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院门留下了几代西安文化人的足迹

时间:2011-12-27 17:53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刘蔺萱 点击: 载入中...
 
 
 
  南院门的旧书摊。宗鸣安 供图
  古旧书店是南院门留下的为数不多的“老字号”。记者 尚洪涛 摄

  这里曾有很多书店

  解放前,南院门不仅是西安的商业中心,还集中了西安市的几大书店,给这里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当时,西安市共有八家全国著名大书店的分店,其中有五家就设在南院门正街。中华书局在南院门街道东段路南,“九一八”后,原址成为“世界书局”所在地。曾在南院门附近居住的85岁老西安胡宝瑛老人回忆说,世界书局在南院门正街,大东书局和北新书局在正街西段路北。大芳照相馆东侧还有“公益书局”。这些书店每年两季为全省的中小学生供应各具特色的课本和大量的课外读物,是全城师生节假日常去的地方。还有“三联书店”更是当时进步青年经常光顾的地方。

  1927年,“商务印书馆”迁址到粉巷西口的南院门正街路南东段,解放后在此修建了“西安市第一医院”。商务印书馆内出售普及性的书籍,同时销售文具,非常便民,生意很好。

  “义兴堂”书铺则是南院门一带较早销售古旧图书的地方,曾被常来这里的熟客称作“南院书屋”。此外,大车家巷北口附近还有七八家古旧书摊,这些书摊多售线装书,兼售文化用品。至今,“西安古旧书店”仍在原址上维持着经营。南院门也因此留下了几代西安文化人的足迹。

  常香玉曾在这里唱戏

  说到南院门的文化单位,还不得不提陕西省图书馆。1900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逃到西安后住在南院门。慈禧走后,陕西巡抚把南院行署东院的一栋二层楼改作“劝工陈列所”,用来陈列慈禧带不走的珍宝,老百姓遂把这里称为“亮宝楼”。1914年,原设在梁府街(现青年路东段)学务公所的陕西省图书馆迁入“亮宝楼”。后改名“中山图书馆”。1937年改名为“陕西省立西京图书馆”,至解放后改名为“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一直位于南院门,后来扩建到西大街,虽然2001年位于南二环的新馆正式开放,不过省图的部分机构仍留在了南院门。同时,历经百年的“亮宝楼”今天仍然还在,是南院门曾经繁华的历史见证者。

  民国时期著名收藏家阎甘园先生就住在南院门一带。1924年,鲁迅先生来西安讲学时,授课之余还多次经西木头市到南院门一带散步,曾专程到南院门阎甘园家看画。受阎甘园先生的影响,南院门还兴起了好几家古董店铺,如“汉中王”(掌柜是汉中人,姓王),“古董李”,小古董摊点就有十几处。

  南院门正街东头“福建会馆”内有一个戏楼,成为当时各剧社演出的好地方。民国时期,“正俗社”秦腔剧院,就在这里的戏楼演出,正俗社里有几位名角儿,所以生意非常好。

  胡宝瑛老人告诉记者,解放后南院门正街路西曾有东风剧院,解放前这里曾是一个小剧场,抗日战争时期,豫剧名家常香玉就曾在这里演出,当时常香玉住在西安,在西安是最红的演员之一。

  第一市场,老西安的小商品批发一条街

  南院门广场的东侧,还有两条甬道通到南广济街,偏北的一条是第一市场,是西安的小百货批发商场,南边的一条是院门巷,民国时是“洋货”的汇集地。

  南院门西北角有民国时期的广播电台,广播电台旁,有一条小巷,被称作第一市场,实际上是通向南院门的一条甬道。1926年,民国政府把南院西侧的箭道开辟为小百货市场,主要经营日常杂货,这里的小商品和小吃在西安颇负盛名。这里小商小贩摊点密集,经营范围极广,有五金、衣帽、梳蓖、针线、刀剪、胰子皂碱(肥皂)、鞋袜腿带、毛巾手绢等等,各种小商品应有尽有。而且,这里大部分店铺都是以向外省批发为主,以零售为辅,生意极为红火。其中,永丰隆、智兴长和林信公,是这里最早的店铺。有资料显示,1948年,在第一市场经营小百货的商号就有57家。

  南院门西还有一条东西向的小巷叫做院门巷,民国时期,京、津、沪、汉的“洋货”都集中在这里,人们称这条街道两边的商店为“洋货铺”。洋货铺里有座钟、搪瓷脸盆,日本、德国的瓷器、镜子,各种化妆品,以及洋娃娃等洋玩具。这些都是有钱人消费的地方。穷人们只能来逛逛,饱饱眼福。

  民间记忆

  南院门曾有口大水井

  (张如意 70岁 出生在南院门 )

  我是土生土长的南院门人。我出生的院子就是现在市委礼堂所在地。旧社会时,那里是一所很大的宅院,一直通到西大街,我家就租住在那所院子里。院子的旁边,有一个北京布庄,一直存在到解放后。

  打我记事起,南院门就有一口大水井。水井就在街心花园的北头,水井的北面,有一堵墙,是当时南院门衙门的照壁,照壁的后面,就端对着现在的市委大门。照壁和水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我的父亲辈也说不清楚,很有可能是从清代延续下来的。上一期《西安地理》中所说的清代陕甘总督府的旗杆就在照壁东侧。

  南院门的大口水井是当时城里许多人家饮用水的来源。西安通自来水之前,城里的人都以井水为生。那时几乎各家都有井,可是自家的井水多是又苦又涩,难以下咽,只能洗衣、洗碗,不能入口。当时,西安城里只有几口不苦的水井,西安人俗称“甜水井”。据我所知,当时西安的甜水井,一口在西门附近,一口位于现在的甜水井大街,还有一口就是南院门的大水井。

  南院门的甜水井很大,约有十个平方,四角有四个辘轳。上面搭着木板。1952年,我家搬到了南院门街心花园的北头,专门管理南院门的大水井,水井就成了家里人生活的经济来源。当时,一桶水二分钱,比较近的住户,我们家把水给他们挑过去,对于住得比较远的人家,就用一种带塞子的木桶运水。在大水井旁,我们一直住到1962年。后来,西安市通了自来水,大水井就失去了原先的重要地位。

  解放后,大水井和照壁墙还在使用。我还记得当时有许多通知、告示都贴在这面墙上,方便大家阅览。上世纪六十年代时,照壁墙被推倒,墙上的砖头被用来填埋水井。大水井和照壁墙便同时消失了。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瞰中国|云南罗平 花海闹春
  • 武威凉州南城门广场消夏图
  • 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西偏南的赛宗寺
  • “天国的阶梯”——川南高坎梯田
  • 坐北朝南的连城鲁土司衙门
  • 中国最美森林之一——蜀南竹海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