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溯阁《四库全书》之流传及拨交甘肃始末
文溯阁《四库全书》是内廷四阁《四库全书》之一,是七部《四库全书》中,继文渊阁本之后修完的第二部,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十一月二十八日。全书共计3477种,6144函,36315册,79897卷(据2001年6月,甘肃省图书馆“文溯阁《四库全书》清点册”统计),在文溯阁《四库全书》尚未缮写完之前,北京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避暑山庄文津阁藏书楼,已于乾隆四十年(1775)前后陆续建成,沈阳故宫文溯阁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开始修建,当年竣工。乾隆四十七年九月,文溯阁《四库全书》缮写工作还在进行,运送沈阳入库庋藏之事已由军机处安排妥当。因北京至沈阳路途遥远,为防止书籍运送途中受损,决定全部书册不用车载,雇用抬夫四、五百人分五批抬运。自乾隆四十七年(1782)十月十六日,第一批起运,十一月十三日运抵,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三月二十日第五批运达,历时五月余日。运书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据《纂修四库全书档案》史料所载,曾发生过这样两件事:
一件是按照事先规定,沿途每经过一县,由该县雇用抬夫,负责本县境内的抬运,为此,途经各县无不尽职尽责,精心运送。然而当第一批书运出山海关,到达广宁县(今辽宁北镇县)时,该县知府杨鹏翮不但雇用抬夫不及其它各县,而且在第三日运到一个叫车拉门的地方时,抬夫竟将五、六抬书箱抛掷路边雪地,四处逃散。第四天到达新民屯时,抬夫又将不少书箱随意扔在一个村子里,并且未派一人看管,险些造成书箱损坏,书册遗失。由于杨鹏翮运送工作消极懈怠,未尽职守,两次造成《四库全书》安全隐患,被盛京兵部侍郎伯兴参奏乾隆皇帝,将其革职查办。另一件是在前两批书运送过程中,负责押运的通永道李调元,沿途听任家人及随从人员索要、收受贿赂,每日餐饮住宿必请大小戏班助兴伺候,因其挥霍淫逸,引发众怒,被和坤等几位大臣联名举报乾隆皇帝,也被革职查处。乾隆皇帝对这两件事的处置,在文溯阁《四库全书》保护史上,留下了一段严明法纪、惩治腐败的佳话。
文溯阁本《四库全书》运到盛京,书阁合一后,与其他几部《四库全书》一样,也经历了坎坷的命运。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10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沙俄帝国侵占东北三省,文溯阁院内建筑沦为俄军马厩和炮兵营房,《四库全书》39卷被窃。1914年,北京政府下令调运盛京皇宫文物进京陈列,时任奉天督军的段芝贵,为了讨好即将称帝的袁世凯,将文溯阁《四库全书》运到北京藏于故宫保和殿。1922年,清室废帝傅仪以经济困难为由,打算将文溯阁《四库全书》低价出售给日本人,价格议定120万元。消息传出后,全国震惊,以北京大学教授沈兼士为代表的各界人士竭力反对,盗售日本计划流产。1925年,东北筹办奉天图书馆时,文溯阁《四库全书》经当地教育会会长冯广民及张学良将军等诸多有识之士积极奔走,多方争取,于同年8月才将书又运回沈阳文溯阁。经历这次西迁运复。文溯阁《四库全书》散失现象更为严重,据当时清点缺书达16种、72卷之多。1926年夏天,东北地方政府依照文渊阁抄补之例,特聘著名人士董众、谭峻山负责,雇请二十人去北京故宫博物院,依据文渊阁本补抄,至1927年完成。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文溯阁《四库全书》落入日本侵略者手中,当时的伪满国立奉天图书馆,历时六个月,对本阁图书进行了彻底检查,于1934年派人赴京依据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对原补抄时缺漏的3种12册书进行了又一次补抄。至此,文溯阁本《四库全书》才又恢复完整。由于文溯阁藏书楼年久失修,出现渗漏现象。1935年在文溯阁院内西南部新建一幢钢筋水泥结构的二层楼书库,称为新阁,1937年6月竣工后,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及《古今图书集成》全部移藏新阁。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