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安民居

时间:2013-06-18 07:52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鹤坪 点击: 载入中...



灞桥张百万老宅



灞桥张百万老宅的石狮子



北大街通济南坊的一排老房子



早慈巷41号人家的四合院



俯瞰青年路边的民居院落





  不论从地上,还是从地下,西安城的建筑建构都重大地影响着华夏民族的民居建构方式与营建理念。自“有巢氏”、“有穴氏”开始,西安就是华夏子孙生活生息的理想环境。这里的“台原地貌”决定了早期“窑居”样式的产生,这里的风貌决定了独特的“房子一边盖”的厦子房的建筑样式。“十三朝古都”的独特历史地位,决定了这里“宫殿建筑”对民居建筑的影响。这里还是多民族融汇融合的地区,建筑建构明显受到了其他民族建筑建构文化的影响。今天,我们只说西安民居。

  地质地貌决定了早期的“窑居”形态

  对民居简单的形态、形貌的介绍,那不是我的目的。我寻根探源地考稽老西安民居风格的出处与依据,尽我所能地采取勾沉和实证的方法,为您描摹一个真实的老西安民居的情态和物态。这里所说的“老西安”意指清未民初,这里所说的“民居”泛指老西安的厅院、庄户以及街坊与巷陌。

  西安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城。在古城形成之前,这里是传说里的大穆之野,四野苍茫,猿声啸啸,最早的居民巢居在高枝上,史称有巢氏。约在一百万年前,出现了穴居的蓝田猿人,他们生活在公王岭、陈家窝一带,并且已经初步掌握了火种、粗糙的石器和凿穴而居的技能。约在6000年前,西安附近已经形成了密集的居民点,早期先民在沣水两岸和浐河、灞河流域的二阶台地上筑穴而居,过着群居群乐的原始生活。据野外考古发现:在半坡和姜寨遗址中,已发现有居住区、窑场、公墓和大量做工精细的石器、骨器、蚌器以及手制彩陶。从有巢氏到筑穴而居,这是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阶梯,不可忽视的阶梯;它不只是民居历史的某一段过程,它是人类对大自然认识水平的一种高度,同时是人类对自身行为认知的高度。“有巢氏”和“有穴氏”应该是西安最早的居民,他们不论巢居还是穴居的形式,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西安人的居住居所观念,直到今天,西安的周边区县农户还保留着在树柯上搭建鸡舍的习惯,有的农家甚至直到今天依旧过着“筑穴而居”的窑洞生活,当然了,现代人对“穴”有一个崭新的名字,它的名字叫窑洞。在“有巢氏”和“有穴氏”那里,我们发现了大量刻画在陶器和骨器上的符号,甚至我们在姜寨遗址上还发现过绘有彩色鱼纹的铜锌合金的残片和用于占卦的卜骨。

  直到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从此王位世袭取代了部族部落首领选举产生的传统,人类历史大跨一步,进入文明时代。几乎与进入文明时代同时,西安地区的先民们开始了“瓦盖风霜”、“顶梁架屋”的生活。从老西安民居的发展变化,我们不难看出:民居是记录区域文明水准的小样,而艺术则是民居构建理念的大样。换言之,人类的创造性(尤其是艺术创造)在民居里体现得最为丰富,人类的创造性(包括艺术创造)在民居那里得到的启示也最为丰沛。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民居单纯地理解为安身立命的处所,我们不能忽略民居发展变化所蕴藉的社会功能、艺术功能和启示功能。

  “四檐流水五脊八兽”的建筑样式

  说老西安民居,我却扯瓜带蔓地啰唆了一番史前和传说纪的旧话。这是一种很无奈、很笨重的研究方法,但是这也是研究西安民居唯一的方法。因为,老西安民居所体现出的个性特质,有着明显的对先民居所风格的继承,有着明显的对早期官邸风格的追摹,有着明显的对寺观建筑风格的移植,同时,老西安民居还显然受到了异族、异国文化的直接影响。

