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插羽毡帽 流露爱美天性

时间:2014-01-23 11:53来源:新疆都市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新疆花帽

 

  帽子,是新疆少数民族群众都喜爱佩戴的饰物,这些选料精良、工艺精湛的帽子都极具特色。以维吾尔族群众配戴的花帽来说,就有巴旦木朵帕、塔什干朵帕、格来木朵帕、奇曼朵帕、再尔帕帽、玛日江朵帕、吐鲁番朵帕、伊犁朵帕等等。你知道3600多年前的新疆先民喜爱佩戴什么样的帽子吗?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找到了准确的答案。

 

 

  新疆出土多顶毛毡帽子

 


  帽子是新疆古代居民的重要服饰之一,考古资料表明,距今3800年-4000年左右,在服装没有成形之前,新疆古代居民就开始戴帽子了。近年来,新疆各地墓葬遗址中出土了毡、皮、毛布、毛线、丝绸等质地的帽子,但历史最为悠久、保存最为完好的帽子还是若羌县罗布泊小河墓地出土的毡帽。


  2003年,小河墓地出土了几顶毡帽,如一顶原白色毡帽,保存得非常完好。毡帽高27厘米,口径22厘米,用白色毡块缝制而成,基本呈圆筒形,帽身至帽顶为流线型,逐渐呈山丘状,造型十分优美。帽身表面缝缀着7道淡黄色毛绳,帽左侧插两根羽毛,毛绳上饰有用于装饰的伶鼬,年代为公元前19-公元前14世纪。小河墓地出土的帽子,制作材料以羊毛为主,可见当时这一地区的畜牧业较为发达。此外,毡帽上装饰的伶鼬、羽毛,都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


  毛毡是人类所知的最古老面料。专家们认为,毛毡要比编织品和针织品出现得早,考古人员曾在土耳其发现了6500多年前的毛毡。197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若羌县发现的"楼兰美女",距今已有3800-4000年,上身用粗毛线编织的毛布裹身,下身裹一件处理过的羊皮,头戴插有两根羽毛的毡帽;1986年,考古人员在哈密五堡墓葬中发掘了3000多年前黑色尖顶毡帽;1985年,在扎滚鲁克墓葬中出土了距今2800年左右的尖顶黑褐色毡帽;1984年,考古人员在洛浦山普拉汉晋时期墓葬中发现了红色和白色毛毡缝制的毡帽。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发现的一尊唐代木雕胡人,身着褐色长袍,头戴的翻檐尖顶帽子被学者们认为是用毛毡缝制的。

 

 

  帽子表现出人们爱美的天性

 


  毡子除了用来制作帽子、衣服和鞋靴外,还用于搭建毡房和铺垫房屋、床和车子。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嫁与乌孙汗王为妻的细君公主,在伊犁草原生活了三年后留下了一首诗:"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窿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诗中描绘的就是游牧民族住毡房的情景。


  后来,这种简单实用的民族生活用品也传入中原地区,唐代诗人李端所作《胡腾儿》一诗中,就有"扬眉动目踏花毡"的句子。公元9世纪中期,回鹘人西迁进入塔里木盆地周缘地区,从游牧逐步改为农耕生产。但定居后的维吾尔族人仍然大量饲养牲畜,制作和使用畜产品,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就是毛毡。 维吾尔族人喜欢睡在实心大土炕上,毛毡因其柔软、隔潮、保暖的特性,成了最好的铺炕材料。


  小河墓地出土的毡帽质地十分柔软,几乎没有什么杂物,这顶毡帽很注重装饰性,在毡帽一侧插有鸟的羽毛。先秦时期新疆居民头上插羽毛的现象比较普遍,无论男女都喜欢戴插有羽毛的帽子,这是他们原始、淳朴、爱美的天性流露。对于这种插羽毛的习俗,中国古籍中有一定的记载,《礼记·王制》曰:"东方曰夷,披发纹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西方曰戎,披发衣皮;北方曰狄,衣羽穴居".我们从民族学可以推测出,新疆先民头上插羽毛的习俗也可能是一种对鸟的崇拜。


  1986年,浙江杭州余杭反山良渚文化遗址墓地(公元前3300-公元前2600年)发现了一件黄色"神人兽面像"玉琮,呈矮方柱形,射径17厘米、高8.8厘米。戴在"神人兽面像"头上的羽冠,是刻有10余组单线和双线结合的放射状羽毛。古代殷商华夏族曾普遍崇拜玄鸟,《诗经》中就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记载。在屈原的诗中也提到了"玄鸟"生商的神话,《思美人》中有"高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


  传说殷商的始祖契,是由他的母亲简狄吞燕卵而生。后来人们对玄鸟的崇拜,化入到衣冠中,从秦朝开始,宫中妃子们在头上插凤钗,这也与秦始皇的祖先崇拜鸟有关。到了汉代,皇太后、皇后在祭祀时要戴凤凰形象为主的冠饰。


  清代维吾尔族女子喜欢用羽翼装饰皮帽,如《西域闻见录》卷二记载:"女帽冬夏指用皮,而插鸟翼于前,以为美观。哈萨克族人喜欢猫头鹰,而且把它作为本民族的吉祥鸟,常常把猫头鹰视作勇敢、坚定的象征,倍加爱护。哈萨克族妇女喜欢把猫头鹰的羽毛插这高高的尖帽上,表达她们对猫头鹰的喜爱。

 


  缀着伶鼬毛皮的帽子很少见

 


  "裘温裹我足,帽暖覆我头",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表明了帽子的实际用途。帽子的实用意义于在御寒、防暑、防风沙,后来才有了装饰作用和象征意义。若羌县罗布泊地区小河墓地出土的毡帽,应该是用羊毛制成的,质地厚实,在寒冷的冬季戴上一定非常温暖。与此同时,插在毡帽上的羽毛为帽子增添了鲜活的色彩,反映出3800多年前新疆古代居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态度。


  毡帽上除了插有羽毛外,还缀着伶鼬的毛皮,这是其它墓葬很少见到的。伶鼬又叫银鼠,白鼠,是国家三类保护动物。成兽体长15厘米左右,体重50-100克。伶鼬身体细长、尾小、肢短。冬毛全白,夏毛为咖啡色与白色相间,分布于东北、内蒙、新疆、四川等地。山林、草原、湖泊、丘陵、盆地等均能生存,适应性极强,甚至能生活在城市等环境里。伶鼬的毛皮珍贵、价格高昂。在国际毛皮市场上被誉为"东方水貂".另外黄鼬的尾毛可制狼毫笔,是着名的制笔材料,其价值远超过紫羔皮,是读书人的至宝。那么3600多年前小河人为什么用伶鼬的毛皮装饰毡帽呢?有可能是当时小河人比较喜欢这种灵巧的小动物,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罗布泊地区的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比较适合各类动物生存,成群的鸟儿在湿地中休憩,伶鼬等动物出没于人们居住的环境周围,与罗布泊人和谐相处,其乐融融。


  上世纪30年代,罗布泊猎人奥尔得克首次发现了小河墓地。奥尔得克是罗布泊探险史上的关键人物,楼兰古城也是他发现的。1934年,贝格曼在奥尔德克的引导下,来到小河墓地,并对其进行挖掘。1939年,他在斯德哥尔摩发表《新疆考古研究》一书,对他在小河流域的考古调查及发掘进行了详细介绍。小河5号墓地宏大的规模、奇特的葬制、以及所蕴含的、丰富的罗布泊早期文明信息,都引起了世界各地学者的广泛关注,直到2000年末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探险考察队又意外地发现了这里。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