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融谱厚德老坊寺(图)

时间:2013-06-18 17:04来源:天山网 作者:记者王素芬 点击: 载入中...

  游览新疆乌鲁木齐的古建筑,位于新市路(连接解放南路与新华南路的一条小路)的陕西老坊寺(简称“老坊寺”)颇值得一观。作为边城现存年代最为久远的一座回民清真寺,因其不避偶像而显得与众不同,殿内多处刻有动物肖像,极具中国古典建筑之美。


  这座具有136年历史的古建筑,被视为边城多个陕西籍回民清真寺的发端。5月13日,老坊寺由文物保护部门施工,落架维修。70岁的马德礼老人,每天都要探看那些拆卸下来的彩绘雕刻,总也看不够似的。他逢人便夸,“我们的先人是多么智慧啊!在这片多民族聚居土地上,所建这座建筑风格,既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尊重,也兼容了伊斯兰文化。”

 

 

 位于新市路的老坊寺。

 

  装饰风格不避偶像,体现文化交融未落架维修前,老坊寺大殿坐西朝东,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面积310平米。整体系土木结构,墙体外青砖包皮。外墙南侧墙体上,钉有巨大的寿钉装饰。前殿顶部为马鞍形,后殿为人字顶。


  殿内顶部及屋檐、檩、椽、垂花、悬柱、花板均为木制,装饰着雕花和彩绘。南北飞檐上,雕有两龙,各含珠宝。


  屋檐下三层阳雕花板,每层图案各异。那裂开口的石榴上站着喜鹊,成串的紫葡萄上伏着一只老鼠,飞翔的凤凰单爪擒着宝珠,有的蝙蝠口含铜钱,有的蝙蝠落在大象头上……技法有浮雕、透雕、立体圆雕等多种。


  “你看这花板上的‘双龙戏珠’,龙的头和身躯不在同一平面上,形成跃动起伏的立体视觉。”在马德礼的解说下,记者近距离打量这些木雕,那些动物的姿态栩栩如生,多数颜色如初,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雕刻不但精美,还颇有历史和文化的渊源。马德礼曾专程前往西安,请教过民俗专家,“老鼠、石榴、葡萄代表多福多子,蝙蝠谐音‘福’,仙鹤寓意长寿。大象象征着力量和财富,它出现在前殿门前柱顶,代表着力量承重。而龙凤、孔雀、喜鹊、荷花等图案,无一例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均蕴含吉祥之意。”


  按照常理,在伊斯兰风格建筑中,装饰应避讳偶像,老坊寺为何特立独行?马德礼认为,这与当时的宗教政策有关。老坊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毁于1876年。清光绪三年(1877年),乌鲁木齐陕西籍信众筹资,在旧址不远处重建。清末战乱,社会矛盾纷杂,该建筑特点迎合了当时主流文化。


  “其实在后殿,则主要采用的是波斯文体作为彩绘和砖雕的图案。偶像只出现在外观和前殿,后殿里没有。这种极富智慧的建造,将中华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马德礼说。


  客观上,这也为边城留下一笔宝贵的建筑财富。2003年4月4日,老坊寺被列为乌鲁木齐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革”时期,老坊寺大殿被装订厂和刷子厂占据,冲床震落了屋顶瓦片。为保温,厂方将屋顶残缺的瓦片换成油毡,将木雕花卉的多扇槅子门拆除,修成土墙。近年来,大殿南北两侧地基下沉,墙体外裂缝下陷,出现屋檐垮落、屋顶漏水、木雕开裂等情况。


  老坊寺已成为一处危险建筑,这令马德礼和众坊民十分焦急。几经奔走呼吁下,今年市财政划拨200多万元资金,对老坊寺进行修缮。这座历经136年风雨的大殿,将按照文物建筑修复的方法,原样拆下建筑部件,编号修复已损坏部分,再依照原建筑结构安装并加固。


  据施工方介绍,老坊寺拆卸下来的木料约300立方,倒推计算,当初采购木料约500立方,体量巨大。大梁直径55厘米,立柱直径50厘米,墙体内还包有木柱。拆卸后,木质主材完好率八成以上,雕刻艺术品完好率七至八成,维护得较为完好。


