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雍熙二年(公元995年),王延德一行顺利循原路返回京师。宋朝皇帝念王延德不畏险途、千里出使,遂升授他为崇仪副使。
后来,王延德又被任为正使,出使庆州等地。数年颠沛不定的使臣生涯,耗尽了他的精力,他在出使期间又患风湿关节炎(冒寒出汗,得风痹疾),晚年艰于步履,十分痛苦。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卒,享年68岁。
南昌回鹘风物录
为了国家、民族利益,王延德顾全大局,不顾个人安危,衔命西使,历时达五年之久。这种舍生忘死,为国尽忠的精神委实可佳,很值得后人继承效仿。除此之外,《使高昌记》则是王延德留给我们后人的另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认识和了解宋代“丝绸之路”及回鹘人社会生活的最重要资料。
以上在叙述王延德西使纪行时,已就该书里反映的中原至西域的交通路线距离,及山川道里进行了追述。无庸置疑,这些资料对于我们考察宋代“丝绸之路”的变化和拓展都是极有价值的。除了这些以外,《王延德使高昌记》一书还较为细腻地记录了宋初高昌回鹘政权的辖属地理范围、社会经济状况。至于该地区风物特产、文化习俗等情况,该书也无不尽录。
有关宋代高昌回鹘政权的统辖范围,王延德行纪谓:“南距于阗,西南距大食、波斯,西距西天步路,雪山葱岭皆数千里”。这里所载与同时代成书的其他资料记述基本吻合,此处之大石是指信仰伊斯兰教的哈拉汗朝,其首府有二:一是喀什噶尔,一是八剌沙衮(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各行其是克玛克东)。“波斯”批今伊朗。“西天步路”也许是今克什米尔地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高昌回鹘所辖的地域范围是十分广袤的。高昌和北庭分别是高昌回鹘政权境内的两个重镇,然而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以及风俗民情却迥然相异,大不相同,高昌气候炎热,“地无雨雪而极热,每盛夏暑,居人皆穿地为穴以处”。由于天气燥热,又少雪雨,所以这里的居民房屋也建造得十分巧妙:无瓦,房顶呈平面,仅涂一层泥巴即可。据王延德书载,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吐鲁番地区下了一场极为罕见的倾盆大雨,由于该地房屋构造简单,因而这场大雨过后,当地“庐舍多坏”。吐鲁番地区当时社会经济形式则以农业为主,兼及手工业生产,“地产五谷,惟无荞麦”,“出貂鼠,绣文花蕊布”。而是时作为夏都的北庭则别具另一番风情,该地位于天山北部,冬夏多雪雨,气候凉爽,山顶白雪皑皑,山底绿草茵茵,流淌不息的北庭川(今乌鲁木齐河)滋润养育着这里肥沃的土地和勤劳勇敢的人们。
充沛的雨水,肥美的牧草给大规模经营畜牧业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场所。当时,这里“地多马,王及王后、太子各养马放牧平川中,弥亘二百余里,以毛色分别为群,莫知其数”。作者笔下一个“地多马”,“弥亘二百余里”,竟栩栩如生地将一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气势雄伟的草原游牧生活画卷展示在我们面前。我们仿佛看到王延德那初见草原便为之倾倒的面部复杂的神态表情。“北庭”系唐金满县,唐朝曾于此置北庭都护府及翰海军驻守。它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汉唐之际,这里已经是乌孙、匈奴、突厥诸民族流徙出没的场所。当然,到王延德行抵那里的时期,这一地区始已摆脱了昔日那种单一的“逐水草畜牧”的经济生活。王延德书告诉我们,当时这里也已有定居并且经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活动的人们,“城中多楼台卉木,人白皙端正,性工巧,善冶金、银、铜、铁为器,及攻玉”。商人们也极善经营,他们用马匹换取内地农业地区的丝绸绢缎。好马换绢一匹,而有病体弱的马则先悉心喂养照料,待养好之后再卖好价钱。该地当时还是回鹘人一个重要的冶炼中心,山中冶炼工地昼夜不停火,白天只见那里烟气袅袅,直升半空。及至夜间,则光焰如炬,连跑经那里的禽兽都被火光映照满身呈朱红色。王延德书中还向人们介绍了他在那里逗留期间观摩到的当地人们冶炼的工作流程。近代考古工作者在吉木萨尔古城曾发掘出大量的唐宋之际用于冶炼的残渣和遗址,从而进一步证实了王延德行纪记载的可靠性。
宋朝时期,活动在高昌回鹘政权管辖内部的民族是很多的,王延德书告诉我们,当时在这一地区住居活动的就有突厥、回鹘、大众熨、小众熨、样磨、葛逻禄、黠戛斯等。他们聚居在一起,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和发展了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据王延德行纪披露,这一时期的回鹘人主要信奉佛教。例如他本人在高昌地区就见到唐代皇帝赐额的佛寺达五十余座。在北庭城,王延德也目睹到一座建于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的名叫应运大泰宁的佛寺。在高昌地区的佛教寺院里,还收藏着《大藏经》、《唐韵》、《玉篇》、《经音》等汉籍文献和佛教经典。王延德在北庭巡视时惊异地发现,该地区还一直沿用着唐朝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的历法。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古代西域同中原地区间源远流长的密切联系。除佛教外,高昌地区的回鹘居民还信仰摩尼教。摩尼教是一种外来宗教,为波斯人摩尼创造于公元3世纪。该教吸取了祆教、基督教、佛教等其他宗教的内核和思想,宣传善恶二元论,以光明和黑暗作为善与恶的本原。摩尼教早在漠北回鹘汗国时期就已传入回鹘中。回鹘西迁后,虽然大部分人皈依了佛教,但仍有一小部分人继续信仰摩尼教。王延德行纪说,当时高昌回鹘地区的佛教徒将摩尼教称为“外道”。
回鹘人能歌善舞,酷爱音乐艺术。王延德行纪对此多有记载,其书说高昌回鹘人“好游赏,行者必抱乐器”、“乐多琵琶、箜篌”。这里的人们当时还有在阳历三月九日过寒食节(一称乞寒节)的习俗。过节期间,人们“以银为筒,贮水激以相射,或以水交泼为戏,谓之压阳气去病”。此间人们唱歌跳舞,以示祝贺,这里面最有名的歌舞名字叫苏莫遮(一作苏摩遮)。相传此歌舞本出龟兹(今库车)。唐代回鹘佛僧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曾概述了这一歌舞演出时的形态,“或作兽面,或像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或以泥水洒行人,或持绢索,搭钩捉人为戏”。不难看出,此乞寒节实际上类似今印度、缅甸及我国云南一些少数民族中迄今仍然盛行的泼水节。至于苏莫遮歌舞,则同今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流行的化装舞会相似。苏莫遮约在北周宣帝(公元580年)时期传入中原,隋唐时风及于东西两京,皇帝及贵戚显宦常以看此戏为乐。唐人张说曾以苏莫遮为名,作诗专咏此事。这首苏莫遮诗流传至今,是一首十分通俗易懂的佳作。本文这里将此诗附录于此,以作为对于王延德行纪叙述的补充(原诗五首,这里仅收前四首):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