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柯尔克孜是本民族的自称,清朝称"柯尔克孜"为"布鲁特".有关柯尔克孜族名来源主要是"四十个姑娘"的传说,因为柯语中"柯尔"意为四十,"克孜"意为姑娘。此含义便引申出柯尔克孜族源于四十个姑娘这种带有神话色彩的民间故事。拜城柯尔克孜族于民国九年(1920)由境外迁入,主要分布于老虎台乡、察尔齐镇和大宛齐农场,从事放牧和农业生产。
回族,回族全称回回族,是在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民族格局、文化传统条件下形成的民族。也是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出现的较迟、较年轻的民族之一。在华夏几千年的历史中,回族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活动在汉族之中了。到清代中期,回族已经遍布中国大地,其饮食、礼仪、姓氏、婚姻、丧葬、服饰、口语等方面已逐步形成规范。清同治年间平定白彦虎叛乱后,白部一些人流落拜城,其后又有各地回民移居于此。拜城回族主要分布于城镇和部分农村,从事商品贸易和农业生产。
拜城各民族都有着热爱祖国,维护统一的优良传统和良好愿望,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如今在拜城大地上,民族团结之歌响彻东西南北,民族团结的动人事迹层出不穷。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进步,共同维护着祖国统一和社会安定团结。拜城各级党政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把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与拜城民族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采取了一系列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的政策措施,促进了拜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
拜城县境,汉时为姑墨国、龟兹国地,归西域都护统领。唐时,这里有两城:西一城为"阿悉言城",即"拜",东一城为"俱毗罗城",即"赛里木",均属姑墨州,为安西都护府下的龟兹都督府所治。元明为别失八里辖地。直至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仍设"巴依"和"赛里木"两城。光绪八年(1882年)两地合建拜城县,隶属温宿直隶州。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隶温宿府。民国9年(1920年)为阿克苏行政区所辖九县之一。1929年后行政区划均属阿克苏地区。