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舟曲“多地”——原生态的藏乡劲舞

时间:2011-12-27 23:34来源:兰州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舟曲县立节乡群众表演的“多地”舞

舟曲县立节乡群众表演的“多地”舞

舟曲县博峪乡“多地”舞服饰

舟曲县博峪乡“多地”舞服饰

舟曲县博峪乡群众表演的“多地”舞

舟曲县博峪乡群众表演的“多地”舞

  在甘南舟曲的一些藏族村落中,早在一千多年前就产生了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多地”舞。然而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这门古老而颇具魅力的民间艺术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才渐渐为外人所知。

  研究者认为,藏族人民在集体劳作间隙或节庆时会经常跳舞,伴随着生产活动和民俗活动产生、发展而形成的“多地”舞是藏族人民跳唱独有的一种表演方式,对民间习俗有着明显的依存性,其所用语言为藏语,从而形成了浓郁的民族性特征。

  “多地”舞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属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诞生在舟曲县的“多地”舞是目前整个甘南地区民间艺术中保存较完整,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古朴自然,原生态文化风味浓郁的藏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之一。

  据甘南州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多地”舞主要分布在舟曲县上河、山后及博峪乡一带的少数民族村落。“自形成以来,‘多地’舞主要流行于甘南州舟曲县、迭部县等藏族聚居区,是当地藏族群众在喜庆、丰收、祭礼、民俗等传统节日活动期间最为盛行的舞蹈之一。”

  据甘南州文化局研究人员介绍,“多地”舞有赖萨多地、格班多地、贡边多地等10余种之多,不同的舞蹈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意义。有学者说,“多地”舞是典型的羌文化融入藏文化的舞蹈表现形式,它融诗、歌、舞为一体,属群众性歌舞表演,对研究藏羌文化的起源、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当地研究者告诉记者,“多地”舞具有多元一体的特性,正是自古以来茶马古道和藏族传统文化交融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当地人崇尚自然、安于天命的精神特质和对美好爱情、幸福生活、六畜兴旺的执着追求,体现了舟曲人民强大的凝聚力,是藏族人民审美心理最重要的依据,也是他们重要的精神纽带。

  构成

  据《舟曲县志》记载,“多地”舞是由“多地”、“嘉让”、“甸录”三部分内容组成的,“多地”开头动作为头顶三下,脚顿三下,表示先民这样开天辟地,讲日月星辰山川湖海的由来,随“多地”舞从天空、云层、山峰、森林、草原、湖海中来,并颂扬这些物象对民族的好处。

  据舟曲“多地舞”传承人苗卓玛介绍,“多地”舞中的“嘉让”是一种以妇女为主的集体舞,人们跳舞时携手围成圆圈,腾足于空,然后顿地为节奏,一人摇铃领唱,大家和声或轮班唱和。从远处看,跳舞的人们如龙摆尾,拟虎跃进,从慢到快,越跳越快,情绪热烈欢腾,从舒展的慢歌到快速的歌舞气氛中结束后转入“甸录”,词多充满喜庆和欢乐。

  “甸录”是“多地”舞的结尾歌舞曲,在“嘉让”中围成的圆圈散开分成两排,要表达的感情多为赞美家乡、歌唱山川景色,也有赞美美好生活的,还有歌颂喜庆节日,以及寺院、喇嘛活佛和贵宾等。

  甘南州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伴随民俗活动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多地”舞是藏族人民跳唱独有的一种表演方式,对民间习俗有着明显的依存性,其所用语言为藏语,从而形成了浓郁的民族性特征。

  特色

  研究人员认为,舟曲县的藏族多住在高山上,妇女以背水为主,上肢动作简单,而活动主要在下部,故其民间舞蹈动作以腰以下的部位为多,经常出现高原民族“一顺边”的美,即手和脚同出一侧形成“一顺儿”。许多民间舞中女性以身体俯仰、臀体转动为特色,颤膝摆胯,微动肩胸,上身较为平稳,上肢开张幅度不大,合着脚步和节奏律动,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女性胸部之凸显、腰部之柔软、臀部之丰腴。较之草原民族长臂舒袖和两臂大开张、大交叉的粗犷之态,舟曲藏民族的女性舞姿显出了山地藏民族腆静、文雅、内秀的性情,其肢体语言是山地人地理、生产、性格的形象表达。 (责任编辑:鑫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