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吴氏家族百年发展史(5)

时间:2014-03-18 08:30来源:中国西北历史网站 作者:王耀 点击: 载入中...


  改组回教促进会的工作则完全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委员人选名单,经地下党和我们小组拟定,有吴鸿宾、杨静仁、鲜维峻、马明德、吴鸿业等。召开十四坊回民群众会议后,一致同意我们提出的候选人,选举产生了十三名委员,马íí和郭íí、喇íí都落选了,我们把“回教教育促进会”,改名为“甘肃省回民教育促进会”,同国民党只承认回教,不承认回族和回民的反动政策相对抗。(由于回族内部新旧势力的矛盾和冲突)国民党省主席兼省党部主任委员朱绍良下了一条手令,命令回族军阀杨德亮主持另行改选,杨德亮召集各方面负责人开会,出示了朱绍良的手令,上面写着:“着一九一师师长杨德亮协和各方改选甘肃回教促进会。”我们坚决不同意。地下党组织认为:为了顾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可以同意参加选举,积极扩大我们的影响,争取多选自己的人和接近我们的人进去。改选的结果,我和鲜维峻、马明德、吴鸿业等人都再次当选为委员,马íí等仍然落选。常务委员中有杨德亮、吴鸿业和我,我同时被选任委员会书记(相当秘书长)。我们参加的党的秘密组织起初是党的同情小组,后改为回民特别支部。杨德亮虽然当选为回民教育促进会的常委,但他和四马(马步芳、马步青、马鸿逵、马鸿宾)有矛盾,和白崇禧也有矛盾,同时他是云南回民,在甘肃没有群众基础,他虽然很反动,但处于上述几种矛盾之中,我们得以利用这些矛盾同他进行斗争,极力限制他在回民教育促进会的作用。


  回民教育促进会和伊斯兰学会的工作十分活跃,我们这些青年人满腔热诚,忘我工作,连车马费也捐作工作经费。我们在兰州、榆中等地恢复和新设了七所回民小学,在兰州白塔山办了一所中学补习班,后改为“知行中学”,设初中两个班,高中一班,共有一百多名学生,吴鸿宾、吴鸿业、鲜维峻和我都在学校担任义务教师。在榆中县成立了回民教育促进会的分会,由张杰、金少白同志负责,并逐步在二十多个县成立了分会。我们经常办壁报,举办座谈会,邀请着名学者和进步人士做报告,曾请顾颉刚先生做过学术报告,请张仲实先生在小范围内讲民族问题。1938年初,进步作家茅盾路经兰州,我们曾请茅盾同志为兰州文艺界作题为《抗战与文艺》的报告,讲话全文刊登在我们出版的《回声》第一版。


  1949年5月全国解放前夕,吴鸿宾潜离兰州,由地下党辗转护送至岳楼(甘肃工委所在地),作为少数民族代表赴京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同年9月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被选为委员、常务委员,在天安门城楼上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1988年2月去世后,遗体安葬在兰州华林山特辟陵园内。

 

吴氏家族相关资料

 

 

吴鸿宾 吴鸿业故居

 


  建国后行署第二副主任兼兰州市市长吴鸿宾(公元1902-1988年),回族,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又是甘肃民盟创始人之一。曾任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其弟吴鸿业(公元1903-1976年),曾任兰州大学数学系教授,中国伊协秘书长、宁夏政协副主席。


  吴鸿宾、吴鸿业故居,位于秦州区中城自治巷(古称下河里)44号院,该院房屋是其父吴必昌(光绪九年的甘州学政)、吴必发兄弟创建于清咸丰年间的一座宅院,吴鸿宾与其弟吴鸿业参加革命工作前,在此院度过了他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此院至今仍保持着原建历史风貌。是一处长方型四合院建筑格局,坐西面东,占地面积约597平方米。大门是一座精美的垂花门,悬山顶一开间,由两根中柱承托两坡水屋面,中柱头直托脊檩下直插穿平板枋,支撑着横向连拢枋。枋上施以斗栱,斗栱挑着麻叶抱头梁,梁头上方直落檐檩,形成双坡屋面。屋顶覆以筒瓦,两端兽头。栱板、栏板有浮雕、镂雕的牡丹、蝙蝠等吉祥图案,工艺细腻美观。枋额上悬《内阁中书》匾额,现已不存。


  院中主厅房面阔五间,坐西朝东,硬山顶单坡水结构。为三厅两厢格局,俗称“锁子厅”.前檐在金柱、檐柱间形成宽廊沿,柱头平板枋上的斗栱、栱板、栏板都施以精细浮雕、镂雕的卷叶纹、四季花卉纹,枋柱间置有雕花雀替。朴素四郎直棂门。院之南北建有硬山顶单坡水挑檐厢房,其中南厢房五间,北厢房五间(均为民国时期建造)。东倒座为三开间,硬山顶、单坡水前出廊沿结构。檐下斗栱、栏板、雀替齐全,做工雕花精美。此院建筑年代除厢房较晚以外,正庭、倒座均为清代(咸丰年间)建筑。院中广植花木,摆放盆景、鱼缸,甚感清雅。此院正厅房内曾悬挂《敦朴持家》、《光前裕后》、《福荫弥长》匾额(今不存),倒座厅前门楣之上悬挂《寿徵大德》匾额。正庭前柱上曾悬挂木刻楹联一副,上联为:“作儿孙榜样肯构还望肯堂;”下联为:“承祖先遗风克勤继以克俭。”前垂花门额之上是光绪九年朝廷为甘州学政吴必发先生敕赠的《内阁中书》匾额,以示褒扬。


  这些匾联映衬着这座古色古香的民居大院,显得文化气息之浓厚,温馨雅致与祥和舒适,充分体现了建筑美学和人文精神地完美结合,它是一处民居住宅最佳环境的福祉所在。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甘肃民乐:花海登山愉悦身心强体魄
  • 甘肃乡村艺人敦煌演绎民间“皮影故事”
  • 甘肃艺人墙皮“复制”敦煌壁画 “移入”寻常百姓家
  • 甘肃戈壁小镇抢救“稻花香” 留住舌尖上的“乡愁”
  • 甘肃传统书画装裱修复匠人:26年孤独坚守 匠心依旧
  • 甘肃藏家集近4万枚旧票证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