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研究齐头并进
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保存了上起十六国晚期,历经10个朝代的492个洞窟,其中包括历代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唐、宋木结构窟檐5座。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敦煌莫高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敦煌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不可再生性决定了保护第一的必要性。加强保护和研究,是敦煌文化品牌形成的途径之一。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开始,形成了多种保护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加固维修莫高窟的挡墙支顶方法,到80年代初加固维修麦积山石窟采用的喷锚粘托方法,再到90年代初加固维修榆林窟时采用的锚索加固、裂隙灌浆粘接等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甘肃石窟艺术保护手段的提高。敦煌莫高窟在壁画的修复、数字洞窟的研制、洞窟监测等方面,都取得一系列成果。敦煌的石窟、壁画保护,作为技术输出,承接了西藏等地的文物保护,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石窟考古上,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北朝和隋代石窟的分期排年进行了科学探讨,对窟前殿堂遗址和北区洞窟进行清理发掘,获得不少新发现。在石窟艺术研究方面,像民族传统神话于佛洞中的表现、故事画的结构、经变画的深层境界、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美学思想的多元性特点、吸收国外艺术成果创造中国特点的佛教艺术等这些领域被展开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除此之外,关于石窟音乐、舞蹈、壁画临摹以及敦煌历史、敦煌地理、敦煌文学、敦煌医药等方面的研究也硕果累累。
发展品牌旅游 打造国际旅游城市
发展旅游,是敦煌文化品牌形成的又一途径。敦煌莫高窟对旅游的开放使敦煌成为丝绸之路旅游的热点地区,每年有100多万中外旅客来敦煌旅游,旅游收入7亿多元,辐射带动了周边景点。文化旅游成为敦煌的支柱产业,敦煌旅游成为甘肃旅游的龙头。随着敦煌国际机场、敦煌铁路的相继建成,敦煌已变为国际旅游城市。
植根民族文化 打造艺术精品生产基地
随着敦煌学的研究和传播,敦煌在保护、研究、旅游、舞蹈、影视、出版、艺术品等方面形成了系列成果和产品,敦煌文化成为著名的文化产业品牌,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甘肃的戏剧创作以敦煌为源流,以丝绸之路为背景,以多民族为色彩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生产出了系列戏剧产品,在演出市场中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创作演出了敦煌舞蹈《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西出阳关》、《敦煌古乐》、《敦煌组舞》、《敦煌韵》等。
利用敦煌文化资源,进行影视创作生产与图书出版,是敦煌打造品牌的一大捷径。自电影《敦煌》之后,电视剧《张大千敦煌传奇》、《大敦煌》以及纪录片、电视片、光碟、网络产品相继问世。依托甘肃在敦煌学方面的选题资源优势、作者队伍优势和环境氛围优势,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200多种敦煌类图书。在全国获奖的甘肃版图书大多是敦煌类的图书,有些在海内外学术界和出版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都说艺术品是文化的形象名片。聪明的敦煌人开始致力于敦煌艺术品的生产。特别是“梦里敦煌”产品不仅成为甘肃许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对外交往的首选礼品,也成为国家领导人和单位外事活动的首选礼品。敦煌文化产业公司生产具有敦煌文化艺术特色的艺术品,形成了敦煌艺术、丝路风情、汉唐遗风三大系列,丝毯、染画、木玉石雕、丝制产品、陶艺、珐琅铜器、光盘画册七大类旅游产品生产销售规模。另外,在国内外举办的一系列敦煌文化展览、敦煌文化旅游节会,都是对敦煌文化品牌的创建和推广。
敦煌文化的品牌之路,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具有深刻的启示。发展文化产业,应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放在首位。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的研究,寻找深度利用资源的多种途径,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形成系列品牌产品。这些产品良好的市场前景,标志着一个文化产业品牌的形成。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