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者 朱黎 文/图 贫困孩子也能进城上学 2009年9月28日,家住庆阳市西峰区岳岭村的14岁女孩瑞瑞没有像往常一样,去村里的初中上学,而是和很多同学一起,踏上了一辆开往城里的校车。这是瑞瑞第一次坐车,她显得有点紧张。几天前,瑞瑞和家人接到通知,她在村里就读的初中将被裁撤,学校的全部学生都被安排到位于市里的黄官寨实验小学就读。最让刘瑞瑞等贫困家庭孩子担心的学费问题很快有了答案,学校实行免费住宿,免费校车接送,还发放一定金额的政府补贴,学生只需负担每个月的部分伙食费,对于像刘瑞瑞这样家庭贫困的学生,学校还会给予特殊照顾,这让刘瑞瑞很是高兴。 2009年9月28日,包括刘瑞瑞在内的第一批农村儿童共1000多人被23辆崭新的校车送到了各自的学校,在看过了学校的环境和教学设施后,刘瑞瑞的父亲彻底放了心,“政策好,我放心,娃娃一个人吃饭和住宿都好,什么都好”。这个朴实的农村汉子用自己朴实的语言道出了感激的心声。当问及刘瑞瑞坐校车上学什么感觉时,这个农村小女孩有点害羞,憨憨地笑着说:“美滋滋的!”我们相信,这是她的心里话。在农村,像刘瑞瑞这样,因病致贫,因贫失学的孩子还有很多。如今,刘瑞瑞已经完全没有这样的担心了,她可以寄宿在学校里,安安心心学习,生活,一个月只需要交10块钱,看到这些,刘瑞瑞身有残疾的父亲别提有多放心了。 留守儿童找到了“归宿” 在西峰区,像刘瑞瑞这样的家庭最缺的就是钱,但是对于生活在西峰区冉李村的小女孩虎丹来说,她的学习就不仅仅是缺“钱”这么简单了。 10岁的小女孩虎丹也是这次进城读书的孩子之一,和刘瑞瑞的父亲不同,虎丹的父亲,从一开始听说这件事情的时候,就非常支持,因为他认为让女儿去城里读书,不但有好的学习环境,而且也有人管教了。虎丹生活的西峰区冉李村,地理位置偏远,一家人以种地为生,每年只有几千元的收入,生活非常困难,为了挣钱,虎丹的父母几年前就开始外出打工,留下了六岁的虎丹和她的双胞胎哥哥。就这样,虎丹和哥哥也成了村里的留守儿童,父母把他们托付给了虎丹的奶奶和姑姑。虎丹的奶奶已经六十多岁了,照顾两个孩子很是吃力,他们的姑姑也有自己的孩子需要照看,对虎丹兄妹俩根本照顾不过来。没有了家人的管教和约束,虎丹经常逃学,就算在学校上课也不认真听讲。对于这种情况,村里小学的老师们也往往无能为力,班里的孩子多半是留守儿童,缺少了父母的监管,孩子们犹如脱开了缰绳的小马驹,根本没法管理,以至于上课时,多半孩子都在玩耍,放学后也不及时完成作业。渐渐地,老师对孩子们的要求也放松了。生活上缺乏照顾,学习上没人教导,虎丹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天天长大了。当记者问起虎丹的曾经的学习情况时,虎丹回答竟然是,她考试从没及格过,虎丹说她每天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玩。2009年9月,虎丹就读的小学也接到了撤并通知,虎丹和很多同学一起,被接到了城里的寄宿制学校上学。 环境比大学的条件还要好 15岁的陈少波做梦也没想到,今年他会和姐姐一样进城上学,比姐姐还要好的是他住的是崭新的宿舍楼,吃饭学校有补助,回家还有专门的校车免费接送。 陈少波家住显胜乡下刘村,是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妈妈在家种地,照顾自己和姐姐。“我爱读书,爱上学,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考上大学,让爸爸妈妈高兴一下。”陈少波说。 在没有搬到城里的学校之前,陈少波早晨5点就起床了,拿出笼屉里的冷馒头随便吃几口,就骑上自己那辆破旧的自行车一路飞奔着去学校。 虽然每天这样奔波很辛苦,但对陈少波来说,只要能学习,这点困难算不了什么。为了节省时间,他每天下午5点放学后都坚持留在学校看书。 过去,在城里念书是陈少波最大的愿望。去年6月,陈少波的姐姐考上了城里的高中,他特别羡慕。“城里的学校好,我也想去城里念书”。结果8月底一开学,整个显胜初中的学生都搬到城里来上学了,这让陈少波特别高兴。“我们报名时才花了13块钱,进了城里学校后,不仅免费住全新的宿舍,而且还发床单和护被子的布,比以前在家里住得还好。” 现在陈少波每天早晨比在家的时候晚起半个小时,“不是没多的时间休息,我爱看书,一到5点多就睡不住了”。每天早晨7点,陈少波准时到餐厅买一个5毛钱的饼夹菜,中午放学后,只花2.5元就可以吃一顿有肉的饭,“比家里吃得好,每天的饭菜都不一样,而且都有肉,师傅们也对我们特别好。” 最漂亮的建筑一定是学校 走遍庆阳西峰的大街小巷,如果你看到最漂亮的建筑,随便一打听,一定是学校所在地。 走进黄官寨小学,几排崭新的校舍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孩子们所住的宿舍楼里,一楼大厅摆有鲜花,设有教师值班室、卫生室,门口的黑板上写有当天的卫生评比结果;宿舍里,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温馨之家”小园地写满了学生对现在学习生活的感言和对未来的憧憬;每个学生的床边都挂着写有姓名、家长、家长电话、班主任家庭住址等信息的床卡,水壶、脸盆摆放的井然有序。 “我们学习有代课老师辅导,生活有生活老师照顾,而且在上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我们每个人还领到了240块钱的伙食补助,这应该是我从小到大领到的第一笔钱吧”。陈少波高兴地说。为了减轻住校生的家庭负担,西峰区为每名中学生每天发放一定的政府补助。 “在城里上学什么都好,就是有时候想爸爸妈妈”。对这个瘦弱的男孩来说,每个星期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回家,每周五中午1点,陈少波会早早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坐上学校的免费校车回家。说起校车,也是庆阳市西峰区的一道风景,每辆车的造价高达48万,安全性能极高,黄色的车身十分醒目。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校车上统一安装了GPS定位仪,学校和公安部门可以随时对校车行驶状况进行检测。
