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均,兰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植物细胞学家郑国铝
郑国铝,植物细胞学家。1914年生于江苏常熟县。1943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博物系,1950年底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历任兰州大学生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帅、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兼任研究员、杭州大学生物系客座教授。曾任国务院第一届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细胞生物学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植物细胞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委员、《细胞学》副主编,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理科生物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细胞生物学编审组组长。《植物学报》、《实验生物学报》、《西北植物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编委,《细胞生物学进展》主编。他长期从事生物学教学和科研工作。1980年在国内首创细胞生物学专业。他发表的有关植物体细胞染色体减数的论文提出的体细胞同源染色体在前期分离,后期形成双纺锤体,最后形成为四个单倍核,是国际细胞学界公认为体细胞内出现的染色体减数机理之一。1998年发表在Proto Plasma杂志上题为《百合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I纤维素酶的细胞化学定位及其与次生胞间连丝形成的关系》一文,解答了国际上几十年来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
地理学家李吉均
李吉均,兰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1933年出生于四川彭县,1956年从南京大学地理系毕业,考人兰州大学地理系攻读地貌学副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兰州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1993年被甘肃省选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地貌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和干旱半干旱区地理建设分会主任委员、甘肃省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第四纪联合会( INQUA )冰川沉积委员会委员和季风亚洲冰川沉积与环境工作组组长、国际冰川学会会员。李吉均主要从事地理学中有关冰川学、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多次参加祁连山、天山、青藏高原的冰川和地貌科学考察,对中国冰川学和地貌第四纪研究、特别对青藏高原隆起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4 年获中国科学院首届"竺可桢野外工作奖",1985年后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冰川冻土基础理论奖等。1986年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千腕篷士。由他主编的《西藏冰川》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的区域冰川学专着。
中国自由基化学的奠基人刘有成
刘有成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48年在英国利兹大学有机化学系获博士学位。1948-1951年任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博士后研究员,1951_1954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博士后研究员。1954年12月美国回国,1955年到兰州大学工作,历任化系教授、系主任、系名誉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7-1993年任兰州大学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1994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和第三届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和第二十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是中国自由基化学的奠基人。在脂族酰基过氧化物、碳一碳键新型引发剂、氮氧自由基的单电子转移反应、生物抗氧化剂、用氧铵盐制备吩噻嗪等自由基正离子、辅酶NADH模型还原反应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表论文230余篇。1986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人民教师奖章。《自由基化学》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单电子转移反应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着名化学家陈耀祖
陈耀祖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49年至1955年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化学系工作,分别任助教、讲师,1955年调到兰州大学工作,历任化学系讲师、教授,有机分析研究室主任,分析测试中心主任。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杂志编委。是我国有机分析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从五十年代初期开始一直进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结构分析研究,曾经分析了80余种西部边远地区特产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发现百余种新有机化合物。与此同时,特别注重有机分析手段的方法研究。如将环炉技术与放射性自显影薄层色谱相联用建立的有机化合物微量系统鉴定法,用反应质谱法进行构象分析、绝对构型测定和几何构型测定等超微量立体化学分析,用自旋标记分析法进行天然抗癌药物分子药理学研究等。共发表学术论文320多篇。《反应质谱法用于有机分子立体构型的测定》获得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出版了《半微量有机分析》、《近代有机定量分析》、《有机微量定量分析》和《有机分析》等四部着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
