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钟表 《东方红》的乐曲中聆听时间的步伐

时间:2011-12-27 18:50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西安报话大楼大塔钟位于西新街,西安人通常称其为报时大钟或大钟表。1965年以来,大塔钟不知疲倦地为这个城市报时,每到整点,那悠扬的《东方红》便会响起,回荡在古城上空。在物资匮乏的时代,大塔钟曾是指导西安人生活作息的标准时间,今天,报时大钟在普通西安人生活中的作用已不再那么重要,不过,它仍然是古城的一个标志性的符号,见证着西安城的发展。

  西安报话大楼曾是西安最高的建筑,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高高耸起的塔楼,那时,这座报时大钟曾是大多数西安人生活起居的唯一时间依据,那段《东方红》的旋律也早已刻入老西安人的心里。著名作家鹤坪说,他童年的第一次“远征”,就是和小伙伴一起到北大街去“看大钟表”,“那声音我许多年都不敢忘掉,每一响都烙在我的心底。因为,那时候我们家穷,全家七口人没有一块表,也没有挂钟;全家人的作息都指望着大钟表。”

  探秘大钟表的内部结构

  5月24日,记者来到位于西新街的西安报话大楼。在报话大楼西侧,一块石碑静静地立着,上面刻着:西安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报话大楼。2007年,大塔钟和报话大楼一起,已经成为了文物。如今,报话大楼是中国电信西安分公司所在地(曾是西安电信局所在地)。

  西安报话大楼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西安市文物局提供的材料显示,大楼的建筑师为沈元恺先生,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形式,建筑呈L形布置,由中间塔楼及东、南两侧各5层的辅楼共三部分组成。这栋总高约62.5米、外墙为米白色的苏式建筑,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西安报话大楼仿照北京报话大楼而建,被称为北京报话大楼的“姊妹楼”,是解放后继北京报话大楼之后新建的报话大楼中最成功的一例。

  中国电信西安分公司工程师,负责维护报时钟的邵省平先生说,西安报话大楼始建于1959年,由苏联专家设计。然而就在大楼开工前,苏联专家突然撤走,致使工期拖延。施工期间,又遇上了三年困难时期,当时的水泥、钢筋等建材极为短缺,所以中途停工了一段时间。直到1965年,报话大楼才投入使用。

  报时大钟那四面白色的表盘和黑色的指针早已为我们所熟知,那么报时大钟塔楼里面又有什么玄机呢?在邵省平带领下,我们满怀好奇地向神秘的塔楼上进发。大楼的电梯只通到6层,再上一层楼梯便似乎没有“路了”,这里已是大楼主体部分的最高层,再往上走,就是塔楼了。拐过一个弯儿,登上两级铁楼梯,再爬一个几乎与地面垂直的铁梯子,转过去,贴着塔楼的北墙,再上两级铁梯,便到了大钟的中心部位,这里控制着大钟的运行。邵省平说:“报话大楼中间塔楼的主体部分为8层,上面的方形塔楼还有5层,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大概是大楼的10层。”

  这个控制大钟的中心区域,正位于塔钟四面表盘的内部。邵省平指着放在正中间的两个方盒子说,这是今年4月新换的GPS时钟控制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接收卫星信号自动调整时间,同时控制时钟夜间的照明。这间控制室四面墙壁的中心,也就是四个表中心的背面,还有四台小型电机,负责转动表轴,控制分针和时针。在四面表盘上,各有4个高音喇叭,每到整点听到的《东方红》乐曲,就是从这16个喇叭传输出来的。巨大的报时钟内部竟然如此简单,要不是亲眼看到,还真是难以相信。

  邵省平说,大钟从诞生至今,经历了许多次的改造。报时大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随大楼建成投运后,是纯机械式,当时的照明用的是白炽灯泡,到了七十年代改为机电一体式,照明改为日光灯照明。1989年由钟研所对机械系统和电器控制系统进行了更换。1998年,对时钟的电器控制系统进行了一次大修更新,照明改为发光二极管。2011年4月,世园会前夕,又对控制系统进行了更新,采用GPS时间接收系统,保证了全天候时间获取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邵省平介绍,时钟的工作环境随外界天气、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夏季时,在太阳直射的情况下,塔钟钟体的温度可以达到80摄氏度左右,到了冬季则会下降到零下十几度。这都会影响时钟的准确性,过去,这些都需要人工校准,而安装了GPS卫星接收自动调整控制系统后,时钟每隔12小时会通过接收卫星时间信号,自动进行校准。此外,此次改造还更新了每个表盘的驱动电机,以及指针上的照明灯。

