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自阿干镇的炭精老手镯
酒泉出土的汉代炭精耳珰
嘉峪关市出土的晋初炭精卧猪
已经停产的阿干小煤矿
阿干煤炭主产区——大煤山
黑黑的煤炭中有一种像玉石,它坚硬如石,细腻似玉,被古代工匠们用于雕刻,制作出许多精美的艺术品和饰品,因为它包含在地下煤层之中,并且数量较为稀少,人们称它为煤玉。在甘肃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煤玉文物精品,它们不仅证明甘肃悠久的文明史,同时也见证了甘肃早期的煤炭开发史。随着现代煤矿大型机械化采煤技术的使用,原本数量较少的煤玉很少被发现,目前保存下来的煤玉雕刻品数量较少,基本上都是文物古迹中出土的艺术品和饰品。
老手镯出自古镇阿干煤窑
市民郝燕女士保存有一只老手镯,这只黑色的玉石手镯不是一般的石料制成的,而是用煤炭中所携带的煤玉制作而成。记者看到,郝女士的煤玉手镯呈乌黑色,通体黑中泛亮,表面光滑细腻,质地坚硬,显出沉重、古朴的质感。郝女士向记者介绍说,由于制作材料来自于煤炭中,老兰州人把这种手镯叫炭根手镯。手镯外径8厘米,是她家祖传之物,虽然具体制作年代不太清楚,但至少有100年历史了。这个手镯是4年前婆婆去世时遗留给她的纪念物品。据婆婆在世时讲,手镯是郝女士的姑母赠送给她的礼物。姑母家在阿干镇,姑夫孔焕章家解放前是煤窑主,孔家祖辈几代开煤窑,当时就有几个洞口。手镯的炭根就是从她姑母家的煤窑中挖出来的,手镯最早是姑母佩戴着,1920年时送给了她婆婆。戴上后随手臂逐渐生长取不下来了,婆婆就一直戴了近60年,1985年干活时不小心将手镯撞断掉了下来,用胶粘接好后便保存了起来。
煤玉手镯是甘肃煤炭史文物
记者查问相关资料,发现有关煤玉的记载很少。为了弄清煤玉的真实情况,记者咨询了甘肃省煤田地质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方加吉,方工196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在甘肃从事煤炭研究工作40多年。他说,在书上看过有关煤玉的资料,却一直没见过实物。炭精是一种高精度的优质石炭,是由藻类植物沉积形成的煤,特点是细密均匀,材质坚硬,适宜雕刻和制作工艺饰品。
据方工介绍,甘肃省煤田地质局退休副总工程师康立权对此比较了解,随后记者又找到了康立权,他说,煤玉也叫炭精,国内抚顺煤矿出产比较多,我省发现较少,只在兰州阿干镇和靖远的党家水、磁窑煤矿有过发现。因为它是在远古时期沼泽地里,一层植物一层土沉积生成的,炭精煤层一般很薄,开采时很容易被忽视,只有旧时人工开采过程中容易发现,在目前机械化采煤条件下,即使有炭精也不会被发现。阿干镇的煤属于中侏罗世煤层,距今约1.5亿年左右。这个产自甘肃最老的煤炭产区——阿干镇的炭精,是甘肃煤炭发展史的一个实物见证。
中国煤雕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
有关资料显示,煤玉有多种称呼,根据地方不同有煤玉、煤精、炭精、炭根等叫法,具有明亮的沥青、金属光泽,黑色,密致,韧性大。比一般煤轻,存在于地下岩层中,呈孤立块状体或夹于煤层之间。煤玉可用于制作工艺美术品、雕刻工艺品和扮饰品,故有人称它为雕刻漆煤。
中国煤雕,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据《陕西省煤炭志》记载,在铜川市王家河、柳沟、李家沟、雷平沟四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煤玉环五只、煤玉铲一件、煤玉笄三枚,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制品,为公元前7000年至前公元前4000年所制。《甘肃省志·煤炭志》记录:甘肃早在汉代就出现了工艺精湛、形状多样的煤雕刻品。1956年,酒泉下河农场汉墓出土了炭精雕刻的耳珰一枚。1957年,酒泉北稍门外古墓中,发掘出炭精雕刻的小羊、小鸟各一件。同年,永靖县河东乡也出土了同类制品。1972年,嘉峪关发掘出卧猪3件,一件长8.6厘米,高3.4厘米,宽2.3厘米。同时发掘出印信一枚,呈正方形,边长2厘米,顶部有虎头纹,正面刻朱雀,背面刻有青龙图案,文曰:“王治印信”,考古鉴定为东汉晚期墓葬。
炭精文物有待研究
兰州地方史专家邓明先生说,阿干镇地区煤炭开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500多年,是甘肃最早开采煤炭的地方之一。虽然煤矿有很长的历史了,但由于年代久远,一些物证被逐渐遗失掉了。旧时阿干镇一带的妇女佩戴煤玉饰品的较多,现在阿干地区炭精工艺饰品已经十分罕见了。郝女士的这只炭精手镯是见证阿干地区煤炭的一个物件,可以说是一件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根据《甘肃省志·煤炭志》记载,上个世纪40年代,地质学家王景尊在阿干镇石门沟煤矿工作时,曾选用该矿采出的煤炭雕刻了一枚印章,历时40余年,仍光洁滑润。为了一睹这枚印章的真实模样,记者几经打听,在兰州大学找到了王景尊的遗孀,由于老人年纪近百,已经不知道印章的事了。
记者带着炭精手镯前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位研究人员看了炭精手镯说,甘肃省出土过一些炭精文物,但是数量相对较少,没有人对此做专门研究,据了解,在国内也基本上没有研究炭精文物的人,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属于空白。相关资料显示,1949年以来,甘肃省内古墓葬中出土的煤雕品有10余种近30件,多集中于酒泉地区,但是没有资料记载这些煤雕的产地,目前还不清楚这些炭精制品是不是甘肃本地所出产,这方面有待考古专家进行研究。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