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死亡之湖”探险

时间:2014-06-12 08:30来源:新华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贝尔加湖

 

贝尔加湖

 

  2006年8月11日,我们到达伊尔库茨克市。经过3天休整,14日早上,中俄30余名科考队员乘大巴奔赴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缘,“贝加尔”一词源于布里亚特语,意为“天然之海”.湖呈长椭圆形,似一弯月,景色奇丽。俄罗斯科学院伊尔库茨克分院专家纪托夫告诉我们,贝加尔湖因其神秘奥妙、变幻莫测而被人们誉为“神湖”、“圣湖”.她是世界上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其总蓄水量达23600立方千米,相当于北美洲五大湖蓄水量的总和,约占全球淡水总蓄水量的五分之一,比整个波罗的海的水量还要多。假设贝加尔湖是世界上唯一的水源,其水量也够全球人用50年。同时她也是世界上濒临绝种的特有动植物最多的湖,有848种动物和133种植物。另外,至今令人称奇和迷惑不解的是,她本是淡水湖,却生活着众多海洋动物。


  为了让我们对贝加尔湖的动物有个直观的了解,俄方特意安排我们来到岸边的海洋动物陈列馆做客。海洋动物陈列馆面积不大,展示陈列的品种却很齐全。年已56岁的讲解员塔其亚对生活在这里的每个可爱“孩子”都如数家珍。被誉为“珍奇海洋博物馆”的贝加尔湖,特有动物种类最多,在2600多个物种中,有四分之三的物种是该湖独有的。贝加尔湖虽是淡水湖,却生活着许多地道的海洋生物,如海豹、海螺、海锦、龙虾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淡水海豹了。


  贝加尔湖海豹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种可在淡水里生存的海豹。但是,他们是怎样来到这个湖中定居的,却是一件很难解释的事。科学界普遍认为,贝加尔湖海豹来自北冰洋,因为他们与那里的海豹血缘关系最近。但根据资料,贝加尔湖所在的西伯利亚高原南部,5亿多年内从未被海水淹没过。贝加尔湖海豹的祖先是如何从遥远的北冰洋来到这样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里并延续至今,目前仍然众说纷纭。


  一年中,贝加尔湖湖面有5个月封冻约90厘米厚,冬季平均气温达到零下38摄氏度。但阳光却能透过冰层将热能输入湖水,使冬季湖水温度接近夏天,从而为海豹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为了得到肉和皮毛,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在猎杀海豹,每年都有大约1万只海豹被猎杀。而且猎杀者往往连幼小的海豹也不放过,致使海豹群体的构成日益老化。同时加上严重的工业污染,贝加尔湖海豹数量已经从1994年的10.4万头锐减到目前的6.7万头。如不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5-7年后贝加尔湖海豹家族中的环斑海豹将濒临灭绝。为此,许多俄罗斯专家呼吁政府严格禁止商业性捕杀贝加尔湖海豹。如今贝加尔湖海豹已被列为受保护动物,他们的生存安全开始得到越来越有力的保障。


  此次科学考察分成贝湖湖面和贝湖沿岸两部分。受诸多因素影响,贝加尔湖湖上科考无疑是一次非常艰苦、惊险的历程。


  8月16日上午,科考队员抵达利斯特维扬卡码头,登上两艘科考船,开始了贝加尔湖湖面探险考察。13时,突然下起大雨,湖面上又刮起大风,船摇晃得非常厉害,许多队员开始呕吐起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物研究所专家陈毅峰、中国科学院南京湖泊研究所教授胡维平等考察队员协同作战,把直径1米、长约16米,俗称“地龙”的帆布浮游生物网慢慢放到湖水中400米深处,再一点点往上拉。在拉上来的各种悬浮生物中,大家终于发现有一条长约8厘米、周身半透明的小鱼。经过两国科学家分析鉴定认为,这种小鱼是贝加尔湖特有的胎生鱼,也叫杜父鱼。


  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鱼类专家张春光介绍,胎生鱼的特殊之处在于母鱼在繁殖期排出体外的不是鱼卵,而是可以自由活动捕食的幼鱼。在全世界的鱼类品种中,这类鱼很少见。


  陈毅峰告诉我们,杜父鱼是一个大家族,种类很多,中国有相似种类,但胎生类只有贝加尔湖里有。贝加尔湖有杜父鱼的一个科,这个科里就两种鱼,都是贝湖特有,只在大小和胸鳍的长短上有区别。除了胎生外,它们还有一个特点:不同成长期在不同深度生活,幼年期生活在浅水中,越大越往深水里走,最深可达1600米。今天能在400米以上的水层中抓到,实属幸运。


  风大浪急,船只左右摇晃,人很容易掉进湖中,科考队也反复强调安全纪律。然而,在上船的第二天,我就经历了一次险情。17日凌晨2点,考察船停船休息。我马上拿起传输设备走上甲板准备传稿。突然,一阵大风将海事卫星的一段连接线刮掉,我连忙一路小跑将其抓住。由于跑得太急,脚底下一滑,重重摔倒,距甲板边缘只有几厘米。当时船摇动得十分剧烈,船栏杆只有一米多高,如果我的重心再高一点,动作幅度再大点儿,肯定会被惯性甩到湖里去。我一手死死地抓住船的护栏,一手抓住海事卫星连接线。一旁忙碌的另一名科考队员赶忙跑来将我抱住。我们都吓出了一身冷汗。


  贝加尔湖还有两个名字:“凶险之湖”、“死亡之湖”.贝加尔湖的历史就是一部沉船史。1702年9月14日,风暴掀翻了往乌索利耶送钱款的大舢板船。1890年,“沙皇皇储”号汽船在暴风雨中沉入湖底。19世纪末,一队运送银货的雪橇商队从冰面上沉入深渊。1900年10月,商人济良诺夫乘船赴他国做生意,连船带货在风暴中沉没。1903年8月9日,湖面上的剧烈龙卷风一天之内使40余艘驳船沉入湖中。


  仅2003年,在奥里宏湾一个不长的湖段,俄紧急情况部的巡逻队就发现了100多艘(辆)沉没的快艇和汽车。所以在天气恶劣、湖面风大浪急的时候,为确保行船安全,湖上船只一般都是白天行驶,夜间停船休息。但此次科学考察时间紧、项目多、任务重,科学探险考察队船只只能昼夜兼程,以方便科学家随时采集各种样本。白天,科考队员或在甲板上取水样,或使用设备从深海里捕鱼开展研究。晚上,大家则坐在一起交流科研成果。


  我们乘坐的“卡罗号”是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的大型专业考察船,平日里行驶速度较快。此次科考队上船后,怕中方队员不适应,行船速度特意放慢。但由于科考船摇晃得很厉害,好几个科考队员还是出现晕船现象。


  夜间行船时,个别队员压力过大,甚至出现失眠现象。为消除一些队员的顾虑和紧张心理,俄方专家不时与中方队员聊天、开玩笑,为其进行“心理疏导”.船长和安全员还给队员们详细讲解了安全常识。在大家的互助协作之下,湖面考察任务终于顺利完成。当船长告诉大家,科考船已顺利穿越贝湖“危险地带”时,全体科考队员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专家卢扎宁幽默地说:“你们是来俄考察的中国科学家,是贝加尔湖欢迎的贵宾,湖里的神仙保佑你们!”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