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丝路”之众神之窟(上)

时间:2013-09-25 08:18来源:华夏文化传播网 作者:佚名 点击: 载入中...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大佛

 

  这一次丝绸之路之行,我有一个奇怪的发现,那就是西部的神喜欢住在窟里。


  这比较有意思。"窟"不就是洞吗?所谓"狡兔三窟",所谓"龙生凤,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怎么神不住在天上,非要到人间过一种洞穴式的生活呢?


  从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到兰州黄河岸边的炳灵寺石窟,再到安西的榆林石窟,最后到敦煌石窟,一路上上山下山,洞进洞出,拜访名称繁多、面貌各异的各路神仙,看得我眼花缭乱,听得我昏头昏脑。也许是天生缺乏慧眼,恕我不恭,我实在记不住他们的名字,搞不清他们的关系,更不知道他们都有何超凡的本领。我只知道他们或高大或矮小,或慈眉善目或凶神恶煞,反正都不是人,都是见了要拜不敢得罪的。


  所以,这一次旅行,除了长城以外,就是这些神和这些神所居住的洞窟让我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了。


  那么这些神都有些什么来历呢?

 

 

  浑血的神

 


  在干旱的西部乘船,是件对比强烈的事情。


  这实际上是黄河的一部分。只是一座147米高的大坝使黄河的这一部分突然变成130万平方公里的浩渺水面,人们一般不再叫它"黄河"而呼之为"水库".


  "刘家峡水库"是这片水域的名字。我们从水库大坝的黄河下端,往上溯行到黄河的上端,去寻找一个叫"炳灵寺"的神的居所。


  "炳灵寺"为藏语,意为"千佛".在南北长2公里的水峭壁上,成百上千的佛从183个洞窟的佛龛中,看着我们这些乘坐现代化摩托艇的不速之客。


  专家们说,这是河西走廊上最早的石窟,有浓重的犍陀罗风格。


  所谓犍陀罗风格,是佛教艺术的专有名词。


  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国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进入印度建立殖民地;公元前2世纪,殖民地的欧洲人后裔,与原来居住在中国河西走廊的月氏人一起,建立起强大的贵霜帝国,定都犍陀罗(今马巴基斯坦白沙瓦与阿富汗东部地区)一带。贵霜帝国的第三代君主迦腻色迦开始提倡佛教,并将希腊雕刻神像的手法用来雕刻佛像,于是,犍陀罗艺术产生了。


  东汉明帝夜梦金人而佛教传入中国,3世纪时西域开始开凿石窟,5-6世纪石窟遍布河西,从丝绸之路走来被称为"佛"的神,就这样在东方中国找到了自己的居所,犍陀罗艺术也随着佛教来到中国。


  印度时期,希腊罗马文明以及华夏文明,都是在不同的区域独自发展起来的文明样式,每种文明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神是文明的产物,更是一种文明的独特代表或称最高的体现。一个来自外国的神,又如何能被中国人接受,并在中国生根开花呢?


  其实佛教初传华夏时,受到了相当激烈的拒斥。沙门"袒服"即右袒着袈裟,违背中国服章礼制;僧人"不拜君亲",也违背中土"敬王孝亲"之训;甚至他们吃饭的方式--蹲着吃饭,也和中国人坐在桌子旁吃饭不同。东晋至唐之间,儒家知识分子和佛教徒的"袒服之辩"、"敬王之辩"、"偏食之辩"争论数百年,最后以佛门极力向儒家靠近而结束。


  在新疆若羌县汉代米兰佛寺的佛塔座上,考古学家发现一幅"有翼天使"彩色画像。有翼天使是希腊神话中的东西,怎么到了印度佛教的佛塔上?


  佛塔上的这个长着翅膀的人,已经不叫"有翼天使"而叫"飞天".


  但这个"飞天"长着像鸟一样的双翼,却像无数飞翔在天的动势;而中国佛寺壁画及雕塑中的无数飞天,虽然没有双翼,却借着衣饰与背景烘托,载歌载舞,御风飞行,灵动飘逸。


  从长着翅膀的初期"飞天",到完全中国化的飞天,演变的轨迹在安西地区的壁画中清清楚楚:西魏飞天,身体沉重,以强劲的力在天上飞翔;北周飞天则开始注重身体的曲线;到了隋唐时代的飞天,已是载歌载舞,在天上轻盈自如地流动。


  美国着名学者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一书中写道:"世界上的伟大文明大多已存在了至少一千年,有的则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这些文明都有一个加强自身生存机会借鉴其他文明的记录。学者们一致认为,中国人为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吸收印度的佛教,这并没有使中国'印度化',相反倒造成了'佛教的中国化'."


  中国洞窟中所住的大佛,身体中流动着印度、希腊和华夏文明的共同血液--假如它有血液的话。大佛,实际上是混血的神。


  然而也正是混血的神才更有生命力,它在敦煌以及以敦煌为代表的佛教石窟中,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灿烂文化和艺术,对中国人的精神产生了根本影响。


  对天空的激情


  康德曾经说过,他们敬畏的东西有两个,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敬畏道德律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还要敬畏头顶的星空呢?


  我认为这种敬畏来自人的内心深处无法根除的宗教感。


  我们是谁?我们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


  从古到今,这永恒的疑问一直在天际回响。"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时间的大神密,空间的大神秘,世界的大神密,只要一想,就会犯傻。而人是有思想的,不可能不想。愈想愈想不通,愈想不通就愈要想。想来想去,就去找神帮忙。不管这个神叫佛、叫上帝、叫真主或是其他的什么名称都不重要,重要的我们需要一个万能的神来崇拜,凡是我们想不通,不敢想、不愿想的事情,都交给他。


  但比较起来,丝绸之路上的人,似乎更容易天然地接受宗教。


  让我们看一看河西丝绸之路的众多洞窟寺庙。敦煌从公元366年开始建窟,一直到公元1370年左右修建,其间绵延千年而不绝。是什么支撑着这种持续的开凿雕绘呢?


  麦积山的摩崖立佛高达16米,炳灵寺的摩崖大佛高达27米,莫高窟的大佛高达35.5米,这些大佛,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才能完成,是什么让那些建造者不惜金钱和时间,非要一点一点地掏空一座山,建造一个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佛像,并在洞窟内一笔一笔地画出精美的壁画呢?


  仅仅用一般的实用观点,恐怕很难有这种持久的毅力和热情,我们只能将其归结为一种精神的虔诚,一种燃烧着的宗教情感。


  试想,一个商队或使者,走在无边无际的戈壁大漠上,四周空无一人,只有单调的驼铃声发出幽远的回响,只有风发出尖利的鸣啸,寂寞、孤独像蛇吞噬着他的心,他思念故土,思念亲人;前途漫漫,他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不能够回到久别的家中。这时候,他是多么脆弱,多么渴望同类,渴望听到属于人的声音。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十五分钟的苏丹汗驿站
  • 玉门关和阳关
  •  西南丝绸之路:从茶马古道的烟尘,到天路的呼啸【追梦·西
  • 丝绸之路的由来及其启示
  • 文物展和书籍带你寻访丝绸之路
  • 研究称黄骅海丰镇遗址为宋金“海上丝绸之路”北起点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