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佛国世界的人间社会

时间:2019-05-22 13:40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甘肃省文物局 点击: 载入中...
  敦煌莫高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见证者,也是中古社会历史的真实记录者。莫高窟壁画虽以佛教内容为题材,但是,如果我们揭去敦煌壁画的宗教面纱,就会发现有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画面。如果再将某些局部放大,我们甚至能找到许多充满时尚气息的服饰和装饰。
  
  在这些“萌萌哒”画面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敦煌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杨秀清老师,为你揭秘这些壁画诞生的来龙去脉。
  
  “文化艺术一定是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的,从普世的话题切入,大众更容易亲近。‘敦煌’非常有名,但大多数人只闻其名,却并不了解,也没去过。我们发现还有许多人对敦煌文化很陌生,希望通过这样的分享解读,让大家亲近敦煌,感受到敦煌之美。”杨秀清说。
  
  有趣的生活场景
  
  “五体投地”的形象表现
  
  
  
  莫高窟第103窟拜塔
  
  画面中塔前一周共有八位信徒在行礼,展现了印度及西域的各种跪拜方式。右起顺时针方向:合掌平拱、举手高揖、合掌平拱、五体投地、长跪、胡跪、合掌平拱、合掌平拱。五体投地是两膝、两肘与头顶着地,是礼法中表达最高敬意之礼。
  
  带来福报的“燃灯”
  
  
  
  莫高窟第12窟药师经变
  
  据经文,供养药师佛须燃灯,“续命”须燃七层灯,每层七灯,共四十九灯,且要求燃灯“大如车轮”。因而从隋代开始,凡画药师经变,均有灯轮,上置灯。
  
  通过敦煌文献内容发现,敦煌古代正月十五的点灯,实际上是全社会的,这个活动由当地民间节社来负责,有各种各样的社,有亲戚社、兄弟社,不同的民间节社来负责不同的片区。
  
  古人怎么刷牙
  
  
  
  莫高窟第159窟净齿图
  
  这幅“净齿图”源自莫高窟第159窟南壁《弥勒经变》,画面中一个剃度后的僧人祼露上身,脖间围巾,右手执“嚼齿木”净齿,左手握盛水的净瓶,旁边一人手执长巾准备递给僧人。
  
  佛教将净齿用的器物称为齿木,主要用杨树、柳树、槐树等树枝做成,或圆或扁,长不过12指,短的只有8指(手指并列的宽度),净齿于每日早晨、饭后进行,用时一端放入口中慢慢嚼成纤维状、绒絮状,然后用之揩刷牙齿,净齿之后还可以用齿木刮舌头。齿木为—次性使用,用过即可丢弃,但是佛家规定必须要将齿木上的唾渍弹净,弃之屏处。
  
  “婴儿车”的雏形
  
  
  
  莫高窟第156窟父母恩重经变儿童栏车
  
  画面中,一位母亲手推四轮童车,一婴儿安卧车中,两条安全带拦过车身,以防止婴儿不慎爬出车外。画面中的童车,造型与我们现代生活中的童车极为相似。这种儿童车,在唐代被称为“栏车”。
  
  栏车相拥,是古代儿童幼年生活的一个真实细节。壁画虽然本意是强调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却也使我们长了知识:唐宋时期,婴儿车就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了。
  
  最时尚穿搭
  
  
  
  莫高窟第329窟女供养人
  
  这身供养人神情恬静,手持莲花,面向说法图中的佛像,跪在一个方毯上。线描劲健,用色简练,表现出一个虔诚向佛、端庄的年青妇女形象。而她的服装也颇有特色:上半身着窄衫小袖,外穿半袖,领口开得较低,下着束腰间色长裙。是当时贵族妇女最时尚的服装。
  
  
  
  莫高窟第390窟西域贵族锦绣袴褶
  
  二人头戴尖顶毡帽,着红色圆领团花锦绣制作的袴褶,下着白色袴。前一人为联珠纹袴褶,后一人为联珠兽鸟纹袴褶,是由西域传来的锦绣图案纹样,应是隋代贵族中流行的图案。
  
  
  