  自从周文王在沣河之畔筑丰京和灵台那一天开始,它的都城构建、民居构建以及堡寨构建,就已经形成了对几千年西安民居建筑风格的重大影响。老西安民居“四檐流水五脊八兽”的屋顶建筑样式,显然出自对丰京和灵台建筑特点的移植,老西安民居的砖雕、瓦雕以及窗饰透雕、镂雕的特点,都有着明显的对先民穴居环境的摹仿,而雕镂的内容如“仙人问道”、“仙人下凡”及大量的云纹、回纹、葵纹等皆一概出自佛教和道教,西安城的构建理念明显有异族文化的参与,隋唐时代初建大兴城(长安城)时,总设计、总监工宇文凯就是鲜卑族人。甚至今天的西安城“临流而筑”的城建格局,都是明代秦王朱樉有据可考的对丰、镐二京、唐长安城建筑布局的移传与摹写。从秦宫汉室到隋唐宫阙,无一不体现着西安民居的建筑特点和建构理念,无一不体现着西安民居精湛绝伦的高超技艺。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它的民居建构风格都体现着一种源与流、传与承的关系,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附会于传统,它寄生于传统,西安民居概莫能外。

  西安是一座享誉世界的文明古都,古称“秦中”,也有“天府”、“陆海”之称。这里自然环境优越,人口密集,群山环抱,八水绕流,四塞为固,是先民们“农耕立基”的风水宝地。西安城是我国六大古都中建都最早、经历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一个古都。老西安民居的建构特点是古都文化文明的立体展品,它所标志的除了工匠精湛的技艺之外,还有对区域文明、哲学社会以及艺术人生和朝代更革的记录。更为重要的是老西安民居所形成的“丛聚特色”与“结市特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代,成为影响整个国家民居与结市的楷模。

  老西安民居主要分为三合院、四合院、套院、跨院以及会馆建筑。由于老西安地属以农业为基础的西部地区,城里有着无以计数的“庄客”与“粮户”,他们多以租赁土地为生,过着小富小康的生活,“庄客”与“粮户”多住三合院,三合院由街房、前堂(也叫轿厅)、上房和后院构成。三合院的布局结构谨严而不夸饰,三合院大多没有回廊、抱柱、旗楼之类的藻饰之物。只有豪商与巨贾才住得起四合院,由于西安是古城,有许多历朝历代都以吃俸禄、吃爵业(所谓吃爵业就是吃老祖先的遗业)、吃皇赏、放粮、放账为生的人,他们居住的四合院门前大都有照碑(亦称照碑子)、旗楼与梢楼,照碑一概设在轿厅,官僚人家多给照碑上以砖雕形式镂刻《五猴献瑞》图案,诗礼人家多给照碑上镂刻《五子夺莲》的图案。不论是三合院还是四合院,它都是土财和富贾斗富斗狠的处所和产物,所以它都有碉楼(也称哨楼或梢楼),碉楼是家丁、更夫和粗作的住所。绕过照碑,迎面是拔地冲天的旗楼,旗楼是礼供先祖的处所,旗楼也是古代跪接圣旨的地方,所以不论为官还是为商旗楼的下面都铺有彩色刺绣的跪毯。四合院的中心位置是上房,上房由正厅、东厢和西厢构成,正厅也叫厅房,中间位置是八仙桌,桌子两边多配有做工精细的金丝楠木椅子,这两把椅子在老西安民间称“高辈椅子”,是家里的老辈人早上喝茶的座位。另外,四合院还都有后院,后院是茅房、柴房和奶妈及粗作居住的地方。从三合院和四合院的建筑特点、布局特点与功能特征,我们不难发现:西安民居与传统的关系和对传统的发展变化。

