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 三省交界的咽喉要道 地势篇

时间:2011-12-27 19:48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潼关曾与山海关一并被称为古关隘之首。在渭河入黄河处、黄河与华山相夹地带,潼关静观千年历史风云。它位于黄河与华山之间的狭小通道中。渭河在这里汇入黄河,黄河在这里走完几字形的最后一道弯,本来向南奔腾的河水在这里遇华山而突然转向东去。

  潼关,不仅地处咽喉要道,而且地表深沟大壑纵横,可以说,它是将万千险要集于一身的、天然的险关要隘。本文将通过“地势篇”、“历史篇”、“关城篇”来展现潼关的雄奇险峻。  潼关之险,曾与山海关齐名

  古潼关的战争风云,大概快要被世人所遗忘了吧。如今,那个金戈铁马的冷兵器时代,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而潼关所拱卫的长安,也早已失去了都城的地位。然而,历史上潼关所凭借的那份险要,千百年来却从未逝去过。

  滋养了关中平原的渭河,在潼关汇入从北边奔腾而来的黄河,恰巧黄河在这里走完了“几”字形的最后一个大弯。南下的滔滔黄河水在这里撞见了中国的南北分界岭,秦岭向东延伸的余脉华山,阻挡了黄河南去的道路,母亲河顺着山脉的走势,以一个90°的拐弯向东流去。古潼关,就夹在黄渭激流和小秦岭(华山)之间的狭小范围里。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习惯了将位于秦皇岛的山海关称为“天下第一关”,殊不知潼关的地位其实并不亚于山海关。明代人撰写的《山海关志》中就明确地说:“畿内之险,唯潼关与山海为首。”到了明朝,长安早已不再是都城,而潼关却跟屏卫北京的山海关并称为“首”,就足可见潼关的雄奇险峻,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可见一斑。

  潼关的建立并不算早,大概在东汉后期,起初是为了防御来自西边的羌人。隋唐时,由于都城长安地处关中,潼关的地位便大大增强。宋元明清,虽然长安已不再是都城,可潼关的战略地位却并没有降低。抗日战争时期,潼关的坚守,保全了西北大后方。今天,金戈铁马已逝,潼关从防御性的天堑,变成了沟通东西的通途。

  沟壑纵横,天然的险关要塞

  农历春节刚过不久,我得以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一起,零距离地感受被称为只属于战神的千年潼关。2010年3月6日,驱车前往渭南市潼关县,同行的曹龙先生,是负责发掘潼关故城遗址的考古队队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

  由于西潼高速的封闭,我们只能走310国道,从西安出发,一路经过临潼区、渭南市、华县、华阴市,最后到达潼关,也就是陕西的东门户、关中平原的东口,以及渭河的最东端。

  进入渭南后,我们一直行进在华山脚下,公路南边是叠嶂的峻岭,渭河则蜿蜒在北边,从地图上看,渭河冲击出来的广袤平原,似乎突然在潼关境内收了口。一座大山(秦岭)和一条大河(黄河)在潼关相遇。

  310国道从潼关的新县城旁绕过,这座建在塬上的新城只有50年的历史,曾经叫吴村。潼关老城则在距此10公里的黄河岸边,现在唤作港口镇,而潼关人则习惯称呼那里为老潼关。曹龙告诉我,潼关的关和城分不开。因关设城,使关的防御性更强,也说明了关隘的重要性。

  放眼一望,新潼关县城开阔平坦,显然是个适宜发展,却不适宜屯兵据守的地方,而潼关故城的地势则与新县城大为不同。

  古人曾赞叹说:“人间路止潼关险”,到底怎么个险法?接待我们的潼关县文物局李勇文局长劈头就说:“潼关的地势险要,一定要亲自去看。仅凭资料和介绍,不容易理解,实地一看,就什么都明白了。”李勇文参加过潼关故城保护规划项目,作为一位非潼关土著,他很有经验地告诉记者,潼关的历史文化内涵太丰富了,刚到这里时肯定会一头雾水,只有生活在此,一点一滴地积累、感知,才能慢慢理出个头绪来。

  从潼关新县城去故城,需要下塬。潼关的地势,并不如关中其他地方一般开阔平坦,而是深沟大壑与高峻的塬、墚相间,如此高低相差的地表,却恰好与黄河、华山之间的狭窄地势相遇。

  李勇文说:“潼关地区在秦岭余脉华山以及黄土台塬地形的影响下,从南面的山脉一直到北边的黄河,都是起伏不平的,可以说,潼关是沟壑纵横。”潼关,生来就是一副险关要塞的坯子。

