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着魔鬼城的风,吃着新疆人喜爱的馕饼、牛肉干和哈密瓜,但每个人在风餐露宿的环境中都很满足,杜明岑突然感觉到,这样的场景曾经一定在大营客的生活中常常出现,面对残酷环境依然能坚持下去的精神不就是大营客的精神吗?
从渤海之滨到天山山脉,赶大营的路途遥远而艰难,应该描述其中的哪些地理风貌?在赶大营的众多故事中,哪些故事更有代表性?如何表现出当年大营客的精神、如何表现新疆少数民族对大营客的感情、如何表现新疆的地理风情?这些都是杜明岑在创作长卷前需要思考的众多问题。
还是那句“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杜明岑在出发之前就翻阅了大量的记载大营客的历史书籍,从书中了解到了这一路的地理状况和历史内容,也就做到了心中有数,并高度概括后选取了12个具有代表性的节点,且这些节点能分能合。
大营客与胡杨精神
不管是在杜明岑的百米长卷中,还是在新疆采风时创作的一系列新疆写生作品中,总能看到胡杨和少数民族群众的身影。杜明岑告诉记者,在新疆采风后发现,胡杨精神就是中国民族锲而不舍的民族精神。而来到新疆的大营客在途中风餐露宿,无论走到哪儿,都能努力生存下来的表现,都与胡杨精神相吻合,这是种民族精神的体现。
杜明岑对记者说:“除了新疆当地的风光和大营客的精神在感动我,还有新疆少数民族朋友也在感动我。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我曾询问过很多大营客老人、他们的后裔、还有曾经的援疆干部,从他们的口中我得知,大营客和新疆少数民族之间也有很深厚的感情。我知道这样一个故事,当年有个姓高的大营客,在新疆住了很久,还娶了一个维吾尔族姑娘。结婚后一直在当地行医,和当地的少数民族亲如一家。两次采风中,我也遇到了很多维吾尔族老乡,我提出帮他们画画像,他们就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等我画完之后,大家就会像熟识的老朋友一样抱在一起开怀大笑。”
现在,距离杜明岑“寻踪大营客之路、墨洒戈壁滩之情”采风写生之旅已经两年了,杜明岑感慨地对记者说:“我生在御河之边,是在这块土地长大的儿子,艺术作品是从这块土地孕育出来的特有文化形式之一。创作这样的巨作急功近利不行,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才是真正的动力。”
“就作品而言,当艺术家放下画笔的那一刻起,作品就不再完全属于个人。我创作之目的是记录历史将作品献给人民,献给大营客,告慰逝者,激励今人,为祖国的江山永固、边疆的繁荣昌盛而努力!”杜明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