任继周教授,1924年出生在山东省平原县。1 943年至1950年在重庆及南京中央大学学习、进修。现任甘肃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理事长、中国草业协会副会长、教授、中国草原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任继周针对我国草原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是我国现行两大体系之一;他提出的草地季节畜牧业理论是我国草原畜牧业生产能力的新指标,被我国及国际组织接受与应用;他提出的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对提高大农业生产力有显着成效;他将西方草坪业之长与我国草原和牧草学理论相结合,创建了草坪学理论与技术。荣获国家、省、部级多种奖励。任继周教授创建了我国高等农业院校草原专业4门课程,创建了我国农业院校中第一个草原系和草原生态研究所,倡导并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草原学院,创办并主编了草原科学领域内三种刊物。在草原学的科学与丁程技术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大气科学家丑纪范
丑纪范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1934年生于湖南长沙,1956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72年调到兰州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他是我国和国际大气科学界着名的专攻理论研究并作出重要贡献的专家之一。1962年,他首先将变分法和泛函分析引人数值天气预报问题中,提出使用过去资料的理论方法,比国外同类-T作早近十年。他的《为什么要动力--统计相结合》等论文建立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动力--统计相结合的季节预报模式。他率先用全局分析的观点研究有外源和耗散的大气运动方程组的性质,并由此论证了初始场作用的衰减,提出在对方程组进行各种简化或离散时应将保持算子的性质不变作为简化方程的准则。他率先讨论了定常外源强迫下N维空间中非线性大气系统向外源适应的问题,为缩减描述大气状况的自由度以节省计算量提供了理论基础。30年来,他先后发表论着6部,论文近60篇。1987年6 月,他主持创办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1991年,他作为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党鸿辛
党鸿辛院士,摩擦学专家。1929年6月出生于广西。1953年8月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化工系,1958年随室迁来兰州化物所,任兰州化物化物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原研究室主任,中国工程机械学会摩擦学会名誉理事长,《摩擦学学报》主编,他是国内摩擦学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他在摩擦学学科建设和固体润滑应用研究方面均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为解决我国高技术领域的特殊润滑问题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作为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他开展了系统的属国际前沿并符合国家需要的研究作,对指导新型摩擦学部件和材料的研制,解决工程技术中的特殊摩擦学难题起到了重要作用,受到国内外摩擦学专家的肯定。他还成功地解决了多项国家重点任务中的关键摩擦学问题,研制了数十种性能各异的摩擦学部件和材料。他主持完成低温高速齿轮用固体润滑膜以及数控机床用润滑成膜膏的研制等。他发表论文150篇(国外刊物20篇,SCI收录6篇),申请专利16项(已授权5项),他所参加或负责的课题有26项成果获省部以上奖励。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澄中
杨澄中( 1913·4-1987 . 12),江苏武进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澄中早年留学英国,获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51年,为报效祖国,杨澄中毅然携眷回国,积极投身于祖国的科学研究和建设事业。他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北京)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副院长;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同物理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曾当选为第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政协三、四、五届副主席;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杨澄中回国三十多年来,把全部心血倾注在祖国的科学事业上。他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轻核削裂反应的几位科学家之一,是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五十年代,他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创建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参与指导并建成了我国第一台静电加速器,指导并亲自参加建成了我国第台400干伏和600千伏高压倍加器。他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快中子物理和轻核反应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他主持筹建了我国第一台大型重离子加速器,开创了我国核物理研究的新领域。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
施雅风,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名誉所长,我国冰川冻土科学研究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他的领导下,我国冰川冻土研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目前已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1958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的施雅风提出"开发高山冰雪水资源,支援西北农业生产",并参与组建了一支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开赴祁连山。这支队伍是为初步查明冰川资源,实现人工融冰化雪,增加干旱区灌溉水量而建立的。随着我国第一部冰川专着《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的问世,这支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成为我国有专门组织的中国现代冰川研究事业的开端。1958年以来的30余年里,施雅风考察了祁连山、天山、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以及日本中部山地和美国阿拉斯加以及南极冰川。在现代冰川、第四纪古冰川、冰川地貌学、冰雪水资源等方面取得许多成果。他主持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三十年来,基本上摸清了全国冰川资源的分布,掌握了冰川形成、存在和变化的基本规律,探索了高山冰雪的利用途径与冰雪灾害防治方法。施雅风主编的专着《中国冰川概论》标志着中国冰川学已初步形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魏宝文
