的构想突然浮上心头:如果政府能以某种特别的保护政策强势介入,努力保护好这里迷人的原生态文化和原生态景观,那么美国人和他们的子孙万代,都将有幸能永远领略到这里的自然风景之优美以及人兽和平共处之和谐。


    回来后他即上书国会,建议政府通过制订一些特别政策,特意圈地设立“比任何人想象中都要大得多的超级大公园”,即“国家级公园”,公园内须保留原来就生活在此的全部土着居民、野兽和花草树木,而且尽力使所有这一切,其中也包括文化风俗都保存于原生状态,以体现“大自然的本色之美”.


    不过,当时无论是美国政府还是平民百姓,大多对卡特林的设想并不以为然。接着又过了30来年,正努力寻找美国“国家象征”的美国政府这才想到了卡特林的“国家公园”构想。原来,美国不像欧洲诸国那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故也见不到遍布西欧的古城、古建筑等古迹,而让美国人最引以为荣的却是雄伟的大峡谷、辽阔的荒原、壮丽的瀑布和峥嵘的群山,其独特的原始和粗矿之美恰恰又跟欧洲常见的以古朴和秀丽着称的小桥流水式的田园风光形成了鲜明对照。


    1864年,美国政府终于迈出了一步,由联邦政府首次立法,划定加州的优诗美地峡谷和红木林区为自然保护区,事实上这已是“国家公园”的雏形,然而鉴于其仅为“州立”(相当于我国的“省立”),而非“国立”,美国人认为其还算不上是“真正的国家公园”.


    又过了8年,即1872年,美国国会才正式批准建立了美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国家公园”,即黄石国家公园。


    02    “国家公园”的国际定义


    此后的一百多年中,虽然各国开设的“国家公园”风格不尽相同,但主要目标大同小异,都是试图用一种新的形式保护大自然。


    综观世界上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国家公园,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即自然景观的天然性和原始性,或人文景观的独特性乃至唯一性。


    “国家公园”也不同于城市中的普通公园或游乐场所,其意义主要有三:保护景观资源(包括动植物资源和人文资源),提供考察和研究的平台,保障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96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第十届年会上,明确定义“国家公园”的三大基本属性:


    一、公园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尚未被人为改变或破坏,生物物种、自然景观或生态环境具特别甚至独一无二的科学、教育和娱乐意义。


    二、所在地政府业已采取一定措施,以尽可能阻止人为的垦荒、开矿或引进大量居民,并保证其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美学特征能得以原始又美好地展现。


    三、在正常时期,应允许外来游客文明地参观、旅游乃至短期居住休假。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各国的许多最负盛名的自然景观,都由各自的“国家公园”保护了下来,如日本富士山,澳洲大堡礁,非洲瑟任葛大草原,瑞士和法国的日内瓦湖,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贝加尔湖,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世界海拔最高的委内瑞拉安琪儿瀑布等等。


    此外,还有许多着名历史遗迹,如柬埔寨的吴哥窟、约旦的佩特拉古城、希腊的奥林匹克村、危地马拉的提卡尔玛雅古迹等等,也都被包围在各自的“国家公园”内“休养生息乐享天年”.


    如果从国家公园的类型来分,大约有洞穴国家公园、动物国家公园、地质国家公园、冰川国家公园、湿地国家公园、植物国家公园、遗迹国家公园、瀑布国家公园、海洋国家公园、原住民国家公园、极地国家公园等等。


    03    欧美国家如何规划“国家公园”


    为了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护“国家公园”的自然环境,避免过度的游览、娱乐、考察等人为活动对公园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资源可能造成的损害,根据欧美国家的经验,对“国家公园”区域之内的土地通常实行“分区制”.公园事先邀请地质学家、生态学家、土壤学家、珍稀植物学家、野生动物学家等各方面专家,对公园作全面的调研后达成一定共识,最后经国家或地方主管部门审批后,根据园内被保护资源的“珍稀度”或“珍贵度”,从高至低一般分为五个区:


    一、特别保护区:该区拥有珍稀、濒于绝灭的物种,或独一无二的历史遗迹,或举世无双特色的自然景观。须严格控制游客数量,不准机动车辆进入,不许营建人工设施,而且即便发生小型森林火灾也不予扑灭,即一切“任其自然”.


    二、原野区:代表某一重要的自然或历史主题。须灵活控制游客量,机动车辆不得入内,但允许骑车、骑马、徒步旅行和露营。


    三、自然环境区: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可增设少量供游客歇息场所,但人为活动须防止高密度,允许一定数量的机动车进入。


    四、娱乐区:拥有风景优美和交通便利两大优势,可设立一定数量的娱乐设施,可安排室内外娱乐活动,包括欣赏自然风景和野生动植物,野餐和野营,快走和慢跑,登山和滑雪,骑马和骑车,游泳和划船等。


    五、服务区:多设在公园边缘或四周,以小镇或游人服务中心面貌出现,设有各种项目的服务行当和辅助设施,但禁止建筑豪华宾馆等高楼大厦。


    04    黄石国家公园为何采取“禁止灭火”策略


    美国在建设“国家公园”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黄石国家公园多年来采用让外行人匪夷所思的“禁止灭火”策略:即便发生了森林火灾,只要不是人为放火破坏,且不危及人的生命及财产,公园都不予主动扑灭,即在一定程度的监视下听其自然、随其自生自灭。


