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水陆码头

时间:2011-12-27 19:26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幼时,父亲常常给我说起,祖辈们在清同治年间(1862)由湖北一担挑,辗转千里,逃荒到草滩落脚。后来,我又在草滩地区工作了三十几年,目睹了古镇的沧桑巨变。

  渭河航运,源远流长,周初即有水运。明初时,草滩码头就已初步建成。清末民初,草滩码头已具相当规模,渭河航运进入鼎盛时期。

  每年盛水期,商船昼夜穿梭,夜间两岸灯火通明,沿河景色异常壮观,草滩码头一派繁荣,街道商店货栈林立,四方商贾云集,货堆如山,人流如潮,行人南来北往,货物转运,车水马龙,逢集每日人口流量可达数万人。此时,清政府在草滩街专设置了厘金局,以收取税金。

  清末民初,草滩渭河航运出现繁荣景象的原因有三:第一,草滩地处渭河与灞河的交汇处,是古长安的北大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清代中期,长安已成为陕西的政治、经济中心,又是西北与东南各省联系的枢纽。那时,长安通往西北的主要交通线路有三条,一是由长安西上咸阳、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经平凉通往兰州。二是由长安向北经草滩、三原、富平、耀县、正宁、庆阳、银川通往宁夏。三是由长安向北经草滩、三原、耀县、铜川、宜君、黄陵、富县、延安、米脂、绥德、榆林、神木、准噶尔到达归绥(内蒙古当时称绥远省)。它联系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来往商人主要依靠骡马和骆驼运输,凡从事这种长途跋涉搞运输的人,被称为“走口外客人”,从业人数相当多,所运货物都集中在草滩,然后顺渭水东下经黄河或运河运往上海和北京。第二,山西人民当时多食山西潞盐,亦有食陕北花池盐,甘肃青盐(质好但价格昂贵,故民间以潞盐为主),因潞盐、炭、铁都由黄河禹门口下水入渭河,逆水上行较为方便,且运费较陆运价格便宜,商人以选择水运者多,渭河航运的兴起,草滩又是终点站,是距长安最近的口岸。第三,清政府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抓紧增加税收,于是在长安设立了许多管理经济的专门机构,名目繁多,如马道、茶道、粮道、盐道、政府专卖等。那时,凡是做地方封疆大吏,如总督必须兼任兵部左侍郎,陕甘总督兼管西北马道和盐道,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又管经纪商务。长安设置巡抚衙门(今北院门市人民政府),巡抚兼管粮道、茶道、盐道等。其中茶叶行销量最大。由于长安城内奇人居住最多,少数民族喜欢喝红茶,但茶叶必须在西北加工制作。陕西巡抚将茶叶加工拨给泾阳县加工炮制。陕南所产茶叶,人担车推到泾阳加工,再向西北各省远销,来回往返,草滩是必经之地。还有西北盛产的甘草、半夏、枸杞、当归等,中药材也需要加工外销。陕西巡抚将加工业务拨给了三原县,从加工到分运送到全国各地,也都必须经过草滩。

  另外,商贾的大批京产杂货,京津布匹以运量大,启运方便和运输费便宜的水上航运远销西北各地,以赚取更大利润。草滩又是渭河航运的终点和各种货物的重要集散地,渭河航运的勃兴势在必然。

  清末民初,草滩镇地处渭河航运的重点和长安南北陆路交通要道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逐步形成了渭河流域规模宏大的水陆码头。那时,草滩及镇东到东滩(今柳树林村),西接西滩(今东兴隆),东西横贯2公里;南至九龙渠(幸福渠),北濒渭水,南北长2.5公里。沿河码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专用码头,俗称上码头,地址在今汽车站——农具厂,占地150亩左右,为专门下煤炭和生铁的码头;下码头(现在在贾家滩北),是堆放盐和碱的专用码头(较早设在李家街)。那时,运送炭、盐、碱、铁是用专用的大船,称盐炭船,其载重量一般在40~50吨。上下码头均由政府直接管理。第二类为南北渡口,全系平板木船,大小船20多艘,用以摆渡南北过往车马和乘客(当时旅客多乘轿车,俗称趟子车。系用骡马拉的戴轿顶型的车,只拉旅客,不拉货物),西安距三原45公里,旅客必须经此渡口过河,大都在草滩憩息并就餐,饮食行业得到较快发展。摆渡码头每日不停,若有专差和八百里加急转送,随到随渡。第三类码头是专门装运日用百货和旅客等,它以小帆船为主,载重量轻,但运费昂贵,即使遇到干旱季节,仍可照常通航。此间,渭河航运上行多以京货盐、碱、炭、铁器为主,下行多以木材、羊毛、牛皮、棉花、粮食、水烟等为主。此外,宝鸡、甘肃出产的木材,常以放筏形式沿渭河东下至草滩,然后运往长安和渭北各地销售。那时,草滩设有大型木材厂五家,如复兴木材厂、肖家木材厂等,其厂占地10亩以上,木材堆积如山,生意十分兴隆。

  为了方便物资交流当局官府规定每旬三、六、九或二、五、八为集市日,每逢集市官府即派官员收税,除了正式规定的集日外,每天早晨还有露水集,即日出开市,早饭散集,以解决码头工人、居民买菜购粮等问题。此外,还设有“人市”(即作工日出卖劳动力的人),供临时急需劳动力者雇用,又是穷苦人糊口谋生的一种出路。集市区设有较大饭馆八家,大烟馆六家,旅社五家,还有供车马住宿的大车店、供住骆驼的骆驼场等。到了民国初期,草滩镇地区的经济仍呈发展势头。镇街区商业兴旺发达。那时,有粮、花行20余家(将大批粮食和棉花由草滩装船东运潼关、洛阳等地,再用火车转运上海),中药铺八家,西药房二家,枋店(棺材店)五家,京货铺(专售绸缎、布匹的店)四家,杂货铺(卖点心、南糖、食品、烟酒、水旱烟、火纸等)22家,各种店、堂、坊、馆总计94家。

  草滩的繁荣,吸引了更多的客商和行人,除了山西的盐、炭、碱、铁器以外,河南、河北、山东及黄河下游各地的货物纷至沓来在草滩码头靠岸登陆,就连远渡重洋的美孚石油、亚细亚油也都在此上岸批发销售。一日内货船靠岸不少于60艘,多则高达百余艘。每当货船靠岸(盐炭船每艘载重量40~50吨),一派繁忙景象。车马密集,人力车数以百计,装卸工匆忙卸货,通宵达旦。运货马车、人力车布满大街,南北大街车水马龙,东西大街人流如云、摩肩接踵,夹道两边小商小贩比比皆是,鼎盛时期的码头、集市每日人流量高达十万之众,名闻西北和华北,成为黄河流域的巨埠。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时,随着铁路的开通,草滩摆渡随之慢慢凋落。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西偏南的赛宗寺
  • 当卡寺内有甘露法泉
  • 始建于清嘉庆元年的贵德文庙
  • 甘肃省华池县双塔寺文物被盗案10年的尾声
  • 尼泊尔商人:我要让130年的夏帽嘎布继续延续
  • 藏族邻居们给我一个高原的“家”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