  邵省平还告诉我们,报时钟的四个表盘,每个表盘(黑色部分),都是长宽高6米的正方形,“远看不大,可要是近看,就会觉得巨大无比,”邵省平说,“改造前,报时钟每一面的分针长2.6米,重40多公斤;每一面的时针长2.1米,重30多公斤,今年4月改造后,由于夜间照明系统的更换,每个指针的重量各减轻10公斤。1989年,指针改成铝合金结构,而之前是铜板材质的,重量更重。”

  离开报时大钟的核心控制室,我们来到了报话大楼五层的另一间控制室,邵省平说:“这是大钟控制系统的一部分,主管报时的音乐播放,以及时钟调整准确度的校准。”

  演奏《东方红》的方式变了多次

  在许多老西安的心中,曾经的报时大钟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工作。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曾经有一个“母钟班”专门负责报时大钟的日常维护。

  5月26日,记者在凤城一路见到了已退休多年的原“母钟班”班长付新华先生。付新华从1971年参加工作直到2000年退休,一直在“母钟班”,并且从1972年起一直都担任母钟班的班长。

  付新华说:“我初到电信局时,大钟表划归后勤部门管理。那时,有一个独立的班组专门管理电信局内部的时间和钟表,称为‘母钟室’,我刚去时班里一共6个人。”当时,位于报话大楼一楼的母钟室,是电信局管理时间的总控制室。母钟是电信局的“原始时间”,它通过向外发送脉冲,从而控制塔楼上的报时钟、各个办公室里的挂钟,以及电报、电话的时间,“也就是说,管理塔楼的报时钟,仅是母钟班负责的诸多工作中的一项。”付新华说。

  母钟是电信局所有时间的来源,是塔钟和其它计时的“心脏”。母钟是机械钟表,而校准则完全靠人工。付新华回忆说:“每天晚上12点时,都要对母钟进行校准。那时校准时间全靠‘听’,机房里专门配备有一台收音机,通过广播里的报时来调整母钟的时间。快了停一下,慢了赶上去。”当时的母钟全靠机械带动计时,动力则来自最下端的重锤。通过重锤拉动尼龙线,从而拽动齿轮。重锤每半分钟运动一下,与此同时,母钟将信号传输到塔钟以及其它地方。塔钟只是母钟的一个子钟。所以,那时的塔钟是每半分钟走一下,而现在的钟表分针则是一分钟走一下。此外,母钟还有摆锤,摆锤摆一下就是一秒钟。这种机械式的计时方法直到1985年才改变。

  塔钟的结构跟母钟则完全不同。每隔半分钟,母钟都会给塔钟一个脉冲信号,塔钟中心的电机得到这个信号后,便运动一下,并通过电机四周的四个轴将动力传给四面的表盘,从而带动每一面的指针。后来改为四面各有一个电机带动表盘。

  付新华告诉记者,尽管大钟表报时的音乐始终都是《东发红》,不过,演奏《东方红》的方式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了许多次。最初,是由小锤击打钢丝,发出旋律,再通过塔楼上的20个喇叭播放出去。当时一共有八根长短不同的钢丝,有4只小锤,演奏出来的声音清脆明亮。那时报话大楼是西安市最高的大楼,城市里车辆也少,所以声音能传很远。“早上六七点在北梢门都能听到。”付新华说。到了1970年时,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了《东方红》协奏曲的录音带,这盘录音带一直用到了2000年以后。现在,用的则是电子音乐,通过pc机来播放。现在塔楼上总共只有16个喇叭,比以前少了4个,这是因为,每一面都少了一个低音喇叭。没有了低音喇叭,音乐声会少点浑厚,而显得更清脆。

  每天早晨6点到晚上10点,每到整点时刻,西安人熟悉的报时钟声《东方红》乐曲就会在古城上空响起。一位西安的老人说,每当听到《东方红》的曲子,一种特殊的情感油然而生,充满一种激情。

  据付新华说,西安报话大楼的报时钟比北京、上海的都大。他说:“我记得那时候全国总共制作了三个,一个在北京火车站,一个在上海外滩,还有一个就是西安报话大楼大钟。它们都是出自同一厂家——上海倍高钟表厂。当时,全国制作大钟表的厂家只有这一家。”早在1958年,西安就已经向厂家定做了报时钟。到了1965年,大楼使用的同时,大钟也完成了安装调试,开始使用了。

  如今,西安报话大楼报时钟已经运行了46年,虽然许多现代建筑在古城林立而起,不过古城人对报话大楼的钟表仍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几十年来它就是西安的“北京时间”,对古城人来说不可缺少。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敦煌大漠引客来
  • 【大美甘肃】一场夏雪,惊艳了民乐
  • 兰州大氧吧 生态石佛沟
  • 兴安林家大院风光
  • 内蒙古第一大湖——呼伦湖
  • 位于大通县桥头镇西侧的娘娘山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