    原来,专家们已发现,森林火灾如果合理适度,也会有积极意义。要知道,一场大火过后,尽管森林的局部可能被夷为平地,但裸露在阳光之下的黑土大量吸收了灰烬中的营养物,成为催发种子的最好温床。此外火舌还可能烧死许多占领了大量地盘的病树、枯树,也消灭了病虫或病原体,并使森林深处有更多光线。


    因此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火灾促进了整个森林生态环境的新陈代谢。实际上如果森林小火灾时不时发生,地面上残留的枯枝败叶就少,往往烧不了多久火就自然熄灭了,并不会构成太大危险。


    相反要是很久没有发生火灾,一旦燃烧就往往很难控制。如1988年黄石国家公园发生了森林大火,由于长达48年没发生过火灾,地面聚积的枯枝败叶厚达一两米,加上干旱、炎热和大风,火势高速蔓延最后难以控制,森林资源还是遭到了很大损失。不过大火过后仅5年光景,森林便很快恢复了元气,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


    05    各国那些风貌各异的“国家公园”


    自1872年美国人建起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至今,世界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共建立了2000余个登记在册的“国家公园”,加在一起的总面积已占地球陆地面积的2.6%以上。


    不过,诸国建立各自的“国家公园”,并不只是简单地复制“美国模式”,而是依据各国特有的民情、资源、经济等具体情况行事,最后创建的“国家公园”也往往各具特色。如南非的克鲁格国家公园总面积比黄石公园还大两倍,堪称“超级国家公园”;英国的“国家公园”星如棋布,地盘高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2%,比例之高已超过了“国家公园”的“鼻祖”美国;而阿根廷则鼓励私人捐献私有土地兴建“国家公园”,如科学家莫热诺教授就捐献出了位于安第斯山中部的18000公顷土地,后政府又划出相邻的一大片森林和山野,该国又一个“国家公园”---纳依胡比国家公园就此应运而生。


    英伦三岛中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十来个“国家公园”并非“国立”性质,相反其中很大比例被私人农场或牧场占据,故公众也无权自由出入。此外公园内还保留有人类数百年来开发、耕种的痕迹,如电线、水泥路、别墅乃至作坊等随处可见,甚至数以百万计的居民照旧在园内安居乐业。


    对此虽说由于英国国土狭小人口众多情有可原,但国际上许多人士(其中尤其是美国人)认为按照“国际标准”,它们都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公园”,而至多只是“被保护的风景”而已。尽管如此,英国的“国家公园”在景观、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方面做得比其它国家并不差。事实上,它们每年都能吸引数千万的国内外游客,其中最着名的湖区国家公园不分春夏秋冬,天天游人如织。


    法国的一些“国家公园”的诞生当属“民主的胜利”.当年,随着君主制的消亡,以往只为少数“贵人”提供享乐的风景旖旎的狩猎场或游乐场后来都渐渐摇身变为向平民开放的“国家公园”.


    以科学和教育立国的德国人,则创造性地发展了“国家公园”理论---通过多年的努力,竟然将遍布全国的一些占地较小的“准国家公园”,成功地转化为40来个以科学和教育为核心的别具一格的“国家科学公园”.“科学公园”跟传统的“国家公园”相比尽管看上去有点“变味”,但创办者把珍稀动植物资源和人文资源保护、科普教育、学术交流和带有科学内容的娱乐活动结合在一起的新发展模式,还是受到了公众的热烈欢迎。


    06    保持“国家公园”永不“变质”是难题


    令人震惊又发人深省的是,世界最着名、历史最悠久和年游客量最大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近些年来曾经先后被美国国家公园保护协会及美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濒危国家公园”和“濒危世界遗产清单”的“黑名单”.


    专家团曾提出过如下警告:游客和考察团的与年俱增,使得黄石公园的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也打扰了野生动物原本宁静的生活;伐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筑路、采矿、建筑新的居民点等人类活动持续侵犯着公园周围的敏感的荒野,还大大缩小了重要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可能会带来灭族之灾的普鲁氏菌病已在野牛群蔓延;公园附近的地热开采和地下水钻探正威胁着公园举世闻名的地热资源;盲目引进的外来物种(如红斑鲑鱼)已使一些本地物种难以生存,由此也打乱了当地原本和谐的食物链;离公园东北边界仅几公里之遥就有一巨大的垃圾场,尽管进行了几次清污,但至今仍不停地向邻近通往公园的溪流排放重金属和酸污染物……


    也许黄石公园的遭遇对世人是一个警示:建立一个“国家公园”或许还不难,难的是要保证它世世代代永不“变质”!


    07    中国的“国家公园”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国家公园”建设和发展起步较晚。近些年来,国家明显加大了建设力度。1994年,我国建设部发布的《中国风景名胜区形势与展望(绿皮书)》就明确指出,“中国风景名胜区”与国际上的“国家公园”是“相对应”的,这就是说两者之间并无本质上的区别。此外,遍布全国各地的“自然保护区”跟国外的许多“国家公园”也大同小异。


    2005年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开始规划建设,2007年6月21日揭牌,宣告中国第一个省级“国家公园”正式问世。2008年6月6日国家林业局批准云南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省,2008年10月8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正式宣布在小兴安岭南麓(包括汤旺河原始森林和石林区),试点建设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国家公园”---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目的是为了全面引进国外的“国家公园”理念和管理模式并规范全国“国家公园”建设。


    据悉,目前我国已有300多个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先后面世,它们跟国际标准的“国家公园”尚有相当大的差距,但在保护自然和人文资源等方面,都照样作出了不小贡献。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