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吸纳了丰富的东西方文化,同时也滋养了无数的国内外艺术家。艺术之花在此竞相绽放的同时,敦煌的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纽带作用愈加显现。
敦煌:终其一生也无法探索完它的美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敦煌。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千年长河中,敦煌文化在大漠深处枝繁叶茂,并结硕果于天下。这里是艺术的神圣殿堂,赋含时光密码。跨五湖越四海慕名而来的人中,陈着从地球的另一端出发。这位西班牙裔美国籍油画家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一样,被这里深深吸引,他开始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他自己心中的敦煌。尽管他的作品并非被所有人认同,但他认为自己对艺术的虔诚、对敦煌的崇敬,和其他艺术家是一样的。
敦煌美景
记者:听说为了办这次展览,您在敦煌停留了半年。作为一名西方艺术家,您在敦煌感受到了什么?
陈着:敦煌民风淳朴、风景优美、文化深厚,还拥有着重要的艺术圣地--莫高窟。我第一次来敦煌时仿佛是一张白纸,我在这里经历的一切,都仿佛在这张白纸上书写一首优美的诗歌。这半年,我一直在探索敦煌,这段经历改变了我和我的作品。但敦煌文化太博大了,就算花费一百年也无法完全探索敦煌的美。但我非常享受探索与发现的过程。
敦煌对艺术家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不仅是画作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绵延千万里,展示着数千年人类文明交融的历程,文化与艺术在交流中碰撞出无数火花。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拥有千年艺术宝库----莫高窟,在当代也吸引了张大千、常书鸿等艺术家来敦煌进行艺术创作。如今,越来越多像陈着一样的西方艺术家也开始关注敦煌。以文化来解读敦煌、理解中国,成为不少外国艺术家的追求。艺术,这一全世界通用的语言,逐渐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陈着作品
记者:我们可以在您的画作中看到东方和西方元素,您如何看待不同文化的关系并将其在作品中融合?
陈着: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就如朋友之间的关系一样。你应该以谦逊的态度去吸收其他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这将改变你整个人和你的作品。我在作品中没有很刻意地融合两种文化,我的生活就是充满了多元的文化,所以这也展示在了我的作品中。我希望能通过作品整合东方和西方、结合古代与当代,使之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不同文化间的关系就如朋友
雪润敦煌(张晓亮摄)
开放包容才能让艺术之花绽放敦煌
敦煌因古代丝绸之路的繁盛,使中国、印度、希腊等不同文明在这里交汇。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敦煌先后在美、英、法、德、俄、日等18个国家(地区)举办敦煌艺术展,再度吸引世界目光。在开放包容的胸怀下,一个国际性的艺术“博物馆”正在形成。
"演绎敦煌——俄罗斯画家画敦煌系列油画专题展"(范培珅摄)
记者:敦煌近几年吸引了很多国内外的艺术家,那么您认为敦煌艺术具有哪些价值呢?
詹顺舟:第一,敦煌拥有开放包容、向善守正、崇高唯美的文化和艺术。第二,敦煌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都是其它地方的文化艺术不兼具的。第三,敦煌的文化可以让艺术家汲取无穷无尽的营养。敦煌莫高窟是文化艺术强大的基因库,不论是建筑、服饰、音乐、绘画都可以从中获取灵感。
开放包容的敦煌文化为艺术家提供养分
敦煌文化焕新生
自从人类诞生起,交流就从未止步,这种交流的特点就是互通。丝绸之路上的驼队、商贾、旅者、文人行至今日,方式多有改变,但千年古道搭建起来的道路联通之中,演绎着欣欣向荣的文化互通。2016年起,敦煌开始举办一年一届的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敦煌文博会承载着重要的使命,将敦煌文化进一步推向世界,并促进整个“一带一路”的文化繁荣和发展。
第三届敦煌文博会上的敦煌壁画古乐器复原展(范培珅摄)
记者:敦煌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未来,敦煌将如何吸引更多的艺术家前来宣传丝绸之路的文化?它又将怎么推动整个甘肃的经济社会发展呢?
詹顺舟:敦煌文化承载了整个丝绸之路的千年历史,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初衷之一就是要弘扬没有国界的丝绸之路文化和艺术。一些刚刚接触敦煌的外国艺术家,对博大精深的敦煌艺术的理解,带有其个人的尝试与局限。但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热情甚至痴迷,从另一方面展示了敦煌的无限魅力与潜力。今年的文博会除了艺术品的展示,还有衍生的文化创意产品。我们将文化和旅游、科技融合,将中外文化艺术融合,体现“一带一路”发展的一种精神融合。
融合创新激发敦煌潜力
敦煌作为文化艺术的基因库,不仅承担了文化传播的使命,也是甘肃乃至全国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通过激发内生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闪亮名片。2017年,敦煌全年接待游客超过900万人次,同比增长12.3%;实现旅游收入92.8亿元,同比增长18.3%。而2018年前10个月,敦煌接待游客数量已经达到976.52万人次。从甘肃全省来看,2014年起,甘肃省每年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两项指标的增速都超过20%。
“绝色敦煌”演绎千年服饰之美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