  “出险复入险,别山仍上山” ,清代学者洪亮吉描写潼关的诗句一点不假,行走在潼关,感觉处处是险、处处是山、处处是沟。

  潼关的地势呈南高北低的不规则梯形,南部39%的面积是秦岭山地,一般海拔800~1800米;中部45%的面积为黄土残原,海拔400~800米,沟深坡陡,原面破碎;北部16%的面积是黄河、渭河二级阶地和冲积平原,最低海拔328米。不论是秦岭山地还是黄土残原区皆交通不便,晴天还可通行,遇到雨天便阻滞不通。在交通工具简陋和技术低下的古代,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三省交界,黄河在这里大拐弯

  汽车在盘山路上蜿蜒,一路下行。逐渐的,道路两旁的房屋多了起来,眼前开始出现灰黄色的老房子,一条小河细细地向北流去,那是潼河。“潼河本来是注入渭河的,但后来渭黄交汇口西移,潼河就直接汇入黄河了。”李勇文告诉我。除了潼河,还有西、桐、善车、太、麻5条河流经潼关,汇合后流经河南省进入黄河。河流和黄土一起,使潼关能够生产足够的粮食,维持古代曾驻扎在这里的守军的需要,所以潼关不仅有险要的地势,还有可供长期据守的后勤保障。

  潼河西边的凤凰山,实际上是一道黄土墚塬,墚的坡脊处从上而下贯穿着一道鱼鳍般的土墙,曹龙解释:“这道墙,就是潼关故城的南城墙。”我惊异,平生头一次,见到建筑在山梁上的城墙,然而古潼关给我的惊叹,才刚刚开始。

  故城比起新城,显得萧条许多。1959年起,由于三门峡水库蓄水水位被过高地估计,居住在故城的潼关人开始向新县城搬迁,可是后来黄河水并没有淹没故城,一部分恋旧的“老潼关”又搬回到了故城,然而几经拆毁,故城曾经的繁华却无法恢复了。

  来到潼关,一定要看黄河拐弯处。而潼关故城,就位于这个拐弯处的东南岸。站在潼关故城西城墙的残垣断壁经过的黄河南岸,西、北、东三面都是滔滔河水。渭河从西边来,在离故城不远的地方汇入从北而来的黄河,再一起向东流去,满眼的江水,铺天盖地、望不到边际,景象如海。黄河在这里看似平缓,可温和的河面下,却也暗藏激流。开阔的河道成为风的通道,西北风畅通无阻地迎面刮过来,裹着细密的雨点,空气湿冷,据说夏天的潼关很舒服,冬天这里实在太冷。

  只有站在这里,才能明白潼关的险要简直就是自然力的一个奇迹。黄河对面东北方向上,仿佛一块半岛,河水呈夹角之势将其包围,那是山西芮城的风陵渡,古代曾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通过这里,走入秦晋。如今,黄河上的一座座桥梁代替了曾经的渡船,风陵渡的渡口作用消失了,可它仍是一处交通要道。

  顺着黄河的流向,再向东行不远,便是河南灵宝市,那里有战国时期秦国为了防御关东诸侯而设置的函谷关。虽然函谷关也是依黄河之险而建,设立时间也比潼关早,可是潼关却后来居上,代替了函谷关对关中的防御功能。从灵宝再往东去依次是三门峡、洛阳。李勇文说,中国古代有一条沟通长安和洛阳的锁钥——崤函古道,潼关便是这条古道的起点。

  古代的交通系统,是由水路、陆路共同编织起来的一张巨网,而潼关正处在水路、陆路相接的“结网”地带,从军事角度讲,控制了“结网”地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常听人说,潼关是“公鸡一鸣闻三省”,如今亲眼所见,方知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秦、晋、豫三省在这里交界,不管从华北还是从中原,要进入陕西,就必须从潼关经过。古时候的关口要塞,今天必定是交通咽喉。西气东输、西电东输、连霍高速、陇海铁路、郑西高铁、原310国道……联通中国东西的重要通道,几乎都从老潼关穿过。潼关故城从北边的黄河,到南边的山塬,总共不到1公里的距离间,却有3条东西大动脉从中穿过。

  试想,如果在这南北不足1公里的咽喉上,东西各设一卡,则东西的来往就完全被阻断了。我们的祖先何其聪明,他们巧妙地运用地利,四两拨千斤,在这里设下潼关城,从此任你千军万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榆中县与临洮县交界分水岭——马衔山
  • 香格里拉的梦境古城——独克宗 2
  • 香格里拉的梦境古城——独克宗
  • 潼关从桃花漫天到金戈铁马 历史篇
  • 潼关千年关城如今只剩黄土残垣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