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国家粮仓回洛仓:仓城50个足球场大 有仓窖700座(2)

时间:2014-06-24 08:30来源:大河报 作者:段伟朵 点击: 载入中...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负责人王伟介绍说,这段模拟的唐朝路面,使用3D扫描原址技术,1:1模拟了上面坑洼不平是模拟古人留下的车辙印、脚印以及骆驼蹄印,原址位于地下2米多处,已经进行回填保护。


 

 

4.回洛仓

 


  考古:隋朝国家粮仓“浮出”地面


  回洛仓城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外的东北部,今洛阳市瀍河区瀍河乡小李村、马坡村以西,310国道从中横穿。据史书记载,回洛仓建于隋炀帝迁都洛阳以后,是当时供应洛阳城的国家级粮仓,后因不利于战略防御而被废弃。


  历史上关于回洛仓的记载并不多,回洛仓的真面目到底如何?2004年9月,洛阳市文物部门发现回洛仓城遗迹,当时,除了北面找到仓城边缘外,其余三面尚未找到边际。2012年1月,为配合大运河申遗工作,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始进行新一轮考古发掘。2012年10月,钻探工作结束,一座气势恢宏的隋朝国家粮仓“浮出”地面--整个仓城为长方形,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面积约相当于50个国际标准足球场。


  整座仓城分为仓窖区、管理区、道路和漕渠4个部分,据推测,整座仓城共有仓窖700座左右。


  计算:一座回洛仓,数千农民一年粮


  深埋地底千年的数百仓窖,如何用来保存粮食?能存多少粮食?据介绍,回洛仓各个仓窖的形制基本一致,开口直径16~18米,仓窖底距现地表8~10米。考古人员推算:以已发掘的3号仓窖为例,窖口直径10米,底直径7米,深7米,每座仓窖中粮食的高度约为6米,可存粮约为343.83立方米。稻米和粟米的比重为:每立方米0.8吨,那么,当年每座仓窖储放粮食大约55万斤。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近千农民一年生产的粮食约为50万斤,因此,一座仓窖的存粮,相当于数千农民一年的口粮。


  目前钻探出该仓城有仓窖700座左右,总储粮大约1.93亿公斤。


  保护:考古现场“变身”遗址公园


  为了配合申遗工作,回洛仓考古现场已经“变身”为一个考古遗址公园,遗址上部建立大跨度的钢架保护棚,内部设计有上下两层参观通道,通道的材质为钢化玻璃,站在通道上,可“凌空”俯视四座仓窖的全貌,又可近距离接触考古发掘现场。


  除了对已经发掘的几个仓窖进行展示,回洛仓周边其余160多座未发掘但已探明的仓窖采取环形或方形灌木进行地面标识,并在入口广场与仓窖遗址之间建设高出地面约1米的眺望木平台,供游人了解仓窖在仓城内的整体排列。


 

 

5.含嘉仓

 


  含嘉仓位于隋唐洛阳城东北部,今洛阳老城北,始建于605年(隋大业元年),为皇家粮仓,历经隋、唐、北宋3个王朝,沿用500余年后废弃。20世纪70年代,洛阳市文物工作者在配合某单位基建过程中,出土铭砖、大量生活器皿、炭化粮食等文物。据考古人员推测,含嘉仓共有圆形仓窖400余个,与回洛仓内不同的是,这里的仓窖大小不一。


  其中,含嘉仓遗址160号仓窖位于洛阳市老城区古仓街,该仓窖以保存有大量的炭化粮食而出名。据介绍,古仓街的命名就是源于这里发现了含嘉仓。含嘉仓遗址出土的几块刻字砖上清楚地记载着仓窖位置、储粮来源、入窖年月以及授领粟官的职务、姓名等。考古人员推断,这些铭砖应当是放在粮窖的封口处,类似于档案性质。


  为了配合申遗工作,含嘉仓遗址160号仓窖保护性建筑也进行了改造,并结合遗址保护展厅对含嘉仓遗址的出土文物进行陈列展示,对仓城格局进行地面标志展示,并将配套建设一些服务设施。


 

 

相关链接

 

 

●含嘉仓、回洛仓,“力证”大运河漕运

 


  “含嘉仓、回洛仓的存在,就是对大运河漕运功能的有力证明。”据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负责人介绍,隋唐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500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运河的开凿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都起了促进作用,对于元明清的京杭大运河奠定了坚实基础。


  隋唐时代开凿的大运河,已远离我们1400多年,除了个别区段仍在发挥作用外,其他多已淤塞淹没或者废弃。但仍保留了大量与运河相关的文化遗迹。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回洛仓和含嘉仓均是大运河沿线重要的粮仓遗址,是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的实物例证之一。


 

 

●丝绸之路申遗回顾

 


  2006年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和推动下,我国开展了“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工作,洛阳作为汉魏时期丝绸之路东起点,积极参与申遗准备工作。


  2009年10月,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开馆。


  2012年6月起,为配合申遗,洛阳市文物工作者对汉函谷关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2014年入选“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2年10月,洛阳市政府制订《洛阳市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方案》,标志着洛阳市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全面启动。


  2013年1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申遗文本正式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含明教坊、宁人坊)、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以及新安县汉函谷关遗址三处被列入中国段首批申报名单。


  2013年10月,洛阳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接受联合国专家现场考察。


  2014年6月22日,“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22处遗迹在我国境内,河南共有4处,3处在洛阳,分别是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县汉函谷关遗址。

 

●大运河申遗回顾

 


  2007年,大运河申遗工作正式启动。


  2007年6月,大运河保护及申遗工作协调会在北京召开,决定将“京杭大运河申遗”更名为“中国大运河申遗”,新增了包括洛阳在内的河南段大运河申遗。


  2009年1月,温家宝、贾庆林、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重要批示,同意将大运河作为我国2014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并明确申遗工作进度安排。


  2011年4月在扬州召开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标志着大运河申遗正式进入“提速”阶段。


  2012年4月10日,“运河中枢--隋唐大运河与洛阳”专题展览在洛阳博物馆开展。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清代民间送粮沉船“洛阳二号”驶进回洛仓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