农村的孩子们进城上学,不但在生活上有了保障,学习成绩也快速提高,还学到了外语,计算机。说起这些,最高兴的还是孩子们的家长,因为他们看到了孩子身上一些令人欣慰的变化。 “现在在城里,我见到了以前没有见过的好多东西”。黄官寨实验学校九年级六班的胡非凡高兴地说,在城里上学,不仅教学条件好了,而且城里的学生都特别大胆,勇于上台演讲,“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从一开始的害怕到现在的喜欢上台演讲,我特别喜欢现在的学习状态”。 省级特级教师、团结小学刘翠玲说:“教育结构布局调整解决的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问题,还影响到这些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可以说这也是一代人的变革。” 教师王丽天告诉记者,农村的孩子来到城市后,从刚开始的不适应,到很快适应,他们的变化也在微妙地影响着城市的孩子们,看到农村孩子进步如此之快,城市的孩子们也比以前更刻苦了。一位姓张的老师说,对于让农村孩子进城上学,学习成绩的提高都不是最重要的,这种做法首先是从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孩子人生的成长来说,是非常有好处的。 “现在有个新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了”。一位老师有点头疼地告诉记者,看到农村的孩子实行寄宿制,每天吃得好,住得好,让不少城市的孩子很是羡慕,他们现在也纷纷要求能在学校寄宿,过这种集体生活。 城乡教育资源的均等共享 西峰区教育局局长秦振贤告诉记者,西峰城区原有中小学12所,学生2.3万人,平均班额61人,最大班额高达76人;农村中小学共有126所,学生近3万人,平均班额只有28人,百人以下学校29所,10人以下班级80个,农村学校布点多,容量小,生源少,条件差,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农村稍有条件的家长,砸锅卖铁都要把孩子送进城里上学,借读费,住宿费加起来一年要花好几千元。2009年以来,庆阳市西峰区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区学校生源爆满,针对这一现状,庆阳市西峰区大胆地进行了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在城区大规模建设学校,吸纳农村中小学上学,让他们和城市孩子共同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 学校全部采用寄宿制,每星期由校车接送往返一次,而这笔巨额经费的来源,全部是西峰区压缩各项政府支出,全力保障教育工程。而为了能让孩子们进城上学,区政府还提前修好了通往各村的道路,率先实行了村村通公路,保证校车可以方便接送孩子们。
农村孩子进城了,西峰区教育结构布局的调整带来的不仅是学生和家长灿烂的笑脸,还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原先翻新过的旧校舍都按照“产权不变,管理不乱,资产不动,统筹规划”的原则,实施了功能转换和综合利用。进城的教师有了环境优美、价格低廉的住宅小区。医生下乡“零距离”地服务农民了,学前儿童有了专门的学习园地,村部也搬入学校,新建了农民培训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村级阵地,为工青妇、科技、文化、卫生、计生、体育等部门向基层延伸服务提供场地设施,节约建设资金1.6亿元以上。用西峰区委区政府的话说,这事有点超前,但是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这是能够改变他们一生命运的大好事。 记者手记 庆阳市西峰区教育布局调整战略是一项为民谋利、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好事、实事,并已初步显现其作用。不难看出,推进教育布局调整,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学校布点分散、办学规模小、教学设施不足和教育资源缺乏等问题,实现教学资源合理配置,极大地促进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城乡教育整体水平。寄宿制就读学生在校时间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增长见识,扩大知识面;学生学习任务不拖欠,有专职班主任(生活指导老师)集中辅导;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成绩;优质教育资源配置,适度的群体竞争、科学的管理服务体系、良好的教学氛围,可大大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农村孩子进入城镇寄宿制学校就读可享受免费入学、免费用书、免费住宿及政府每天3—5元的生活补助,每生每年可减轻家庭经济负担1000元以上;寄宿就读实行封闭式周托管理,学校配备专职生活教师,为孩子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提供全程服务,家长可从围着孩子转中解放出来,腾出时间、精力去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实现教育城市化后,全区将有3万多名农村孩子进城上学,可带动6-7万学生家长进城经商务工;人口适度向城镇集中,可有效促进商贸流通,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加快全区城市化进程。实施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后,不但整合了教育资源,优先发展了教育事业,而且可为工青妇、科技、文化、卫生、计生、体育等部门向基层延伸服务提供场地设施,可节约建设资金1.6亿元以上,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