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慧
沧海桑田,世态巨变,谁人知道昔日的东关?
六十多年前,十几岁的我由山西来到西安,举目无亲,先到东关山西会馆找个落脚处。山西会馆在长乐坊街北。金字牌匾,黑漆大门。先在厢房登了同乡会谱,然后在后堂关老爷塑像下敬香、嗑头。有人领着读:诸如“尊敬同乡长辈、不坑人骗人、不吸鸦片……“如果违犯了,不但关老爷不饶,同乡会也要开除。因欺诈有损晋商声誉的要受罚——在山西会馆东侧的关帝庙出款唱一台戏,公开道歉表示悔改。当时长乐坊十分热闹,一街两行,挤满了人群,主要是山货杂货、粮行布铺、酒店饭馆。小吃摊、百货摊遍地都是。长乐坊东头坡下是猪羊骡马市,西头是京广百货店。路上来来往往的马车因铁裹的车轮,把路轧了两道深辙。尘土飞扬。有叫卖声、寺庙磬声、吆牲口的喊声……繁闹异常。——这就是我当时对西安的第一印象。
过了三天,山西会馆一位楚姓管事对我说,山西会馆东侧有会馆办的晋兴中学,可以在那里半费上学。当时贫无饭吃,怎能上学?于是又经他介绍我到东关南街万盛行药堂当临时学徒。万盛行药堂是山西人开的一个中药店。从此,我热爱中药,涉足中药材这个行当三十年之久。
民国年间,东关是关中最大的山杂百货集散地,是当时西安贸易集市最繁华的地方,当时,各省会馆云集在四府街、盐店街、柴家什字一带,独有山西会馆设在东关,这是因为当时山西会馆就是“汇馆”,便于秦晋经商人的汇兑、资金筹借的需要。山西会馆的职能与其他各省会馆有不同之处,所以就把会馆设在东关。
当时的东关是西安经济最活跃的地方。有京广百货、布匹棉花、土产杂货。干果调料、农具用具、肉类蔬菜,七十二行应有尽有。京货巷(今景化巷)、鸡市拐、炮房街,都是因专业市场得名的。大街小巷车来人往,一片喧嚣。
当时东关的最大特点是在东关正街、东关南街,直到鸡市拐、长乐坊,一街两沿,分布了各种货栈、货场。东关正街南侧的东板房、西板房便是各地来西安收、售货物客商的寓馆和交易场所。东板房坊门有“俯首运筹思量着分厘利润,举杯沟通谈笑间百万定夺”的大副木刻门联。直到解放后这个木牌门才被拆除。而东关最闻名于省内外的是中药材集散地,东关和东关南街一共有三十多家中药堂,有德盛行药堂、和盛行药堂,还有长盛行、永盛行、毓盛行等药堂。为什么都带一个行(读音航)字?它们名为中药堂,实际是以经营中药材收购和批发为主的货栈,所以东关的药堂都带了“行”字。我所在的万盛行药堂就是其中较大的一家。说是“堂”是因为旧社会医院和药铺是一体的,有看病先生坐堂诊病开方。万盛行不但收购西安附近出产的白术、薏谷、远志、黄芪、柴胡,还收购南山的珍贵药材秦贝、秦党、天麻、细辛、昌蒲、杜仲等,我还跟着师傅到甘肃收购当归、甘草和麻黄,将这些药材批发给东方来的客商。这些药行除经营收购批发药材外,还有自己的加工场,将药材制成丸、散、膏和饮片等成品中药。解放后成立的市药材公司,就设在东关正街北侧,万盛行就成了公司直属的门市部之一。
那时,我常常信步走在东关的小街小巷,解读这一首首无字的史诗,为之感慨、忧伤、怀古,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就像身边的中药,尽管酸、甘、苦、辛、咸五味难闻,而乐在其中。就是到退休后还眷恋着东关,常到东关看看。
明清时,东关是进入西安府门户,东方来的官员有三等,一等是朝廷大员,未入城前早有探马禀告,陕西巡抚、西安知府都在接官厅等候迎接。地址在更衣坊(解放后改为更新街)南段街名也叫接官厅,相当于今日的高级宾馆。另一类是来西安的下级官员,如县的知事、县令、县承等,也在接官厅住下,没有上司来接。第三类进府城的一般办事人员,住在“官店”,实际相当于现在的一般招待所。东关现在的更衣坊(更新街)、接官厅和官店巷,都是当时接待官方人员的地方。民国初,接官厅被省总督陈树藩作为公馆,改建成花园。私产公产无法分晓,解放后东关的官厅花园才被市民政局房产科接收。
民国时东关是东出长安的大门,一出东门便有一条大路向东北斜通到十里铺过浐河桥而东去。这条街(就是现在的伍道庙十字南街)的街口,当时北侧有一座小庙叫伍道庙。离长安远去的游子在此给伍道神烧香敬表,祷告在他乡走运。小庙门前一副对联是:“走四海尊敬乡党朋友同事;行千里不忘父母妻子儿女”,横联:一路平安。
当年的东关,在陇海铁路通车后,才失去昔日百货云集的繁盛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