魏宝文,1935年11月22日出生于河南省禹州市。1957年,北大物理系核物理专业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1958年到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1987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1992年起任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主任。魏宝文主要从事低能核物理、快中子物理和加速器物理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所完成的9至12MeV中子对锂的非弹性碰撞截面测量,在峰位区澄清了世界各国的数据分歧;全面负责了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物理总体、参数协调、技术把关和联合调束,其主要指标达到八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主持建成了8个先进实验装置,开辟了我国中能重离子物理研究的新领域;提出并主持实施了在兰州发展先进的ECR离子源计划;在兰州建成了中能放射性次级束流线。已发表研究论文80多篇、合编专着和文集12种,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种奖励。
中国工程院院士汤立中
汤立中,矿产勘查专家、矿床学家。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生于1934年10月,安徽省安庆市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任甘肃省地矿局总工程师、甘肃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他长期从事矿产勘查工作,是中国镍都--金昌市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贡献是发现了金川镍矿,并提交第一矿区特大型勘探基地,推断发现了第二矿区深部隐伏富矿体,使金川一跃为世界第二大铜镍矿。他提出的《深部熔离--期或多期贯入成矿》学说和超大型岩浆硫化物矿床的划分标准,在国内外受到广泛的应用。作为甘肃黄金产业的开拓者之一,他主持制定了以找黄金为主的勘查规划,为使甘肃成为我国重要的产金省做出了贡献。撰有论文、专着100多万字,曾荣获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地质学报》优秀论文奖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群基
薛群基,润滑材料专家。1942年11月出生,山东沂南人。1965年山东大学化学系毕业,1967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并留所工作。1980-1982年为美国密执安大学访问学者。现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兼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空间科学学会和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会理事长,甘肃省化学会理事长,亚洲摩察学理事会主席。主持、参加和领导完成了航天和航空工业所需的多种特种润滑材料的研制任务;主持建设了航空用特种润滑材料研制基地;领导并参加研制了在海洋环境中应用的新型润滑和防护材料;研制成功了具有显着经济效益的稀土润滑材料及节能润滑材料。他在氮化合物和稀土化合物的润滑机理、C60及LB膜的摩擦学性能等方面的工作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重视和引用。他负责筹建并领导的中科院固体润滑开放实验室在特种润滑材料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成果,为解决国家重点工程关键润滑技术打下了基础。他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国内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0多件。他获得国家三等奖、院部级一、二和三等奖共19项。他培养出博士18名,并三次获得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由禧
高由禧,1920年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县,1944年重庆中央大学毕。现任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大气电学委员会、云物理委员会委员。高由禧毕业后从事天气气候、青藏高原气象和干旱气象研究。在高原气象和东亚季风、青藏高原气象和中气候方面有突出的成就,发表了近100篇论文和8部专着。他提出了全球有海陆季风,行星环流季风、平流层季风、高原季风等五种季风和相应的四种形成机制,三种季风维持结构;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是大气变化的敏感区、能汇区、启动区和扰动区等新概念。这些对天气蔓气候的形成、演变和预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他还进行了有关天气、天气系统、大气环流变化规律和中国干旱区气候等方面的研究,他的主要获奖成果有:"东亚季风研究"(1954-1958 )获中国科学院"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 1973-1979 ),分别获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进步特等奖,自然利学-等奖等。他的主要着作有:《海南岛气候》、《东亚季风的若干问题》、《青藏高原气象学》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
程国栋,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国际着名冻土学家。1965年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来到兰州冰川所,从此开始了他探索冻土奥秘三十年的历程。在学术理论上,他曾发表60多篇论文,系统地解决了地下冰的成因、分布、制图及在其之上进行建筑的原则和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厚层地下冰形成的重复分凝机制理论,获国际公认,被称为(程氏假说".他主持的国家重大项目"青藏铁路建设中的冻土问题研究" 和他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的'青海热水煤矿、厚层地下冰地段路堤试验"项目,均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他作为分课题负责人的"青藏公路多年冻土地区黑色路面修筑技术"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主持的"青藏公路沿线冻土研究"获1981年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目前,他正担负着两项国家及院"八五"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