  老西安民居的“附件”建构

  老西安民居的供水和排水与雕饰系统是异常考究的,堪称世界第一。每家每户都有水井,井龛是敬供水母的所在,井台均是一品一等的石刻作品,其雕镂内容多为莲花,也有绳纹、葵纹的及其他纹饰。老西安的排水系统以渗井和阳沟、阴沟为主,每户都有一眼渗井,阳沟与阴沟在地下暗筑网络,不滞不塞,汇入渗井。但在老西安的“风水先生”那里,阴沟及阳沟是万万不可从厅院正中穿过,尤其以“冲主”和“犯上”即阴沟在地下直冲上房为大忌。另外,在老西安民居建筑里,会馆建筑是自唐至清直接影响西安民居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会馆建筑体现了老西安民居对其他地域民居风格的兼容,这里面有福建会馆、山西会馆、四川会馆、中洲会馆(河南会馆)、湖南会馆等几十处会馆建筑群。会馆是客居西安的乡帮结构而成的民居群落,会馆除了居住的功能之外,还有酬神、演艺以及联络商帮与行当的功能,所以,一般会馆都有戏楼、马厩、香堂和伙房。在清代末年,西安的几家戏班没有自己的舞台,他们献艺的处所就是各省会馆,其中以福建会馆和山西会馆最为有名。

  这里我说说唐朝长安城对后世西安民居的影响,说说异族、异国(尤其是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对老西安民居的影响。唐朝有两样东西,常常被人们说起,一样是丝绸,一样是瓷器。说起丝绸和瓷器,就很容易说到运载丝绸和瓷器的海上丝路和陆上丝路,就会说起开辟南、北丝路的那些古代的旅行家、冒险家、传教士和遣唐使。其实这些传教士和遣唐使传输给长安城的不止罗盘之类,还有两种融化于我们生活和人生的东西,一样是佛教,一样是营造民居的技艺和雕镂的技艺,在老西安民居里我们无处不能见到的回廊与旗楼是典型的东亚风格,在老西安民居里还有阿拉伯、波斯的建筑风格,老西安回坊范围的“七寺十三坊”就是典型的西亚风格。大唐的长安城在世界(尤其是在西方社会)人的眼里,是铺锦列绣的,是壮美如画的。大唐的文功与武治是足以让世界信服的,其实大唐的高髻和唐诗里的宫柳,都是依托于民居这个恒定的背景之上的,都是民居的组成部分。在大唐的火药和造纸生产加工技艺传输到西方社会之后,几乎整个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东方,投向了东方的大唐京畿——长安城!唐长安城的规模是宏大的,气势是磅礴的,街道宽阔而笔直。李白在诗里面咏叹“万井惊画出,九街如弦直”。直到明清二朝,西安城的街坊、市井依然呈“弦直”的样貌,中规中矩,如一盘中国的围棋。白居易在《登观音台望城》里这样咏叹“千百家如围棋局,十二街似种菜畦。”唐代的长安城很容易勾起人的玄想,很容易让人扯着性子地把它和诗、画联系到一起,同样,长安城的结市格局和民居构建也直接影响着近代西安民居的审美观念。

  在唐代诗人秦韬玉的《天街》里,长安城美好得就像天上的街市。诗里是这样歌唱长安城的:“九衢风景尽争新,独占天门近紫宸。宝马竞随朝暮客,香车争碾古今尘。”可以说,唐代的长安城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它不可逃避地接受了东西方民居文化的精髓,凝结和形成了西安民居的趣态与生意。其中两万多阿拉伯人、波斯人敕封定居长安,始建蕃坊,历代营建,至明代建构出了辉煌无比的、具有异族文化特色的民居群落——七寺十三坊。七寺十三坊位于唐代的长安西市,是大食古国(阿拉伯)、波斯古国的使臣联合营建的民居群落,部分建筑保存直今,大部分建筑毁于“文革”。最早的“蕃坊”民居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的唐永微二年。保存至今的清真寺建筑群——化觉巷清真大寺,显然是元代建构,有敕建碑为证。到了明代,唐代的那些遣使已繁衍至“八世”、“九世”,这时,西安市井再没有人说“蕃客”“蕃民”了,西安土著人称过去的蕃坊叫“回坊”,回回也以“教门人”和“教民”自称。这些“教门人”、“教民”出门能经商,下马能耕田,还都或多或少地身怀绝技,其中不乏营建高手,他们的民居构造样式,是西安城民居的杰出代表。像西安回坊这样规模庞大的具有异族文化风格的民居群落,在全国都十分罕见。