  木构件间多为榫卯结构,采用少量铁钉。铁钉约10厘米长,方形,系手工打造。在拆卸大梁框架时,12吨的吊车都无法将它取下,很难想象在136年前,工匠们是如何将其架上去的。令施工方赞叹的还有,老坊寺的大量精美木雕,在内地古建筑中也堪称高水准。

 

 

马德礼老人探看老坊寺彩绘雕刻。

 

  修为光辉坊民寻根,见证多民族团结大殿内东部,顶梁上书写着“重建陕西古社清真大寺合方人建成”“岁次大清光绪三年”。不仅标明了重建年代,还说明老坊寺原名为“陕西清真大寺”。


  此名,与我们熟知的建中路陕西大寺颇有渊源。据《乌鲁木齐市地名图志》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陕西的坊民在南门现建中路重建了占地面积大、规模宏伟的陕西大寺,为了区分,原有的新市路的陕西清真大寺便更名为“陕西老坊寺”,简称“老坊寺”。


  两个世纪以来,除了陕西大寺,由老坊寺发端,分出去的还有中营宫寺、西大寺、凤翔寺、邠州寺等寺。


  旧时,在边城回族信众中,清真寺相当于各籍来疆人员的会馆。有困难时互帮互助,逐渐成为精神家园。在马德礼心中,两百多年来,老坊寺早已成为来疆谋生活的陕西籍回民的“根”。后裔们来此做礼拜,其实是踏上了寻根之旅。


  白须飘飘的马诚老人,家住老坊寺南侧,祖籍陕西临潼,祖辈于19世纪中叶来疆,定居南关城墙根50米外。


  “我爷爷曾参与老坊寺重建。因是‘提篮篮挎筐筐’的小贩,没钱便出力,给工匠搭把手。1939年,我就出生在老坊寺的后院民房中。家族已有五代人在老坊寺做礼拜,很有感情。坊民一生都与寺息息相关:寺里阿訇,会对坊民进行劝善演讲,为新郎新娘念‘尼卡哈(结婚证词)’,替新生儿取经名,给男孩举行割礼仪式,为逝者做祈祷。”


  家住九家湾的沙彦老人,现年75岁,每周五,他都要乘车一小时,来老坊寺做礼拜。沙彦祖籍陕西凤翔,爷爷也曾参与老坊寺的重建,其叔叔曾担任老坊寺掌教阿訇。


  “家族来疆最早的根儿都在这儿,它是老祖宗的古迹。如今,先民的后代居住分散,回老坊寺做礼拜,也是大家重聚的机会。过去,各家周边虽有分出去的小寺,但主麻日和大节日,坊民还是会赶着马车、骑马或毛驴,从四面八方赶来老坊寺。这是对先辈的尊重和怀念。只要身体还能走动,我就必须来。”沙彦老人说。


  老坊寺所在的附近,曾是这些坊民先辈落脚生息之处。据《话说乌鲁木齐》记载,旧时把城门外的大街及附近居民区,叫做“关厢”。南关,即是过去“迪化城”南门外的“关厢”。这块地盘,可以说是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建设的发祥地。按中国城市的传统格局,这里自然发展为商业和手工业集聚之处。


  旧时,南关马市位于关厢西侧,现育才巷南段和新市路一片,是块靠近河滩的空旷场地,进行骡马交易,生意兴旺。老坊寺就位于马市南侧。解放前,寺旁有座小城门,老百姓称“马市城门”,宽度可容马车通过,牲畜经此到西河坝(乌鲁木齐河旧称,现为河滩公路)饮水。


  马诚回忆,小时候,寺院里有两口甜水井,水位很浅不到三米,各族邻人都常来打水。南关至山西巷,驼运业发达,辐射到周边许多市场。因挨着繁华的马市,老坊寺周边云集着众多小业主,他父亲曾开过杂货店。他记忆中,邻里有开油坊、粉坊的,从事租赁车马、翻砂做锅、制作牲畜套具的,还有开栈房的马家、赵家,开水磨的顾家,“骆驼客(驼运业)”丁家。在老坊寺西端坤且巷更是皮匠云集。


  在悠长的岁月中,南关一带,各民族在大杂居中小聚居,相处和谐。马德礼说,“过去,老坊寺的地理位置特殊,东临财神楼,西达西河坝,北为马市,南侧即山西巷。老坊寺无疑成了各种文化交汇的中心,也见证了各民族团结的历史。”

 

 

 

老坊寺的木制雕花。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