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石碑 见证最老学校175年办学往事(二)

时间:2011-12-28 07:15来源:兰州晨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办学梦想

  三棵松树下,王万相度过了他的学生时光。说起那些时光,他至今还恋恋不舍。看上去有些简朴的进化学校,为何能给他带来如此大的魅力呢?那块义学碑上又记载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石碑一发现,我们就赶紧找了几个小伙子抬到学校内。刚开始放在背阴处,后来又搬到了库房,不断有人前来识读,我们也抄录了碑文,请教了不少人。一来二去,对这块石碑也有了清晰的认识。

  这块石碑是进化村的李氏、王氏等家族的先祖所立,记述了他们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创办义学的经过。

  最初兴办义学源自一个梦。嘉庆十七年(1812年)十月,一个叫李有器的村民做了一个梦。他梦见村内文昌宫的文昌帝君很不高兴,原因是村里文风不盛。李有器醒来,仔细思量后,决定利用文昌庙为校舍,捐资兴办义学,振兴文风。于是,他联系了王得俊等人,一起商量办学,结果大家全力支持。人们就在文昌帝君座位的东面,供奉了孔子的牌位,每年春秋祭祀,也作为捐资办学的起始,也期盼着建成的义学能够长盛不衰。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还没有等义学创办起来,李有器就去世了。李有器的儿子李春枝继续负担起建立义学的重任。他四处募捐银两,同时动员了村里的富户捐资,逐渐积累了四十余千(四十余两白银)。李春枝等人用这些银子的利息,逐年购买水田10多亩,算下来一年所获的租子有三石多。学校的经费和老师的薪酬都有了保障。李春枝他们才正式打出了义学的旗帜,四处邀请师傅(教师)前来教学,义学正式创办了起来。此时,李春枝的父亲李有器去世已经18年了。义学从筹划到建成前后用了20多年,可谓历尽艰险。

  李春枝专门请贡生王爱莲撰写了碑文,详细记述了义学的创办过程,并把义学的田产位置和亩数刻在了碑上,以防义学财产的流失。“师道立,而善人多”,义学兴建后,进化村的文风逐渐兴盛。仅解放前,这里就出了曾任甘肃省参议会参议、国民党国大代表、四任县长的王学泰;以及当过青海乐都、化隆两任县长,永登县参议长的李干卿等人。

  学校记忆

  走进进化学校,我们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学校。一排排整齐的瓦房,蓝色门窗,红色的墙,喧闹的学生,令我们有些回到从前的感觉。进化学校以前是什么样子呢?

  义学兴办之处就在村里的雷神庙内。那时文昌宫也在雷神庙内。雷神庙坐北向南,有三四亩地大,最大的建筑是三间大殿(雷殿),东面还有祖师殿。大殿前有山门,左右两面是钟楼、鼓楼。大殿和门楼之间就是文昌宫。

  义学创办之初学生比较少,都是本村子弟,后来就慢慢多了起来。到上个世纪初,前来读书的学生已经无法容纳了。1911年,李干卿、王明三等人发起,人们再度捐地20多亩,扩建学校,增加教师的薪酬。

  这次扩建,学校搬到了雷神庙后。学校也有了一个完整院落,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当时,主持修建的人是王氏后人王守善。他在扩建中认真负责,竣工后,县上的教育主管部门还给他赠送了一块“敬教劝学”的匾额。学校的北面、西面各有一排教室,东面是教师办公室,南面是明堂——雨廊子,东南角为大门。学校门窗全部用孔雀蓝涂装,看上去异常的典雅整洁。在学生们的喧闹声中,学校更加生机勃勃了。

  1949年学校正式改名为进化初级小学,后来扩展为完全小学。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学校发展到高峰,从单一的小学扩展到初中、高中,最兴盛时有学生800多人,教师30多名,校内设施完备。这是先祖们创办义学时所想不到的。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天水出土石棺床与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
  • 甘肃出土的汉代漆器
  • 甘肃出土的汉代漆器
  • 甘肃出土的汉代漆器
  • 甘肃出土的汉代漆器
  • 甘肃出土的汉代漆器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