  遗憾:远逝的老西安民居

  如今,欧陆建筑取代了牌楼、街楼的位置,钢筋水泥替代了雕花镂朵,老西安丢失了自己的民居风格,如今您把它和任何一个现代化城市相比较,似乎没有太大差别。老西安四合院保存至今的可以说没有,仅存的几处所谓“老西安民居”一概为三合院。位于西安回坊的安家大院是一个传统的三合院,位于柏树林的高家大院也是三合院。像在老西安具有巨大影响的藻露堂宋家大院、复庆号(当铺)掌柜杨寡妇宅院、张府巷的张都督公馆(张系清亡之后第一任陕西总督)、夏家什字的陈树藩(陈系民国第二任陕西总督)公馆等等,尽遭毁弃。

  综观老西安民居的现状,我不妨说一句老话:黄钟已毁,瓦釜雷鸣。仅据民国六年西安方志所载,有名有姓、有据可考的四合院就有近二百多处,三合院更是不计其数。倘以盛唐典籍所载,古长安城的别业、私邸以及庄园则更是为多,可以说无以计数。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老民居逐渐减少。

  我生于西安,长于西安,我盼望有生之年能在西安城的一个不算偏狭的地方,仿着老西安民居的样貌,实实在在地盖三间大瓦房。

  地理链接

  陕北民居:最典型的是窑洞。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十分适宜居住生活。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从外面看4孔要各开门户,走到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顶部呈半圆形,这样窑洞就会空间增大。窑洞一般窑壁用石灰涂抹,显得白晃晃的,干爽亮堂。窑洞内一侧有锅和灶台,在炕的一头都连着灶台,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炕周围的三面墙上一般贴着一些绘有图案的纸或拼贴的画,陕北人将其称为炕围子。炕围子是一种实用性的装饰, 它们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接接触摩擦, 还可以保持清洁。为了美化居室,不少人家在炕围子上作画。这就是在陕北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炕围画。陕北窑洞的窗户比较讲究,窗户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纸装饰。它们根据窗户的格局,把窗花布置得美观而又得体。窗花贴在窗外,从外看颜色鲜艳,内观则明快、舒坦,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光、色、调相融合的形式美。窗格疏朗,阳光可以自由地透进来。

  陕南民居:陕南地区地势比较复杂,因而民居的形式多样,传统的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和四合院。石头房多建于镇巴、安康、西乡山区;竹木房多建于南郑、宁强、城固山区;吊脚楼多建于沿江集镇;三合院和四合院多建于平坝城镇。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西安东大门——临潼
  • 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
  • 革命老区——山阳县
  • “西安后花园”——安康
  • “西安后花园”——陕西安康市
  • 滇中啊啦彝寨美丽如画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 天水古城——羲皇故里一画开天

      :天水古城,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是甘肃省的东大门。古城西北面的卦台山,...

    • 红色圣地夜景迷人

      甘肃省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因红军长征会师于此而闻名。夜幕降临后的会宁,宁静...

    • 位于林芝地区西南部的朗县

      朗县,隶属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位于朗县位于林芝地区西南部,地域面积约4106平方公...

    • 神秘古城疏勒:古丝路军事要塞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丝绸之路传递着人类文明,也形成了无数的文化遗址和历史古迹。...

    • 甘南赋

      地处中国西北之一角,身居九曲黄河之一弯;古通丝绸之路,开辟唐蕃古道;据守中原...

    • 雅江县风光

      至2011年底,雅江县辖区面积7681.5平方公里,辖4个片区、1个镇、16个乡、113个行政村、...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