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三次出使印度的使者——王玄策

时间:2012-04-22 14:32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封五昌 点击: 载入中...


日本人撰写的有关王玄策事迹的小说

 

  在唐与天竺(古印度)的文化交流史上,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自然首推玄奘(俗称“唐僧”)了,加之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的渲染,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然而,除了玄奘之外,还有一位与其同时代、对唐与南亚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人物,却鲜为人知。他就是曾经三次出使印度的王玄策。

  王玄策,洛阳人。唐太宗时,曾为黄水县(今广西罗城西北)令。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他首次奉旨出使天竺。这次,他是作为正使、朝散大夫李义表的副使,伴随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使者去天竺(此时玄奘尚未归国)。当时,他们走的是新开通的吐蕃(西藏)、泥婆罗(尼泊尔)的“车道”,这比玄奘去印度时走的路线要近。唐朝使团在泥婆罗,受到国王那陵提婆的款待(公元647年,泥婆罗遣使入唐,随带菠棱、酢菜、浑提葱等。其中菠棱即菠菜。据《册府元龟》记载,菠菜就是此次传入中国的)。王玄策一行在天竺受到国王尸罗逸多(中译戒日王,玄奘旅居印度时,曾和他会晤)的热情接待。此次,他们在天竺留居了近两年,曾在王舍城北耆阇崛山瞻仰佛迹,凿石为铭,又在摩诃菩提寺(大觉寺)立碑,记下使团的活动情况和观感。归国时带回了尸罗逸多馈赠给大唐的火珠、郁金和菩提树等。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王玄策以右卫率府长史衔作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仍取西藏、尼泊尔“车道”,再次至中天竺。但是,由于国王尸罗逸多驾崩,其国发生内乱,叛臣阿罗那顺自立,发兵阻止王玄策一行入境。玄策遂只身奔吐蕃(西藏),召吐蕃兵一千二,并泥婆罗骑兵七千西进,旋破中天竺的国都曲女城,生俘阿罗那顺,归长安,献于唐太宗阙下,唐太宗即拜王玄策为朝散大夫。在这次出使中,王玄策还亲手将玄奘主译的老子《道德经》梵译本(大概是第一部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典籍的外文译本,可惜现已散佚了),交给了东印度迦摩缕波国(阿萨密)的童子王,加强了中印的宗教文化交流。

  这里有两件事需要提及。一是这次随王玄策一行入唐的有一位印度方士,名叫那罗迩娑婆寐,自言寿二百岁,有长生不老之术。此人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后客死于长安;另一件事是,上述那位被俘的阿罗那顺,后来也客死于长安。唐太宗死后葬于昭陵,唐高宗遵太宗遗诏令设置少数民族及外国宾王石刻像,阿罗那顺也与突厥颉利可汗、吐蕃赞普弃宗弄赞、新罗乐浪郡王金贞德等共十四尊石像,并列于昭陵司马北门之内。

  唐高宗显庆二年至龙朔元年(公元657~661年),王玄策奉诏第三次取道西藏、尼泊尔“车道”出使中天竺,目的是奉送佛袈裟到摩诃菩提寺。抵达后,在该寺建立了第二碑记。回国时,印度高僧伽跋摩随使团来唐。另外,在经迦毕诚国时取得佛顶骨舍利一片,带回长安,供奉于宫中。归国后,王玄策又根据摩诃菩提寺弥勒图像,亲自督工在长安敬爱寺建弥勒塑像一尊。

  王玄策三次出使南亚天竺等国,大大宣扬了唐帝国的国威,对7世纪中叶中国与南亚各国的文化、宗教交流,建立了特殊的功勋。他曾撰《中天竺国行记》,已佚,《法苑珠林》等书中仅存零星遗文。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杨一清三次出任三边总制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