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非遗展演:未曾离开的文化记忆

时间:2011-12-27 20:45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张倩 点击: 载入中...

 

太平鼓舞。记者 张铁梁

 

永登高高跷。 记者 张铁梁

  这厢,太平鼓翻转腾挪,高高跷惊险刺激;那厢,皮影戏热闹开场,传习所人头攒动……

  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期间,在兰州金城关文化风情园区和水车博览园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可谓多姿多彩、精彩纷呈,不仅充分展示了甘肃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让普通市民和海内外宾客大开眼界,真切地感受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深刻的内涵与底蕴。

  魅力太平鼓

  随着领队的一声号令,45名身着红衣的鼓手,摆出阵势,擂响战鼓。一时间,鼓声咚咚,震彻四周。伴着铿锵的鼓点,旗手挥动着太平旗,队列不时变幻——一会儿“两军对垒”、“鹰击长空”,一会儿“三阳开泰”、“五福临门””。蹲着打、翻身打、举着打,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的擂鼓姿势不断变化,气势粗犷,令人眼花缭乱,展示出高原人憨直奔放的性格和粗犷勇猛的刚气。

  7月31日上午,皋兰县西岔镇铧尖村太平鼓队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叫好声。自7月28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开始以来,这支鼓队每天都在金城关文化风情园进行表演,展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鼓的魅力。

  “我们这支鼓队年龄最大的50多岁,最小的十七八岁,曾参加过亚运会、奥运会和世博会的演出。”领队彭友家告诉记者,为了能让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在这次旅游节上了解和感受太平鼓,他们特意将以往演出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彩节目拿出来展演。

  兰州太平鼓已有600年的历史,以鼓声低沉浑厚,鼓手人鼓合一,气势雄宏而名扬四方,有“天下第一鼓”之美誉。铧尖村人历来喜好练武,太平鼓在兰州擂得也最出名。当地流传说,不要说人打鼓,铧尖村的公鸡都能出来蹬三下。

  23岁的熊延奎是兰州交通大学的学生,也是这支鼓队的鼓手。从记事起,他就开始打太平鼓,直到考上大学也没有放弃。“太平鼓是古老的民间艺术,我们年轻人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熊延奎说。

  令彭友家特别高兴的是,这些年,太平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太平盛世,就应该有太平的声响。”彭友家笑着说。

  惊险高高跷

  鼓声刚落,只见“蜘蛛侠”、“黑猫警长”、“超人”、“卓别林”等踩着高跷走了过来。围观的观众不时发出惊叹声——“好高的高跷啊。”“太惊险刺激了!”

  这可不是一般的高跷,而是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民间杂技——永登苦水高高跷。

  高高跷,顾名思义,要比一般的高跷高许多。经过几百年演变,苦水高高跷已由原来的两三尺增至现在的三四米,加上表演者的身高,整个高度达五米多。

  甘肃永登苦水街高高跷表演已有近七百年历史,是祖辈相传的民间表演艺术。表演队伍负责人苗宝山告诉记者,踩永登高跷,要挑身体健壮机敏灵活的小孩子,从小练起。一开始先踩小高跷,熟练以后,踩中高跷,到了十六七岁才开始练踩八尺到一丈二的高高跷。高高跷危险性较大,所以要“松紧合适绑跷腿,沉稳踏实不慌张,胆大心细迈步稳,用劲挺腰目远望。”

  以往,高高跷装扮的主要是天神和有关农业方面的神,如玉皇大帝、雷神、山神、土主、牛王等,脸上要戴面具,或者是一些古代戏剧人物。而这次,苦水街高跷队却作了新的大胆尝试——机智灵巧的黑猫警长、神勇无比的蜘蛛侠、幽默搞笑的卓别林……新潮时尚的装扮让人耳目一新。随着欢快的乐曲,表演者迈开长长的两条“腿”,在表演区自由漫步,还不时摆出POSE秀一下。苗宝山笑着解释说:“我们也要与时代接轨嘛。”他告诉记者,苦水街高高跷表演艺术,不但是前辈传承下来的民间绝技,更是全省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民间艺术瑰宝。在苦水街,这种表演艺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并参与其中。目前,苦水街能够表演高高跷的人多达上百人,且以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居多。 (责任编辑:鑫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