  莫高窟第220窟化生童子
  
  画面中童子的服饰有两种,一种是中原传统的,着半臂,下穿小袴,即短裤。半臂即短袖上衣,盛行于唐,据说汉代时,高祖嫌其袖长,减之,称作“半臂”。唐代诗人李贺的《儿歌》中写道:“竹马稍稍摇绿尾,银鸾䀹光踏半臂。”正是儿童着半臂玩游戏的欢乐景象。
  
  
  
  莫高窟第220窟化生童子
  
  另一位儿童的服饰来源于外来文化,立在荷叶上的童子着背带条纹小口裤,又称波斯条纹小口裤,从波斯传入,新疆、敦煌直至中原内地均流行,成为一种时髦的风尚。
  
  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莫高窟第257窟沙弥守戒因缘
  
  莫高窟第257窟南壁的《沙弥守戒自杀因缘故事画》中,依据《贤愚经·沙弥守戒自杀品》的内容,绘一少年沙弥受师父所派,前往一居士家中收取供养,开门迎接沙弥的少女见沙弥长得眉清目秀,顿生爱慕之情。一见钟情的少女,满心欢喜地把小沙弥请进家中,撇下少女的羞涩,大胆地向小沙弥表白了爱慕之情。听到少女的真情表白,小沙弥惊愕之余,断然拒绝了少女的求爱,选择了以死来捍卫信仰——自杀于少女家中。
  
  佛是世间佛,情是世俗情,谁不会对这位少女的爱情给予同情理解呢?佛教在其教义中褒扬的并不是如此美好的爱情,可是既不能谴责沙弥对信仰的忠贞,也不能谴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沙弥的行为令人敬仰,但又怎能忍心谴责一个16岁少女的真情表白呢?
  
  
  
  莫高窟第85窟树下弹筝
  
  古印度波罗柰国太子善友与其弟恶友入大海之中求得摩尼宝珠后,被心术不正的弟弟刺瞎了双眼,流落利师跋国,为国王看管果园。
  
  善友一边看管果园,一边弹筝自娱。一日,利师跋国公主来到果园,或许是天遂人愿,因缘和合,听到园中的音乐,并顺着声音来到善友太子面前,看到了这位正在弹筝的盲人。聪慧贤淑的公主一见到树下弹筝的善友,一听到善友手指间流淌出来的音乐,她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
  
  心心相印,心灵相通,公主毫不犹豫,向善友表白了爱情,不顾一切地要嫁给他,甚至是父王的坚决反对。公主最终得到了她想要的爱情,收获了她想得到的幸福。因此,画家才选取了“树下弹筝”这一特定情节,为我们展示了一段美好爱情故事。
  
  对于男欢女爱,佛教戒律更是明令禁止。但是,人世间有七情六欲,情爱两个字岂能是说断就可以断的?佛的前世今生,不也是经历了种种爱情的考验,每一次的经历,又何尝不是难以割舍。
  
  
  
  杨秀清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长。主要从事隋唐史、西北史及敦煌学研究,发表有关研究论文50余篇,出版《敦煌西汉金山国史》等学术著作6部、有关论著曾获得甘肃省社会科学成果最高奖,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人选”。近年来利用募集资金,主持开展了包括“敦煌石窟保护项目”“敦煌石窟壁画数字化项目”、“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等多项公益慈善活动。
  
  杨秀清老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隋唐史及敦煌学等领域的研究,对于相关问题有自己深厚的学术功底与独到的心得见解。在莫高学堂的堂课中,杨秀清老师将与大家一起细细品读敦煌壁画,为大家展示这绚丽壁画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快来加入我们的课程吧!
  
  编辑:郭瑶
  
  参考资料
  
  [1]杨秀清.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古代儿童生活研究(一)[J].敦煌学辑刊,2013,1:21.
  
  [2]《敦煌壁画中与爱情相关的图像》微信文章杨秀清
  
  [3]《黄沙碛里人种田——敦煌壁画中的古代社会生活》讲座内容杨秀清
  
  (来源:敦煌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深藏在敦煌壁画中的“绝世武功”
  • 敦煌壁画中的供养人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